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即将成为私募经理的回忆录(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7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煎饼Boy,我一好友,亦是异地分公司的同事,终于奔私啦~

很多人看我夜报是为了看投资,其实我这水平水的很,我经常说能做好投资必备的两个条件:勤奋+经验,我只是有经验,无勤奋。

其实我最拿手的技能不是投资,而是看人,这是个门派,是有技巧的。而煎饼Boy就是我认为在投资方面注定要走向成功的人。

我一直认为他最终的归属一定是做产品经理的,而现在,他的老东家已无法拥有他了,离开的跟我一样,知遇之恩已报,无憾!

自此,这是一个公司的损失,却是一个行业的福音,如放虎归山,潜龙腾渊。

借李清照的词祝他: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煎饼Boy终于要发产品啦~


对于煎饼Boy来说,这是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故此将自己过去的投资生涯做了一个回忆,我有幸第一个拜读,也首发在此公众号上,未来说不定就是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夜报。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普通投资者如何一步步通过努力,形成自己一套成熟的投资体系的,这其中的努力和坚韧并非多数人能做到的……

文章很长,但我读的津津有味,甚至觉得写的有点儿短……

周末了,大家慢慢看……



一个甲子的反思与感悟……

     我,姓名FXLT,论坛绰号:penguin(鼎级论坛和集思录上都能找到我,且在论坛里小有名气)。学历:本科。所学专业:应用心理学。毕业院校:TJ中医药大学。十分遗憾的是本人并不是很喜欢医学,背叛了自己的专业,在校5年除了靠翘课+背词典考过英语四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突出亮点。

在我大三的时候(2007年),由于父亲是一名国际航运船舶工作人员+资深老股民,经常在国外,但2007年正逢股票市场大牛市,因此这一年父亲让我帮忙盯着一些股票,其中有不少A股和很少有人关注的B股。那些红红绿绿的K线图,动不动一两个星期就能翻倍的场景,当时就在我父亲的账户里面真实的发生着,作为一名快要毕业也即将要面临失业的“迷茫青年”,从那一刻起我在股市中迷失了,迷失在了追涨杀跌的投机刺激中乐此不疲。我这个人智商中等,但可能是上大学的时候逼自己硬背小词典的原因,我发现我对待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都能异常专心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俗称“专注”或者有人说的“一根筋”“死心眼”)。

刚开始的时候追涨杀跌,赚了不少钱(纯属运气),最后在2007年5月30日以及后面几天的大跌中几乎全部吐了出去,之后终于懵懵懂懂的明白了,股票并不是简简单单看看K线图就能搞定的……正好那个时候中央二台的证券时间栏目播出了“林园”“但斌”一系列价值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的访谈视频,初步接触到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当然那时候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还很粗糙,但是那个时候真的是年轻胆大,跟着电视里面讲的内容学了几招,然后就开始照葫芦画瓢推荐我父亲先后购买了绩优股华兰生物/中国平安等当时基本面很好但估值却很贵的白马股,结果在2007年的时候表现尚可,但是在随后的2008年依然没有躲过惨烈的暴跌。

——【2007年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在2008年面对收益迅速缩水的帐户,虽然有些沮丧但是我每日都沉浸在各大”价值投资”的博客中(主要是但斌/李驰/张可兴),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张可兴先生的博客(张先生现在是北京格雷投资的主要合伙人),张先生非常强调投资的价值与价格的匹配度,即好股也需要好价格,否则即使是基本面再好的股票以过高的价格买入长期回报仍然会很平庸。当时的我在读到张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后,才知道他并非金融系科班出身,但是依然能凭借”常识”与正确的投资理念在证券市场中纵横驰骋,所以最后在家人极力反对下,我还是在2008年(大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进入BH证券实习,因为我那时一门心思的也想成为像张先生那样经历丰富且纵横捭阖的人。

——【2008年沮丧与希望共存的一年】


2009年在四万亿的消息刺激背景下,股市出现了报复性反弹,而我那个时候转型成了一名低市盈率投资者即只研究市盈率不高于20倍且基本面较好的上市公司,另外我还涉猎研究了B股和传统的封闭式基金(这两个投资品种在当时都存在较大的折价率,尤其封闭式基金的研究对于我后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因为这个阶段我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依然是股票),最后发现也只有白色家电/银行/地产才符合这些条件,而这些品种中的优秀公司格力电器/招商银行/万科也是那个时候我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企业,2009年我还让父亲开了个港股帐户,跟着张可兴先生的博客抄作业,投资了一些港股(可惜并没有腾讯控股,因为那时候只看市盈率低的股票,腾讯的估值一直都不是很便宜)。2009年父亲的账户大幅度回血,但是仍没有挽回2008年的全部损失。同时因为转正的承诺没有兑现,我在2009年里离开了BH证券。

