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洲分拆上市,可能以并购再战中国市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4喜欢:5

公众号:疯投日记(fengtouriji)


1月11日,百威英博(ABInbev)称正考虑将亚洲业务分拆上市。

2月2日,百威英博(ABInbev)宣布选择摩根大通(JPM)和摩根士丹利(MS)处理亚洲子公司的潜在IPO事宜,并声称将考虑将香港作为一个上市地点,但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5月10日,百威英博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6月12日,百威英博完成上市聆讯,预计募资金额最多可达70亿美元,或成仅次于阿里巴巴的香港年度IPO项目。投行Jefferies的分析师预测百威亚洲地区的业务估值在400亿到500亿美元之间。

百威亚太控股IPO的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证券(远东)有限公司(JPM)和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MS);法律顾问为富而德律师事务所、Sullivan & Cromwell (Hong Kong) LLP、方达律师事务所、韩国KIM & CHANG、澳大利亚Gilbert + Tobin、以及Conyers Dill & Pearman;会计事务所为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百威英博:

百威英博(ABInbev)是全球领先的酿酒制造商,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是全球第三大消费品公司,全球啤酒市场占有率超30%,旗下经营着超过200多个品牌,其中包括百威、时代(Stella Artois)、贝克啤酒等全球旗舰品牌;Leffe、Hoegaarden等迅速成长的跨国畅销品牌;以及Bud Light、Skol、Brahma、Quilmes、Michelob、哈尔滨啤酒、雪津、Klinskoye、Sibirskaya、Sibirskaya Korona、Chernigivske、Jupiler等本土明星品牌。

百威集团还是罕见的四地上市公司,在泛欧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ABI,在墨西哥(墨西哥MEXBOL指数编号:ANB)及南非(JSE:ANH)作第二上市,美国预托证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UD)上市。

百威英博是 21 世纪并购做的最成功的典范,不断的并购扩张是百威英博成为全球啤酒霸主的核心驱动因素,当然,优秀的管理能力是并购成功整合的前提。

百威英博将大股东“3G资本”的模式贯彻到底。注入合伙人、成立精英团队负责管理和运营被收购公司,在新公司大力削减成本,配合可变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高效整合新公司实现效益大幅提升。

有兴趣可以看看研究报告《中泰证券-伟大的啤酒并购与整合:剖析百威英博全球并购成功之因-180424》。

一、百威亚太控股基本情况

即将上市的百威英博亚洲子公司名为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Budweiser Brewing Company APAC Ltd.)。为了此次IPO,公司进行了架构重组,设立了数个SPV公司,最终由开曼群岛公司持有核心资产,并将多个国家的业务转移至公司旗下。具体参见招股书P62-66页。

1、业务划分

以业务分部计,百威在亚洲的两个地理区域营运:亚太地区东部(澳洲、日本及韩国为主)及亚太地区西部(中国、印度、越南以及向其他亚太地区出口的地区),其中,以中国、澳洲、韩国、印度及越南为主要市场。

2、市场表现

在2018年,亚太地区东部营收占总营收的39.1%,但销售量(按升计)仅占总销售量的21.2%。“成熟度越高的市场,偏好更高端的啤酒品牌”。

- 中国:2018年啤酒销售额第一,高端及超高端销售额&销量增速第一;

- 澳洲:2018年啤酒销售额&销量第一;

- 韩国:2018年啤酒销售额&销量第一;

- 印度:2018年啤酒销售额&销量前三,高端及超高端销售&销量增速第一;

- 越南:2018年高端及超高端销售额增速前三。

在前四大市场中,公司2018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6.2%、48.8%、59.8%和23.0%,均排在前三。但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低于1%,因为,目前公司主要经营高端及超高端类别的产品,而越南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消费者口味及偏好均不相同。

3、主要资产

截至2018年末,公司拥有62家酿酒厂(所销售的大多数啤酒均为自产),产品销往39个地区,拥有73个营销中心,超过31000名全职员工,6000家分销商(东部/西部分别占比25/75%)、以及销售点约250万个(亚太东部/西部分别占约20/80%)。

