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5喜欢:11
《北京商报》2017年03月07日发表了题为《汤臣倍健四大全资子公司全亏 靠产品提价填坑难持久》的文章(网页链接)。2016年预报披露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为5.35亿元,同比下跌15.8%。四大子公司全部亏损。除了主品牌“汤臣倍健”亏损外,对汤臣倍健公司净利影响10%以上的其余三家全资子公司也均处于亏损状态。负责“健力多”品牌市场与推广的广东佰嘉药业有限公司净亏损3714.35万元;负责运营专供电商的膳食补充剂新品牌和细分领域品牌线上业务的广东佰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净亏损2202.46万元;主要从事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两大品牌在中国经营及跨境电商业务的健之宝(香港)有限公司净亏损2228.32万元。四家子公司合计亏损为1.43亿元。在非主营业务中,汤臣倍健两笔较大的收益一部分来自购买理财产品,另一部分来自政府补助,二者合计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10.32%。汤臣倍健自有资金购买的一笔金融资产报告期末金额达9006万元。另外,在2010年和2015年,汤臣倍健先后通过公开和非公开进行了两笔募资,募资额度分别为14.25亿元和18.3亿元。年报显示,尚未使用的募资额度为11.25亿元。理论上有巨大的市场和消费基础,市场曾经一度十分看好的汤臣倍健怎么了?让我公们来看看长期在欧美澳和国内转辗的杨恒均先生是怎么说的:“我早在1992年就到香港,1997年到美国随后又开始来往中美澳之间。直到2004年后父母身体不太好,我才开始更多回到中国大陆。那时父母身体不好,加上人老了,免不了都会到处寻找有治疗效果和保养作用的保健品,拦都拦不住。就在我眼皮子底下,他们竟然好几次在广州被保健品推销员“欺骗”,有一位女子和他们交往长达半年之久。据说给父母提供了不少“保健品”。 我这里把“欺骗”用引号加上,是因为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骗子,因为他们从维生素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什么都有,制造精美,价格不菲。当然,这些品牌现在一个也不存在了,都是一些国内神秘医药、生命科学公司研发的,针对老年人心理,一说一个准。父母前后花了多少钱买走这些东西,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当时都知道那些国产(可能就是你隔壁某个手工作坊产的)“营养保健品”不靠谱,经常阻拦他们,但知性如我父亲的,也没法挡住。有一篇文章说得好,骗子比我们更了解老人,比我们更知道年老的父母需要什么保健品。我只知道有一次他们买了四千多块钱的瓶瓶罐罐,有液体的有粉状的。在美国和澳洲的日常保健品,包括至今被中国人弄得神秘兮兮,价格奇贵的各种保健品,在美国澳洲一直都是以萝卜白菜价在出售。” 网页链接这样的例子只要不是生活在外星球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碰到或听说过,笔者就深有同感,有个同事的父母就是这样,非得要买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也无从考证功效和作用机理的保健品,儿子反复和他们讲这些东西的不可考性,但根本没用。当然我们不能说汤臣倍健前几年的高利润和高增长就是靠这样忽悠式的手段得来的。不可否认现如今保健品行业的乱象真的如此,但我相信不会永远如此。当市场进一步开放,如同洋牛奶冲击国产奶粉一样,消费者认知必然发生变化,如果汤臣倍健不能在质量上保证,做不出适合国内人群的保健品,无论它搞什么“大单品战略,渠道变革”都不会有何作用。我可以武断地说,未来几年汤臣倍健的业绩不可能有大的改善!

全部讨论

林奇法则2017-03-07 10:12

理性分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