——【2009年自以为入门的一年】


时间进入2010年,新年伊始就被一个消息“电”到了,大蒜价格暴涨,当时的我隐约觉得这件事情对证券市场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通胀来临的前兆,2010年上来先是“蒜你狠”,之后就是“豆你玩”),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反应,我只记得那一年蓝筹股大跌(父亲持仓的股票里面大多数都是看着估值很便宜的蓝筹股,跌了不少),中小盘股当时估值很贵但是却涨上了天际,甚至中小板指数超越了2007年的最高点(那一年创业板刚刚有所表现,但是没有成气候),CPI每个月都在增加,黄金那年的表现也是异常的好(注:那个时候合法投资黄金只能通过银行的纸黄金业务和2008年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两种方式)而我则继续在各大博客中抄作业+学习,当时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没有一种资产永远是最好的”(邓普顿的原话是“永远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类资产”),很多话当时可能你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经年累月的岁月蹉跎,你终将明白投资大师的“微言大义',甚至那个时候你已经为这句话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

2010年经过友人的介绍进入了GX证券做了一名客户经理,在愚人节那天我第一天上班,驻点在工商银行双水道支行,开启了我长达三年的银行驻点之旅。很多人进入证券公司尤其是男孩子,大部分都是有一些企图心或者说“梦想”的(例如很多男孩子都想在证券公司历练几年,然后出去当个私募基金经理在资本市场上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这些企图心其实就是“初心”,过几年回头看这些“初心”自己可能都觉得可笑,不过这个没什么不好的,男孩子如果没有企图心,估计也就彻底废了,但是光有“初心”不行,这颗“初心”能不能守得住且坚定的走下去,确实就是一个长期吃功夫的过程了,这个以后我还会说。

——【2010年在对自我怀疑中前行】


2011年来临,在年初的2010年年会上我拿到了2010年最佳新人的奖项,当时的我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自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以至于错过了一次原本可以进入银行的工作机会(在那个时候银行的工作意味着“稳定”+“高薪”)。但是随后2011年开始,在央行2010年年底加息的基础上持续加息以控制越来越高的CPI(黄金表现亮眼,且那一年第一款黄金基金问世,诺安黄金),股市一波接一波的下跌,我周围几乎所有投资于股票的客户(含我的家人)基本全部都是处于亏损越来越大的状态,高估值的/低估值的股票几乎都是一路下跌。

还有一件事情我要自黑一下,2011年我销售给了一名最信任我的客户一款券商资管产品(JLC7号),当时其实我主要的精力是研究股票的基本面并没有怎么研究资管类产品(当时我只是研究过折价的封闭式基金而已),但是迫于可能被扣罚工资的恐惧,加之该产品的前一款“JLC6号”的业绩表现尚可,我半推半就的销售了JLC7号这款产品,但是最终结果是这款产品自成立以后几乎一直在下跌,一直到2014年底2015年初的时候才刚刚回本而已,当时的我内心压力很大,客户对我很宽容也没逼迫我什么,只是让我帮忙盯着点儿,但是越是如此,我越感觉无法面对客户,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对不起她。自己没有把握,判断不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推荐给客户?如果是客户自己原本想买的产品也就算了(像2015年牛市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关键是如果你不推荐给客户,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这一笔交易,我的黑历史很少,但是这个绝对算最大的一个污点!

那一年还爆发了著名的9.30城投债危机,我当时也只是听说了这个事情,因为我当时并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债券这类资产,后来“入门学艺”后才知道这是一件在当时了不得的大事件。简单说就是城投债可能会违约。城投债也可以说是一种由地方政府变相隐形担保的一种债券,很多债券的市场参与者都把其视为“准国债”或者叫“准市政债”,给予很高的溢价,完全没有觉得此类债券有违约的风险,但是没有经过风险准确定价的市场,总是会让人出乎意料,市场突然传言云南城投可能会延迟付息(最后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没有违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利好消息传出!),本来无风险利率就在2011年随着数次加息而上升,债券的价格已经下跌了不少,另一方面以前的“准国债”竟然出现了违约的可能,市场对于城投债券存在风险重新定价的可能(此属于系统性风险),债市持续大跌,一直到2011年9月30日达到了恐慌的顶峰,这次暴跌摧毁了很多上正回购高杠杆的大户(GX证券对于个人客户基本没有此种业务,据说华泰证券很多),但是也让一批专业投资者实现了财富自由。日后我的一名“客户”兼“师傅”兼“良友”阿辉猫大哥就是在当时踩着9.30的“尸体”开启了连续4年(2012-2015年)几乎连续每年100%收益的传奇之路(玩债券也能翻倍,很神奇吧?)