公司拥有62家酿酒厂,并且逐步推进产能扩充。

- 中国,现有35家酿酒厂,已规划多项扩展项目,如扩充莆田酿酒厂及新增武岗酿酒厂;

- 澳洲,现有7家酿酒厂,推进升级产能以支援更为复杂的酒类及包装;

- 韩国,现有3家酿酒厂、1家麦芽厂,公司将进行创建投资项目,兴建一家新的精酿啤酒厂;

- 印度,现有15家酿酒厂,计划进一步投资扩大百威啤酒的生产布局;

- 越南,现有2家酿酒厂,近期已投资福佳啤酒本地生产,并计划持续投资产能实现更多品牌本地生产。

公司拥有25个百威集团的品牌在亚太地区的独家销售权,40%+的收入品牌来自集团进口品牌。

公司的啤酒产品分为三类:高端及超高端、核心及核心+品牌、实惠品牌。


4、发展策略

公司的四大商业策略是推动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 规模性高端化,透过探索新的包装方式及营销途径,针对特定消费趋势,持续借助品牌达致增长

- 核心类别差异化,“核心+类别”具有巨大增长潜力


- 发展关连非啤酒类饮品,利用核心资产及资源来不断创造及识别新产品,以迎合不断转变的消费者需求

- 市场扩张,已开发且会继续配置市场扩张模式,以获取新市场的机遇

此外,在产品、包装等领域,百威极具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消费场景领域,百威成功开发多个饮用产品的新场合,如在中国开发饮用百威的家居场合及饮用科罗娜的海滩场合、在韩国开发饮用凯狮的餐前啤酒场合,以及在澳洲开发饮用Carlton Zero的无酒精啤酒场合。樽装百威亦于过去20多年间在中国不断演化,令我们可成功开发多个饮用产品的新场合。

二、全球啤酒市场概述

1、全球啤酒市场一览

按啤酒总产量排序,世界前十大啤酒生产国依次为中、美、巴西、德、墨西哥、英、波兰、西班牙、南非和日本。

按照啤酒销量排序,世界前十五大啤酒国基本数据如下。

全球啤酒行业份额分布及主要消费国的格局对比(2017)


总的来说,放眼全球,啤酒行业格局比较好,CR5销量占比54%,CR5的EBITDA占比为78%。长期来看,啤酒跑赢了指数。全球酿酒商在过去十年中表现优于MSCI全球指数近300%,妥妥的消费升级标的呀。

对比世界各国啤酒吨价与人均收入,呈现了一定的相关性。但,中国吨酒价显著较低,也说明未来价格提升具有操作空间。


全球成熟啤酒市场基本分为两种形态:美、日的寡头垄断型和德国的分散型。

(1)寡头垄断型

如美国、日本等国的啤酒行业集中度非常高。据欧睿统计,2016 年美国啤酒行业CR4 达到82.6%、日本啤酒行业CR4更是达到92.4%。

美国啤酒行业中,百威占据垄断优势地位,2015年百威收购南非米勒后,其在美市占率达空前的44.1%;第二名摩森康胜(Molson Coors)市占率25.8%;其他企业市占率均在10%以下。

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也使得美国的啤酒产能分布更为合理。


上述的 20个大型工厂全部为百威和摩森康胜(份额排名第一、第二)的工厂,份额第三、第四的星座集团和喜力均是从海外进口啤酒在美国销售,美国本土未设工厂。

日本啤酒行业相对特殊,由于日本对酒类经营实行较严格的许可和管理制度,使本国啤酒市场与外界相对隔绝。在本国企业相互竞争中,形成了朝日(Asahi)和麒麟(Kirin)两大巨头。据欧睿统计,2016 年朝日在日市占率36.1%、麒麟30%、三得利(Suntory)15.5%、札幌(Sapporo)10.8%。

虽然缺少外部竞争者的冲击,但日本领先啤酒品牌的运营还是相当亮眼。朝日啤酒深入洞察消费者喜好,推出口感与众不同的Super Dry,后连续多年稳坐日本啤酒行业第一把交椅;三得利作为发泡酒鼻祖,分得一席之地,又引朝日、麒麟纷纷效仿。

