高考有感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1回复:7喜欢:13

过去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有一部分在家啃老,还有一部分找到工作的,工资也是低得离谱。

2024年,又即将有1,179万大学生找工作。而且未来十年,每年都将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如今的大学生就业都会如此困难

要弄清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让你上大学实际上是一门生意,根本不会增加你的收入

现在的高等教育是高校扩招的产物,高校扩招不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收入,而是为了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这个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教育产业化之父汤敏说的,说白了教育产业化这个词就是卖学历,当然这个词不是很好听。所以现在都叫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是在98年99年左右实施的,当时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出口和外贸投资减少,需要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时任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就提出了高效扩招。主导教育改革的人不是教育家,而是经济学家

这就导致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扩招注定不会把教育放在首位考虑,汤敏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高校扩招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花掉,也就是消费,当然另一个目的他没有拿出来明说,就是延长教育时间,避免让18岁的年轻人成为社会盲流,危害社会秩序。

从这两个目的来看,高校扩招无疑是成功的。先说消费。当时大学生物以稀为贵,大学扩招前几年社会反响很大,因为很多上不了大学的孩子通过扩招进入大学。2006年,公立的大学生的成本每年在1万左右,城市平均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也就3万元出头。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让人们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花掉。

再说社会稳定,我们的社会秩序,实际上是在大学扩招后才开始改善的。加上2003年加入WTO,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大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大家又有工作了,有钱赚了,犯罪率才降了下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提学生的能力,为什么不提就业,为什么不提高收入呢,因为高校扩招本身就没有办法兼顾学生的就业和收入。

自2002年以来,由于大学生供过于求,在社会平均工资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却开始下降。根据当年北京大学的调查,40%的毕业生月薪低于1,000元,广州大学生起薪800左右。而扩招前,大学生工资还能拿到3,000左右。

事实上 20多年前,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但为什么这两年才被重新提及呢,因为这中间的20多年高速发展,创造出了很多高薪岗位,消化了原本多余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的素质一般,他们也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再加上房价上涨,只要早年在城市买房,基本上就实现了阶级上升。

所以不是读大学让人们提高了收入,而是高收入岗位提高了人们的收入,读书本身不会创造高收入岗位,只是当时因为人少,恰巧让学历变成了分配社会资源的凭证,这也是目前学历崇拜的起点,才有了学历等于能力,等于就业和高收入的等式。

实际上这个等式成立的前提是经济可以一直高速发展,可以一直创造岗位高薪。现在经济放缓,供过于求的问题再次出现,这个等式也就失效了。

读书是为了赚钱,交学费就是投资,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默认的故事。但是这几年风向开始变了,开始强调读书是为了提升素质和能力,不单单是为了钱,但大部分普通家庭认为,读书还是为了赚钱。学历崇拜的本质就是对学历有幻想,仅靠一纸文凭就能赚到钱。

所以才有人咨询,要不要卖了房子,支持孩子去国外深造。他们是从务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一旦我从务实的角度和他们解释,他们立刻就会意识到,以他们的家庭能力为学历崇拜付费,一定是一个稳定的阶级下滑的方向

全部讨论

雪球没限流吗?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