——【2011年一个失望伴随着一个失望,最后就是深深的绝望】


进入2012年,那个春节是我印象当中最冷的,当然我指的并不是气温,是因为2011年我几乎没有留存任何收入,后来我的一位网友(他也是证券从业人员)有句话很贴切,2011年他的体会是工作保住了,但钱没了(当时看到这句话真的是笑着哭的)。2012年春节我给孩子们发的压岁钱都是找人借来的(后来光是还这些压岁钱我就用了两个月),而且有的时候真的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我当时在银行驻点的时候,因为有一个还贷款的企业户跟银行发生了矛盾,但是他把我错认成了银行的大堂经理(因为在银行驻点的时候有的时候要帮银行干一些活儿,例如组织秩序排队之类的,所以很多客户都认为证券驻点人员是银行的人),他揪住我的脖领子大声吼叫“让你们领导给我滚出来”,我起初被抓住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惊慌失措,但是稳住心神后我异常愤怒,还好大堂经理出来立刻把这名企业客户拉走了,才没跟我打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向我道歉,我后来一想到这个事情就难受,这是为啥呢?虽然我不是什么所谓的“大人物”,但是也不是什么随意可以任人侮辱的角色,那段时间心情很低沉……直到后来无意间听到了俞敏洪的一段话,才豁然开朗:“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说的真好,在你不够强的时候,你就是一颗草,你根本没资格要求这要求那,你除了自怨自艾或者对父母进行抱怨之外,其他的根本无能为力。从那一刻起,我就对天发誓我不要再做一颗草!我一定要做一棵大树!我一定要变得非常非常强!

但是无情的现实还是在反复击打我,当时我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方向都发生了怀疑,经过2010-2011年的行情打击,我自己给客户推荐关注的投资标的表现都不是很好,我记得是五粮液格力电器小商品城(后来五粮液和格力电器都成为了大牛股,小商品城确实没落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太适合干证券这一行(当时真的是研究哪个股票哪个股票就会跌,感觉运气之差就没有我那么衰的,数年后反思的时候才发现当时整个市场都是这样,我只是一个典型标本而已),我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深深悔恨2011年丢掉了去银行的机会,甚至曾经向一名关系很好的女性同事哭诉(因为感觉自己都27岁了还没找到正确的方向,之前的路是不是走错了?是不是要重新走一条新路?被这种问题我都快被折磨疯了)。到底路在何方?如何才能变强?真的是一腔热血无处洒,有苦难言无人说。自2008年入行到2012年这四年,不论是投资策略还是投资理念都是在不断地重建重建再重建,总是觉得不得其法,但又苦于无人指点,经常关注的很多博客的博主那个时候的投资业绩也是起伏很大,包括我一直以来践行的价值投资基础理念都发生了动摇,我的内心世界摇摇欲坠,每天都感觉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除了体重和岁数在涨,其他方面啥长进都没有……可能真的是上天觉得捉弄我的时间太长了,终于给我开了一扇窗户…….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本来还在浏览着熟悉的那几个博客,不知道点了哪里,竟然点到了一个陌生的博客当中,而正是这个歪打正着的博客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这个博客的博主后来成了一名知名投资人(雪球),他叫徐大卫,但是当时他只是一个低调的民间高手,主要是研究各种形式的套利,因为这个人好为人师(他自己说的),所以每次参与的品种的逻辑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的应对方法都会在博客里深入浅出的写下来,他的博客浏览量很少,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写的很细致,连我这种智商中等的人一上来基本都看懂了(本人数学水平还可以,但语文很差),而这些套利品种中有分级基金,有债券正回购,有封闭式基金等等等等,我那一刻真的像是被闪电击中了,甚至有点想哭,我感觉我之前都白活了,原来钱还可以这样赚,废寝忘食的看了他三天的博客,我当时的感觉是,我看待很多投资品种的思考角度都不一样了,开始关注普通大众根本关注不到但是却可以影响最终投资成败的细节了,而这些数据当时最权威的是由一个叫做“暖暖的豆浆”(此人为现在大名鼎鼎的集思录奠基人之一)做的。而且利用自己不多的货币资产参与了A股第一个低点折算的基金“银华鑫利”的套利,赚的钱不多,但是收益率并不低(因为本金太少,所以赚的钱不多),当时我真的很激动,因为这是第一次通过市场规则赚到可观收益的投资经历,这里面既掺杂了对于新事物的新鲜感也有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总怕自己哪里没考虑周全),总之整个过程很刺激很有成就感。自此以后我不再研究股票,而是一门心思都扎到了分级基金/债券/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可转债这类大多数人认为的冷门品种当中,废寝忘食的研究程度让我自己后来都觉得可怕,每天凌晨3点左右睡觉,7点起床+上班,上班的时候根本没有兴趣展业,因为我要用最快的速度学习包括徐大卫老师以及通过他的博客认识的众多高手的博客以及论坛发言,不得不说继徐老师之后,还有一个叫理财书记的人,他的封闭式基金轮动又让我的专业水平提升不少,而时间开始进入2013年……