(2)分散型

如早期的中国及目前的德国市场,啤酒行业布局较为分散,没有居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据欧睿统计,2016 年德国啤酒行业 CR10仅为57.0%,CR30才达到70.1%,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啤酒企业份额仅为12.5%、8.7%、7.7%。

这是德国啤酒的消费文化和消费环境决定的:德国是啤酒酿造的发源地,消费文化非常深厚,社区消费、小型酿造、家酿等酿酒/饮酒形式是行业主要形态。普通消费者亦对啤酒具有较高的口味、文化背景、情感需求。

对于中国啤酒市场来说,曾经有众多地方啤酒厂,但在过去十余年内,竞合过程中集中度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五大品牌:华润、青啤、百威、燕京、嘉士伯。

(3)典型案例

在发展中国家,巴西和墨西哥的啤酒行业垄断格局非常明晰,形成原因耐人寻味。巴西市场份额前三的分别为百威64%、喜力20%、Cervejaria Petrópolis SA 13%;墨西哥市场份额前二的分别为百威57%、喜力40%。

2、亚太啤酒市场一览

截至2018年,按消费量及价值计,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啤酒消费市场,亦是全球啤酒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

2018年,亚太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37%,且预期2018年至2023年将贡献全球啤酒消费量增幅的47%。


且,整体亚太地区啤酒人均消费量亦远低(于2018年约为20升)于全球基准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啤酒市场成熟度:


高端化及消费升级是亚太地区啤酒市场的结构性趋势,其中又以中国市场最为典型。

- 高端化:预计2018~2023年,亚太地区高端及超高端啤酒销量增速5.6%,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速(1.7%)。

- 升级:消费升级及价格增长趋势延续,预计亚太地区各价位啤酒市场价值增速高于销量增速。2018~2023年,预计高端及超高端、主流、特价市场价值增速8.4%、2.4%、1.7%,对应销量增速5.6%、0.8%、0.0%。

其中:

(1)澳洲啤酒市场,市场高度成熟,消费者转向定价较高的啤酒,关键此包括:健康、低卡路里、苹果酒、精酿、艾尔啤酒、小麦啤酒。

在澳洲,公司大部分产品售予两家核心零售商,余下通过经销商、代购集团、直销及其他方式销售。

(2)韩国啤酒市场,市场高度成熟,消费者青睐高端啤酒,进口啤酒、精酿啤酒(25.8%的年复合增长率)的份额日益增加。


在韩国,公司向经销商及零售商销售产品。

(3)印度啤酒市场,市场欠发达,人均消费量低、增长空间大,消费者偏好由高浓度啤酒逐渐转向低酒精,便于饮用的啤酒,中产阶级扩大对高端啤酒的偏好日益增加。


在印度,公司的销售途径依照各州法规而有所不同。

(4)越南啤酒市场,市场欠发达,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啤酒占据酒精饮品近95%,人均消费50升(较高),未来增长可期,尤其是城市中连锁型啤酒俱乐部的增长较快!


在越南,公司产品主要售予两家核心经销商,小部分产品直接销售予主要客户。

3、中国啤酒市场概述

中国是啤酒消费大国,总产量(消费量)稳居世界第一,高峰时(2013)国内啤酒产量超500亿升,近年略有下降,2018年有所回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啤酒市场总消费量为381亿升(规模以上啤酒酿造商的全国总产量),另据GlobalData的数据,2018年,国内啤酒总消费量为488亿升,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25%,人均消费量(35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3 升/年),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巴西及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啤酒市场已从高度分散化过渡到相对整合,前五大酿酒商(华润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百威、燕京及嘉士伯)占2018年啤酒市场总量的70.4%。整合主要是通过收购规模较小的当地啤酒厂实现,同时,地区性品牌被更大的全国性品牌所取代。

中国啤酒市场中,高端及超高端类别以往(2013年至2018年)及于预测期间(2018年至2023年)一直为增长重点,超过整体啤酒市场增长,高端及超高端类别的消费量占比由2013年的10.9%上升至2018年的16.4%,且,中国超高端啤酒的价格接近是实惠啤酒价格的11.6倍。

