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终总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简单回顾

三周的休假转眼就结束了,拖了一阵子也该开始写2023总结了。去年大部分资产都已经集中到IB的两个账户,年度总收益为+17.8%

其中资产较小的免税账户收益率为+147.7%。这个账户主要持有metanvda、ensg、tsla。这个账户实际上能总结的不多,只能说是开仓(钱到账)的时间正正好好赶上2022年底美股的大坑,熬了几个月之后迅速脱离了成本区,目前看来一段时间内也不需要更多调仓,安心长期持有也算符合CRA对免税账户的要求[想开了]

今年主要的精力还在放在另一个较大的账户上,此账户最终收益率-13.7%。由于这个账户整个2023年都不断有资金存入,所以整年都在不断买入。到了下半年随着美股的估值逐步抬高,而港股A股愈发进入超跌区(目前看来),我也不断把新的资金投入到港股上。目前这个账户主要持仓有腾讯pdd苹果招行哔哩哔哩。在这一整年的美股上涨、港股下跌之后,港股+A股在此账户依然占比超过60%,可见当初买入时仓位之重。

今年的思考

2023年是反思的一年。之前从19年到21年经历了一波不小的牛市,连续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以至于产生了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正确的选股方法的错觉。而我心态的提升又更甚于选股,以至于22年的巨额亏损(-35%)都并没有让我内心产生多少波动,甚至还觉得盈亏同源,抱有「在市场情绪好的时候想吃多大的利润就要在市场情绪不好时承受多大的亏损」的想法。最终,在22年总结里我对这个巨额亏损的态度简直是一笑了之,决定慢慢等它涨回来就是了。

不过2023年市场的继续下跌,不断下跌,终于还是让我重新提起精神来认真思考对投资理解的偏差。年中断断续续看了不少巴菲特的演讲,下半年又重读了风生水起的周记,终于对过去几年投资中存在的偏差形成了一点理解。

问题1:能力圈、感性vs理性

总得来说,我过去选股的标准始终是感性压过了理性。很多时候我对未来的总体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例如我7年前写过一篇对未来科技的预测,基本押中了最近几年的几个重要风口。正是因为我过去坚定看好电动车这个行业,所以在市场上「电动车是骗局」、「蔚来没有未来」的声音占主流时我才能坚决持有蔚来。我也预判到英伟达会是AI时代收益最大的公司,也猜到电动车时代会有一家公司(目前看来是华为)和特斯拉一起组成电动车时代的安卓+苹果

然而,先前我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之所以能在这些领域做出正确判断,是因为我原本就对这些科技前沿领域非常的感兴趣。平常没事时我就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这些行业的知识,加之我从小到大积累的历史功底,所以我才能一再正确对未来大势作出判断。这其实就是巴菲特强调的,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击球,只在自己足够了解的范围里投资。

但实际上,我过去几年的大部分投资都并不是在这个舒适圈内作出的。相反,因为我感兴趣的许多公司还处在摸索阶段,连正现金流都没有(例如B站蔚来),为了安全起见我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在她们上。

实际上过去几年我主要的投资,是通过筛选财务数据得到一批候选股,然后再逐一阅读其招股书、财报来最终选出投资标的的。在经济情况好的年月,这种选择的成功率还是高的,我也因此在19-21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一旦经济转坏,竞争力不够强的行业、公司业绩开始纷纷实打实的转坏,我这套半桶水策略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说到底,因为这些公司大都是我临时筛选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落在我最熟悉的能力圈里,我也没有途径及时了解到相关行业、公司的最新动态,所以当这些公司的财报开始变坏时,我心里其实是没底的,我并没有办法判断这种变坏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的。而这种不确定对我坚持持股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而且如果我判断错误还坚持下去那么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回归到自己的能力圈里来。我自认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如果为了研究股票而全新了解了一个行业,那么即便在研究时能够尽责的学习,恐怕也很在后续的持股中时时保持对行业最新动态的掌握。有鉴于此,在今年我逐步清仓了那些实际上我并不足够了解的股票,而把大部分持仓换成了诸如苹果腾讯B站之类我随时都在关注的公司。对于这类公司,通过使用他们的产品我自认为是对他们有着足够的理解的,并且如果真的观察到了让我觉得非常严重的基本面转变,我想也会更容易下定决心卖出。

这里不得不感叹一句,今年重听巴菲特的时候很多次感叹,巴菲特讲过的许多话在我们自己没有足够多的投资经验时会觉得像是空话废话。但直到我们自己跌跌撞撞碰了不少墙,再回头一听,才发现巴菲特当初说的真真是至理名言。巴老爷子真不愧「股神」的头衔,仿佛他就坐在价值投资这条路的终点上等着你,你自己每往前前进一些,就会多看到一些他的影子。

问题2:要不要踏出能力圈

今年思考之后决定把大部分的仓位收回到自己的能力圈之内。但是这样做的负面也显而易见,就是我熟悉的、稳定盈利的公司体量都已经很大了,很难再在未来看到较大的增长空间。那我们作为资金量还比较小的投资者,是不是能够安心接受慢慢变富呢?

我想了又想,觉得答案还是否定的。虽然我已知自己能力不足,但还是抵不过我还是有颗想折腾、想暴富的心,我还是想窥探一下股神们是如何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选股的。

今年认真研究了风生过去的持股,发现风生最重要的几架马车(航信、大华、水晶、省广)其实业绩都并没能维持长期增长。风生只是坚持抓住了他们一段时间(上市后三五年内)的快速成长期,赚足一波利润然后就换股了。如果单看这几只股票还尚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也许风生就是通过调研、网络收集信息、通过私人关系长期跟踪了这几只股票,毕竟数量不是太多而且基本都是与电子相关的产业(风生本人也曾经就职于电子产业)。但他同时还常年用较小的仓位去发掘一些各式各样的「短期价值股」,例如逆境反转的ST等。这些股票所属的行业五花八门,而风生也差不多是每年都会揪出三五只这样的股票,短暂的持有几个月。这就实在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外了,风生不可能会在各行各业都有途径可以获得各家公司的一手信息吧?并且之后风生开始投资台股和美股,似乎成绩也相当不错,而这俩就几乎没有去实地调研的机会了,难道风生真是单单通过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就能对如此多不同行业的公司都有详尽而正确的认识?

于是我又想到巴菲特有讲到他在1950年代资金体量还比较小时,就是通过翻阅行业手册,挑出大量被低估的好公司,以至于有十年左右时间年化收益可以做到50%。而风生通过做这样的成长股,也取得了十年百倍的收益,甚至更高于巴菲特。对于这种高超的选股能力,我很是羡慕,这其实也正是我前几年所奉行的策略,只是我对所投资公司的了解远没有巴菲特、风生那么深刻。所以我买入了之后,其实对于公司之后一年的业绩究竟是增长还是下降,我其实是没有足够把握的,今年看看能不能努力在这方面再提高一些。毕竟,暴富依然是我们永远的理想[木鱼]

总结

总的来说,2023年的收益本身无关紧要,但2023年的思考确实是这几年来比较深刻的一次。在2023年思想的指导下,2024年的投资会主要集中于我所熟悉的互联网行业,不求有功,但求安心。同时我也会继续用小仓位试行并尝试精进过去的主动选股策略,希望今年能做到比过去更加了解我所选出的股票,争取未来也能通过主动选股策略赚到更多的钱。

当然,重仓港股的我2024年第一目标还是活下来,连跌了两年,属实也是和市场一样需要信心。目前港股已经到了绝对超跌的位置,只要实体经济不崩盘,相信之后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2023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