【2012年人生真的很有意思,在你差点就想放弃的时候,它又给了你翻身的希望】


2013年的时候也是因为机缘巧合,又认识了一家低调的私募基金经理(他主要投资股票,巴氏风格投资人),为了跟他学习,我利用自己2012年套利赚的一点点家底坐飞机去成都上门拜访他,经过与他一个下午的交谈,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用股票进行价值投资比我想象的内涵要丰富的多,并不是简简单单看看利润表和市盈率,一拍脑门蒙个PEG就完事了,真的是“知不易,行更难”。另一件事情是,既然自己做不到就交给别人吧,我自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我有兴趣且较少人关注的领域(徐大卫老师说,中国的低风险投资机会回报率高的根本原因是关注的人太少且参与的人很多都不懂规则)。回到TJ后说服我父母投资了一笔钱给这个私募,截止到2020年7年时间差不多翻了6倍(费后收益)。同时,我继续废寝忘食的在论坛/博客中学习投资高手的微言大义,我记得当时特别喜欢看高手在论坛当中的论战(因为对同一个投资品种的看法发生分歧,这种事情很常见),因为各自视角不同,都会尽力去驳斥对方,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随着未来市场的变化可以加以印证,当真学到了很多(现在很多论坛都很水了,没有当年的水准高了),当时的感觉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2008年-2012年都没入门,由于徐大为老师的指引入了门,之后又跟随众多论坛里面投资各个“冷门”品种的高手进行学习,专业水平大增。

市场方面,2013年虽然经历了一次钱荒,但是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证券市场之美,第一次感觉自己弄清了一些投资品种的基本规律,我发现我当初选择的这条艰险崎岖的证券之路终于柳暗花明了。2013年我主要参与了封闭式基金,摸清了一些门道,赚了些钱(收益率没有统计),而在工作方面最大的收获是开发了一个论坛的大V客户阿辉猫大哥(基金/债券超级大高手),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别人开发客户是为了赚钱,我开发客户是为了学习,没法子我恐怕永远都做不好营销了)。

【2013年是我专业能力疯狂增长的一年,几乎天天都能接触到新知识,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难得开心的一整年】


2014年,年初公司领导发现我在公募基金方面可能有一些可取之处,加上业务上的需要,成立了GX证券TJ分公司产品部,由我负责公募基金产品的销售。实话实说,刚开始接手的时候,真心有点怵头,因为我当时几乎把整个的开放式基金都研究了一遍,什么是好基金什么是差基金,我当时心中是有数的,我发现很多任务型基金根本没法子达到我的“标准”,但是如果高标准,严要求的话根本没有产品可卖,那营销任务如何完成呢?所以一上来公募基金销售的进度很差,但就在这个时候总部放出来了一个债券+打新基金(宝盈养老基金),产品安全系数很高且收益率中长期应该大概率超越理财产品,最关键的是给予公司和营销人员的奖励很可观,那次是我第一次进行全体动员销售产品,结果销售结果和基金的业绩表现都很好,一下子很多之前在熊市被“产品销售”伤过心的同事也燃起了久违的销售热情,加之后来国家开始放松银根和开通港股通的消息,我判断债券和股市大概率都要启动了,连很多年都不露面的赵丹阳(第一代私募教父)都在2014年的时候发行了新的一期私募产品,种种迹象表明,行情来临的概率越来越大(利率走低,债券市场已经上涨,尤其是垃圾债市场)。