对于消费流行趋势,百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百威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基于质量及价格将啤酒产品分为三类:高端及超高端品牌、核心及核心+品牌及实惠品牌。每个品牌均服务于独特目的,具有特定市场定位,并在品牌下提供产品细分,以吸引不同的消费群及使用不同的价格策略。

亚太地区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及城市化等宏观经济因素正引领消费者偏好转向更高端的啤酒类别及高价啤酒。公司正利用这种趋势实行高端化战略,引导低成熟度及中成熟度啤酒市场的消费者作出升级消费,凭借高端及超高端类别品牌贡献绝大部分收入,百威处于有利位置。

广告

啤酒经济学

作者:[比]约翰·思文(Johan Swinnen),[美]德文·布里斯基(Devin Briski)

当当

三、百威亚太的经营业绩

1、基本数据一览

2、销量及营收等情况

2017年和2018年百威亚太啤酒销量分别达到101.99亿公升和104.27亿公升。

同期公司营收分别为77.9亿美元(单位下同)、84.59亿元,上升8.59%,毛利46.67亿美元增长7.56%,毛利率为55.7%和55.2%,净利润分别为10.77亿元和14.09亿元,上升30.5%。

于2018年,按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计,百威亚太控股也是以亚洲为基地的啤酒公司中溢利最高的其中一家。

尤其是:财报显示,2018财年,百威英博在华收入增长了8.3%,其中高端化推动了每百公升收入增长5.6%,另外受到销量增长2.5%的驱动。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增长了20.9%,利润率增长了338个基点,这主要得益于收入增长,持续的高端化及成本控制。

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以及截至2018年及2019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的現金流量:

因为有母公司的资金池,所以亚太分公司的现金流的分析可能会失效。但总的来说,现金流是健康的。

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以及截至2018年及2019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的投资活动所用現金流量:

2017年及2018年12月31日止,以及截至2018年及2019年3月31日止三個月的融资活动所用現金流量:

3、资产及负债情况

于业绩纪录期及于2019年3月31日及2019年5月31日,债务的主要形式为无抵押债券发行及将于后资本化的百威集团贷款及银行计息贷款。

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情况如下:

现金及等价物:

在资产端,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的无形资产为44亿美元,其中39亿美元为具有无限使用年期的无形资产。具有无限使用年期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品牌及为自身产品购买的若干经销权。

另,作为重组的一部分,我们预期将向百威集团合共支付12.5亿美元至14.5亿美元,其中约920百万美元将以本集团旗下若干公司向其当时股东派付股息的方式以分派,而其余将作为部分偿还股东贷款而作出分派。

同时,招股书显示,2017年和2018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中商誉分别为139.68亿元和131.54亿元,其中2018年的商誉占总资产比重为51.06%。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的的商誉为132亿美元。

从资产端及现金流端来看,受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中国的变化影响,一是增值税税率降费促使啤酒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另外新一轮的行业拐点到来,百威亚太区业务抓住机遇成功IPO,确实是一个合时宜的决策。

而且分拆上市的举措还可为百威集团减少债务,并支持更多亚洲乃至全球的收购并购机会。在2016年以1000亿美金收购SABMiller以后,百威一直面临着公司杠杆率上升的压力;截至2018年12月,百威集团有1025亿美元的现金债务,去年10月百威曾将股息红利减半以平衡资产负债表。

4、百威与国内啤酒领先企业的财务数据对比(2018年)

四、中国啤酒市场详细分析

1、发展脉络

中国啤酒行业从1980年代起至今经历30多年发展,初期各啤酒产商快速放量,1995年起出现大量的兼并收购,2005年前已形成几大霸主。至今,在并购重组的推动下,基本形成了华润、百威、青啤、燕京和嘉士伯五强割据的状态,各品牌不断博弈拉锯,形成了基地市场、优势渠道和核心价格带。

2013年后,全国大部分主要区域市场争夺不再升温,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地方市场互为掣肘,精耕基地市场,不断增高市场进入成本,维护既有市场的同时寻求区域性扩张机会。

华润、青啤、百威是三个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国化的啤酒企业,其中百威在吉林、华南地区优势明显;青岛啤酒在山东、陕西等区域控制力较强;华润啤酒优势区域则在四川、黑龙江、安徽、华东等地区。嘉士伯和燕京就目前来看,区域化属性更强,其中嘉士伯在西北地区如重庆、新疆、宁夏等地具有较高优势;燕京在北京、广西、内蒙优势较大。

啤酒尤其是中低端啤酒具有成本敏感性,受限于国内啤酒吨价较低,产品运输半径受限。

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6 年我国啤酒总销量为4563 万千升,拉格啤酒占据 4518 万千升,占比 99%。而其中经济型工业拉格啤酒 3372 万千升,占总销量的 73.9%。(吨价 7000 元人民币以下为经济型档位,7000-14000 为中档,14000 以上为高档。)

更新数据显示:

百威英博 6454 元(2018 年)和喜力 7305 元(2018年)远高于国内厂商吨价水平,即使如此,百威英博亚太区出厂吨价在集团各分部中也是排名垫底的(5441 元)我国啤酒行业吨价处于较低水平。

啤酒产品重量大且有新鲜度要求,远距离销售将大幅提升单位运输成本,而低吨价则无法支持高昂的运输费用。根据券商调研数据,吨价3500元能够支撑发货半径约350-400km,同一地区吨价若提升至4000 元,可支持运输半径扩张约50km。而在当地建厂则又需要考量市场容量及当地优势对手市占率的挤压。鉴于短期内国内市场平均吨价提升缓慢,区域产能仍具备天然市场壁垒。


结合上文美国啤酒产能的数据,中短期看,可以预见:国内啤酒厂的产能利用率仍将保持低位不经济状态,即使提升空间有限。

2、啤酒生产

我国啤酒企业制造成本大致构成如下:原材料占 20-25%,包材占40%左右,制造费用及啤酒消费税分别占高双位数/低双位数,直接人工成本占高单位数。

原材料主要为啤麦和大米。其中啤麦(成本占比约为15%)主要依赖进口(约占 70%左右),大米(成本占比约为 10%)则以国内采购为主,且价格表现较为平稳,目前如百威等品牌也在积极尝试以碎米为原材料的工艺,以降低成本。

包材主要由纸箱、铝、玻璃等构成。2017-2018 年环保政策高压令包材成本大幅上涨。

过去十年中,啤酒行业每隔 3-5 年行业便经历一次涨价潮。在 2007-2008、2010-2011 这两次行业普遍的涨价潮背后,驱动因素在于成本的上涨,并非竞争态势的缓解,未能提升啤酒企业盈利能力。可以说,国内啤酒企业并未很好的消化啤酒消费升级的红利,而是被百威、喜力等海外品牌撇去了利润最丰厚的一块。

3、产能分布

根据华泰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16年啤酒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仅达到59%。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79%即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

更新数据显示,国内啤酒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但仍不理想。


其中,华润产能分布:


4、啤酒消费

2018年中国啤酒销量中餐饮渠道占比49.2%、零售市场占比50.8%。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分析:


- 餐饮渠道:餐饮渠道增速高于零售渠道,这与高端啤酒增长相关,2018年高端及超高端市场中餐饮渠道销量占比80.3%。预计2018~2023年,餐饮渠道,高端及超高端啤酒CAGR= 5.3%、实惠及主流CAGR= -0.7%。

- 零售渠道:预计2018~2023年零售渠道也将恢复增长,高端及超高端啤酒CAGR= 3.2%、实惠及主流CAGR= 0.6%。

5、啤酒企业发展路径

啤酒行业属于快消行业,快速周转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啤酒产商通过渠道杠杆共同开发各家主要产商渠道体系模式各不相同。雪花采用典型深度分销模式,直控二批商;青啤在南方市场采用大商模式,而在北方市场更多采用深度分销模式,当前更加因地制宜;百威和嘉士伯作为外企代表,各地和各渠道操作模式不尽相同,既有采用深度分销制,也有大商模式,市场开拓由经销商主导;燕京沿承其起家及壮大的深度分销模式。