果不其然,最后行情来临了,而且带头上涨的是沉寂了将近4年的蓝筹板块,2014年最有名的一句话叫“满仓踏空”,因为2013年上涨最多的是中小盘/创业板的股票,很多人即使参与也是参与这两个板块的股票,而这些人基本没吃到2014年的蓝筹尤其是证券板块的大涨,甚至有些中小创股票因为虹吸效应出现了下跌。而我已经不关心这些风格的转换了,因为我发现当时分级基金出现了大面积溢价,存在极好的套利机会,我在熊市里面积累的大量专业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我建议我父亲积极参与分级基金的溢价套利,我记得在2014年12月份中的一周之内就赚了20%+的收益(GX证券那个时候还没有盲拆盲合的功能,否则收益率会更高),当时我兴奋的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虽然之前也有因为专业赚取利润的经历,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盈利那么多,真的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之后分级基金溢价消失之后,又继续参与折价套利,收获颇丰。2014年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很多不明白市场运作规则的投资者入场的原因,赚钱是如此的轻松,2014年全年收益89%,那一年QQ群里的一个朋友“阿土伯”上了10倍杠杆搞溢价套利+可转债,直接财务自由(真心羡慕,但是不敢),而我父亲也只是满仓而已,可见当时利润之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2014年还有一件事对后来的我影响很大,就是单位派我参加了一个由上交所组织的ETF培训,一开始我以为又是一次枯燥无味的培训,但是出人意料地是这次培训为我撞开了一个新的让我着迷的领域—ETF,讲课的老师细致讲解了ETF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有很多种类的ETF申赎规则解释的清清楚楚(当时的我还未完全意识到ETF将来对我的有多大影响)。后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其实各种各样的培训是要看你的专业水平层级是否匹配的(这里指的是专业性培训),如果你的专业性不足,听不懂很烦。如果你专业性很高,你又会觉得他们是老生常谈。只有当你的专业度和培训的专业度相匹配的时候,这样的培训才有意义。

——【2014年终于证明了“专业”是赚钱的第一生产力,想在市场中长期生存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且要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到数一数二】


2015年轰轰烈烈的大牛市来了,股票疯狂上涨,就像现在再不涨以后就没机会涨似的,我自己持有的基金产品和推荐给同事/客户的基金产品也都收益颇丰,而且我主要负责的“公募基金销售业务”爆发式增长,不得不说这里面大多是行情导致的,而且当时在我所在的组别里面我并不是做的最好的,我记得当时做的最好的是郑州部和青岛部,说实话当时的行情真让人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市场跌少涨多。连我的情绪也发生了波澜,如果说我还残存了一些理性的话,就是我记得我当时在一次周末讲课沙龙中说过当时分级A的定价问题,我觉得出现了很大的错误。分级基金是我很熟悉的一个领域,当时因为是大牛市,很多人申购分级基金母基金然后分拆+卖出“类固收”的分级A而保有“杠杆”端分级B,所以分级A的卖盘量非常大,几乎到了不看价格直接砸的地步了,但是分级A由于大部分存在低点折算的保护机制,使得其安全性非常高,有高手认为其安全性可以参考高等级企业债(安全性在债券的定价上面非常重要,理论上讲安全性越高的债券,利率应该越低),而当时分级A的收益率远高于高等级企业债,这就是我所说的定价错误,我参与了一小部分(事后证明这个是非常明智的,但是很可惜仓位很少)。

另外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是我在网上开发的一个客户,他做空沪深300的升水期指,同时做多同等头寸的510300,每个月都获取无风险收益率1-2%(折合年化回报12%-24%),在当时很多人看来一天一个板,做这种品种的人是不是脑子傻掉了?但是事后看,这些都是一些危险的信号,当市场无风险收益率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的时候,股市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投机市场,投机的本质是击鼓传花,如果整个市场都是在靠击鼓传花实现上涨的话,那么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最终2015年6月15日,股灾开始,可以说那段时间从客户到证券从业人员都是一段相当沮丧与恐惧的日子,股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崩溃式下跌,连指数都跌停了,“千股跌停”是那个时候最常见的网络用语,记得曾经有同事在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而我也眼睁睁看着之前客户重仓买入的基金在极短的时间急速缩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困惑中。但是当我审视着当时自己持有的指数基金(暴跌)和分级A(暴涨)的巨大差异之后,隐约觉得自己的投资思路貌似在某些地方进行不下去了(但是当时真没有时间和心情好好反思这个),而且据我当时的观察一些真正的高手早就远离市场了,而且还通过类似股指期货或者50ETF期权甚至分级A,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通过诸如“低点折算”等方式继续攫取收益。真正专业的投资者,真的是你看着他赚钱都觉得眼晕。比较庆幸的是,由于我的分级基金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当时就向部分亏损严重的客户和同事推荐了分级A这个品种,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损失,算是用我当时的专业水准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一点事情吧,其实我至今都怀疑我当时推荐他们买的时候他们到底弄没弄明白其中原理,哎,以前刚开始在BH证券工作的时候,一位老员工曾经不经意间说过一句话,倒是让我在那一刻感触很深,他说在证券市场里面就是懂的规则的人“玩”不懂规则的人。试问哪行哪业不都是如此么?