但不论如何,随着市场、消费的变化,厂家、渠道深度联合,共同开发、运营市场的思路是确定的,从“渠道为王”转向“营销+创新+个性”的多元化新时代。不过,这种模式也导致国内啤酒企业的营销费用居高不下。

所以,啤酒厂商区域垄断地位与利润率之间的传导主要通过成本领先策略达成,市场整合后的费用压缩成为关键因素。业内份额最大、均价最低的华润啤酒,在渠道整合到一定阶段后,尝试谋求利润增长。

(1)成本管理

百威及其股东3G资本是成本管理的高手,国内啤酒企业模仿就OK。但,目前国内啤酒企业成本管理的最大难点是产能利用率不足。

(2)控费

销售费用是控费的重心,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渠道费用、销售人员薪酬、运输费用、广告宣传等。其中,渠道费用中的货抵及其他随量折扣将直接反应在收入端,而地推陈列、排他买断等非随量费用将反应在报表的费用端。

取得区域的绝对垄断地位后,销售费用的改善主要来自于以下路径:

- 对于渠道的议价能力提升,渠道费用的压缩。

- 销售队伍架构的重塑,精简销售相关的薪酬支出。

- 预算模式的变化,区域分公司 KPI 的重设,利润率的优先级回归。

- 广告、公关等品牌资产端的投入降低至正常水平。

可以看到:百威英博的销售费用率排在较低水平,维持在 15%左右;而国内啤酒行业龙头华润啤酒销售费用率在15%-20%之间,市占率第二的青岛啤酒销售费用率最高,在20%-25%之间;百威英博的管理费用率同样稳定地维持在6%左右的较低水平,华润的管理费用率约12%,燕京啤酒管理费用率从2007年的7.66%持续上涨至2016 年的13.33%,珠江啤酒管理费用率一直在较高水平,2012年最高达到15.78%;SO,百威英博的利润率是青啤的三倍,燕京的四倍。

2016 年底后,几大龙头酒企的吨均利润就已停止了几年以来的持续下滑,增速转正。

(3)涨价

华润销量第一,均价最低,行业低端销量占比四分之三以上,华润是低端啤酒市场的“价格锚”,华润的价格和促销策略对整个低端市场乃至中低端市场(销量占比90%)影响巨大。目前,华润也开始通过涨价、改变营销策略及投入模式,追寻利润的增长。

但,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中低端啤酒产品的涨价,是受成本上涨而不得不为,单品牌的涨价可能会形成市场流失,所以各品牌对涨价都很谨慎。

(4)升级

百威及喜力等国际品牌,在中国啤酒市场的高端领域的市场成绩,证实了国内的消费力。近年来,国内品牌如珠江啤酒、嘉士伯控股的重庆啤酒华润啤酒借力喜力等在中高端、高端啤酒领域的尝试都还算成功。

在行业高端化浪潮推动下,寻求自身产品结构提升,并分别区隔定位,在各自的细分人群中尝试产品创新,应该会改善内资啤酒品牌的市场及财务表现。

中国市场足够大,即使成为区域龙头,也会获得不菲的市场份额。需要看到:全球各国 TOP1啤酒企业的领先优势大小与盈利性显著正相关。

成熟啤酒市场中,以巴西为代表的单寡头市场中头部公司百威 EBITDA 率可达50%,双寡头市场美国 TOP1、2份额差约为17%,双寡头日本TOP1、2 份额差约为7%,导致头部公司EBITDA 率≈15%,由此带来盈利分化。

五、IPO技术细节

1、业务完整性

招股书中,详细描述了与百威集团的安排。

公司逾40%的收入净额来自百威、时代及科罗娜等品牌,公司自百威集团进口该等品牌以作销售或根据百威集团授予的许可酿制及销售该等品牌。已按公平磋商的条款与百威集团订立长期许可协议。