2015年真的是很多人一生的分水岭,我见证了一些人泥牛入海,也见证了一些人龙飞升天,一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关键时间点的方向选择却是更加重要,对于我而言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在股灾开始前虽然我自己小规模配置了分级A,也认同当时它的投资价值,但是大仓位是指数基金依然没有躲过暴跌,虽然可以通过后来的分级A低点折算回血,但是我总觉得我的投资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最多只是达到了专业上的“小成”即对各种投资品种的规则较为熟悉而已(后来我领悟了,这种对于投资品种规则的熟悉不能叫“专业”,充其量只能算是“熟练”,当然大部分人连“熟练”这个层级都到不了,所以显得这些“熟练”的人很专业而已),但是实话实说这并非什么“核心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如此,在职场上亦如此,就跟很多人知道象棋中每个“子”的走法规则,但想下好象棋才只是刚刚入门。如果说我占了一些便宜,就是可能是我比普通大众更早了一点愿意用“理性思维+概率思想”来看待证券市场而已,而大多数人来这个市场其实是来碰运气的,从来都不用理性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另外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出现了,当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模型之路”,模型换言之也可以视为一套体系+N个策略(体系建立最重要的就是底层的逻辑一定要能够证伪!)。模型一旦成功,任凭市场如何波动,只按照模型中的既定策略操作执行即可,这就是模型研究者要达到的效果,模型建立成功的特征有三个:赚钱/超越指数/超越通涨。但是模型的建立非常的繁琐,可以说在走专业路线这个方向上,建模可能是最受累不讨好的方向了,因为不代表你下功夫了你就能成功,而且即使阶段性你的模型是“成功的”,不代表它会永远成功,因为你的建模因子本身可能会慢慢的发生变化,例如2017年之前的小市值因子策略(江湖人称“壳股策略”),据说年化回报能达到年化40%+,但是在2017年及之后的日子里这个策略完全在A股中失效了,就是因为壳资源的交易价值因为政策原因大幅下降。所以模型之路是最不好走的一条路,你要找到一个强大的底层逻辑,还有要考量各种因子的有效性(定期检测这些因子是否失效或者发生变化),通过历史数据找出相对优解的关键数据(不是最优解,最优解意味着过度优化,过度优化的模型有“刻舟求剑”的风险),然后找到可以运用的投资工具,运作这套策略(投资工具能够容纳的资金体量其实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曾经见过很多不错的体系+策略,但由于运使的投资工具体量较小,处于“永远长不大”的瓶颈之中)。

另一条路是套利之路,我自从认识徐大卫老师后大部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巧其本质都是套利,当然不全都是无风险套利,但是只要是风险可控,我认为套利就可以实施,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套利可谓轻车熟路,经过2013-2015年的学习和锤炼,市场内各种金融工具(不含股票)的规则和算法我大体都掌握了,所以套利对于我来说是当时最好走的路,但是套利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韭菜+你自己足够敏锐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机会,说穿了套利成功主要表现就是你要比别人快,比别人聪明,同时“盲目且无知的韭菜”还要多多益善,否则套利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进行的,或者费了很大的力气赚了一点小钱,最后跟理财产品一比也没多多少,这个就是套利所面临的问题,这条路好走,但是会越走越窄,而建模+策略虽然难走,走好了却是越走越宽(走坏了会面临“白首太玄经”的窘境)。也不知道是少年轻狂还是无知者无畏我选择了自建策略+模型的崎岖之路,就在这种对于未来方向的反复纠结中我的2015年结束了。

——【2015年专业小成不满足,大牛市中的艰难抉择】

(未完,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