为得益于百威集团的全球行业经验及知识、规模经济及议价力,我们亦与百威集团按公平磋商的条款订立协议,内容有关本集团与AB InBev Group的现金池安排、提供策略、采购及行政服务以及成本补偿,以及AB InBev Group向本集团提供多项贷款及担保。

主要条款参见招股书P8。

2、内部竞争及业务划分

为限制本集团与AB InBev Group在未来的竞争,AB InBev Group与本集团订立不竞争契据,其中规定AB InBev Group除通过本集团外,概不进行、参与或作出对亚太地区内酒精及非酒精啤酒、苹果酒及其他麦芽酿制的酒精饮品生产、进口、销售及╱或经销相关业务的投资(惟受限于若干少数例外情况),且本集团除通过AB InBev Group外,概不参与或投资于亚太区域外酒精及非酒精类啤酒、苹果酒及其他麦芽酿制的酒精饮品的生产、进口、销售及╱或经销相关业务。

AB InBev Group与本集团已协定,将根据若干协定程序,向对方转介涉及对方地区的投资机会。

不竞争契据将于以下情况终止:百威集团不再拥有本公司50%以上股份、任何其他股东持有本公司30%或以上股份,或本公司股份不再于联交所上市。

3、资金池

公司在参与与AB InBev Group的若干现金池安排时面对风险。

根据若干名义现金池安排,尽管参与者的现金结余名义上汇总至现金池并保留在各参与者自身的银行账户内,本集团的参与公司就AB InBev Group

现金池代理J.P. Morgan Chase Bank N.A.汇总名义现金池账户,故其为名义现金池安排的对手方。

根据若干实体现金池安排,参与者的现金结余存入Cobrew NV/SA(百威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的一个中央现金池账户。就实体现金池而言,尽管本集团会制定内部控制措施监控现金池账户,但与一般银行存款的情况一样,并不可能彻底消除未能完全或及时收到存放于Cobrew NV/SA所管理账户的资金的风险。详情可参阅「关连交易-AB InBev Group与本集团订立的现金池安排」。

尤其需要关注:公司大部分债务以澳元计值,而大部分现金流则以澳元以外货币计值。虽然大部分债务按固定利率计息,但如外汇市场尤其是美澳、中澳、中美的外汇对价产生持续的大波动,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指标造成“相当的影响”!

4、保险(略)

5、募资用途

此次IPO,筹集资金可能超过50亿美元。

在优化百威集团的财务表现之余,IPO募资将用于支持更多亚洲乃至全球的收购并购机会。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在啤酒产能及品牌领域的并购机会已不多,但在印度、越南乃至发达的澳、韩等区域还存在巨大的并购、新建空间。

笔者认为,并购的重点应该是成熟啤酒品牌及产能,关联的非啤酒饮品,精酿啤酒(中国区的并购重点?)等。

在并购式增长领域,海外巨头如百威明显经验更为丰富。嘉士伯另辟蹊径成为西部王,重庆啤酒及新疆乌苏啤酒,在被并购后,在品牌升级方面做的都不错,值得国内品牌学习。

国内,雪花堪称资本运作与管理整合高手。青岛啤酒在收购兼并中则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战略不清晰,导致盲目收购,规模参差不齐,品牌协同较差,低端产品及弱势区域市场的收购较多等。

需要注意:2015 年,百威英博成立 ZX Ventures 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投资、收购的精酿啤酒品牌。2016 年百威英博收购了一家专门生产并销售含酒精的汽水饮料品牌 SpikedSeltzer 的公司“Boathouse Beverage”,2017 年百威英博收购美国非酒精的功能性饮料厂Hiball 和上海精酿啤酒品牌拳击猫,意图直指精酿啤酒和非啤酒领域。

目前来看,中国啤酒市场中,大的市场机会已经没有了,精酿是中短期内行业的主要看点。预计百威在中国区的收购计划也将以精酿为主,在这个赛道,百威将面临华润、青岛和复星的竞争。

中国精酿啤酒已逐步快速崛起。中国精酿啤酒厂已由2011年的270家增加至2015年的500余家。


- END -

全部讨论

Canwei2019-07-04 15:54

明天抽这只

柳塘笔记2019-06-20 22:42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