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医药行业投资逻辑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7回复:4喜欢:18

本篇是继去年医药研究框架分享后的改进,研究的目的是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今年以来医疗领域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很多细分领域的发展逻辑重新进行了梳理,很多领域未来发展的逻辑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一、政策的核心在控费和优化结构

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很重要的是进行医保控费,简单理解就是要省钱。

相关政策包括两票制、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和处方外流,以及未来可能推出的按病种付费。

1、两票制

先看两票制。两票制的目的是缩减流通成本,提高医药流通过程的可溯性。为什么实施两票制?

传统来说,医药包括医疗器械的流通,从企业出来之后要到经销商手里,经销商可能后面还有其他的一些小的经销商,中间层层加价,最后才到终端,到了医院。

两票制什么意思?

目前主要是针对药品、血制品和疫苗这几部分。从出厂到终端,就开两次发票,产品从企业出来之后,到医药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然后流通企业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

2、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

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目的就是促使相关的药物降价。对于创新药来说的话,纳入医保,产品的单价会有一定的下降,但这个下降幅度不会很大,但是会带来整个销量的上升,这是对于这种创新药的一个影响。

集中采购之前是针对仿制药,目前以及延伸到高值耗材,今年冠脉支架的集采结果也是远远超出市场之前的预期,整体出现了大幅降价却不增量的结果。那集采未来会不会延伸到检验科?

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具备高频、高值特征的医疗产品,都会成为医保重点关注的领域,而检验科又是医疗支出的一大部分,未来不排除政策干预的可能。

同样的,未来胰岛素、生物制药里的类似物,很快也会面临集采的压力。

因此,医疗领域这个之前的“好赛道、好生意”,整体都面临着逻辑的变化。

3、一致性评价

一致性评价,它的目的是使仿制药的质量得到标准化的统一。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国内仿药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导致了之前仿药按照创新药的模式进行销售。在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的影响下,一些小型的仿制药企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如果公司品种很单一,在集采中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好的结果是集采中标,但是规模有限;大的影响,就是集采还中不了标,那就没有收入,或收入很低(部分产品会走OTC路线)。同样的,未来高值耗材、生物类似物、以及诊断试剂领域可能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4、处方外流

处方外流,目的是为了防止以药养医。但是目前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显著,如果未来集采和按病种付费落实到位,这个政策的可能影响不会那么大。

5、按病种付费(DRGs)

按病种付费推出的话,对医院来说,检验和影像会成为一个成本端。医院会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检验项目,进行外包,交给独立医学实验室,也可能会有类似集采的政策出来,限制诊断试剂产品的价格。

二、行业机会分析

1、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多是专科医院。不同的细分领域生意模式特点不一样,包括消费频次,盈利模式,护城河建设和政策影响等。

比如眼科、齿科、体检属于客户群体大,且相对高频的领域,但是眼科龙头的竞争烈度相对较低,对品牌要求度较高,齿科并具备明显的品牌溢价,体检则竞争充分且盈利模式有待优化。

医院有一个好处,就是资金回笼比较及时,而且医院对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医院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且品牌维系难度较大。

2、医疗器械

从器械天然的属性来说,高值耗材以及诊断试剂具备最优的生意模式,但是高值耗材的逻辑正在被打破(特别是国产技术相对成熟,且市场规模较大的领域,如支架、骨科等),诊断试剂虽然尚未纳入集采,但是未来的潜在风险不可不防。

医学监护和影像设备生意模式一般,但是目前来看具备国产替代逻辑,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小,但是长期投资回报未必优秀。

家用医疗设备不在医保范畴,未来更多看相关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建设能力。

3、药品

医药行业的特点,研发能力是前提,销售能力是保障,也就是研发和销售对医药公司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研究化药或者生物制药需要做很多功课,每一个病种可能都会涉及到很多种类的药物,它们之间不同的一些差异性,包括市场空间、规模都需要去做研究,这需要自下而上的研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中药因为特殊的国情,国家在政策方面是有一定支持的(中药注射剂除外)。因此从投资角度来说,中药行业本身是有市场的,目前消费群体很庞大。在中药股的选择上,建议关注一些中药OTC(非处方药)类的企业,这类公司消费属性比较强,投资逻辑类似于消费品。这类企业重点看销售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对研发没有硬性要求。

仿制药企业方面,如果是品种很单一的仿制药企业,未来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的。对于一些能够做高难仿药,首仿能力比较强,产品种类比较丰富,能够形成原料制剂一体化的一些中大型仿药企业,是能够生存的,但是整体来看天花板会比较低。集中采购之后,虽然没有了销售费用,但实际上整体的净利润水平还是下降很大的。

对于一些特殊管控的行业会相对稳定一些。比如精麻、疫苗、血制品企业,因为、有特殊的政策管制,整个行业竞争格局相对比较稳定。

投资潜力最大的是创新药。创新药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的Big Pharma,国内像恒瑞、天晴、豪森和石药这类,本身有资金,研发能力也比较突出,同时还有很强的销售能力,这类企业,它是发展潜力和确定性最高的。

再有一类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biotech,这种科技型的医药公司,容易出黑马。这些公司本身更多的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某个药物出来一个不错的临床结果,然后上市,对于它的业绩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个爆发性的增长。这种企业更多的需要看企业的管理层,以及整个公司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销售能力很重要)。投这类公司,建议压赛道,不要压个别公司,特别是公司可能管线本身就不是很丰富,如果一个重要的产品临床失败了,会对公司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国内目前创新药公司,特别是生物药领域的创新公司非常多,未来竞争会很激烈,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最好的生存方式是把做好的项目卖给大公司(避免销售短板,同时避免在一些比较热门的方向上和大公司正面竞争);而且未来很多生物药公司(竞争相对激烈)的生存环境可能会不如做创新小分子(独有的专利保护)的医药公司。

此外,现阶段metoo类药物和生物类似物还有不错的生存土壤,未来一旦实行按病种付费,这类公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在医药投资的时候,建议把公司的发展历程,包括管理层的历史、战略眼光、管理能力,以及公司的研发能力,做一个评估,然后看产品管线怎么样,是不是结合了他自己的特点去进行布局?

对于一些大的病种,大家都愿意去布局,因为市场大,但是对于一些小型创业企业去做的话,可能会比较困难会面临与大企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而Big Pharma除了有研发能力,还有很强的一个销售能力,正面竞争会很困难。

所以看公司的研发管线情况,看一看对应的病种的市场情况,市场份额多大,市场空间如何?目前针对这个病种有哪一些药?还有哪些公司有在研的产品?是怎样的竞争格局?同时需要及时跟踪临床的一些数据,最后再结合这个公司的销售能力和销售策略去判断一个产品给公司未来可能带来的业绩。

在创新药领域,目前国内企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基本不存在专利悬崖问题,未来增量空间比较大,而且国内企业大多采用靶点跟随策略,叠加国内低成本优势,整体的研发投入回报比要比国外公司高很多,所以投资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4、医疗配套服务

原料药和中间体暂时不做讨论,这部分跟偏于化工股逻辑,主要看供需结构。

医药研发服务。这个领域,最近几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跟国内目前的医药政策有关,包括一致性评价,鼓励创新药的研发,给这些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带来了机会。

CRO的话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CRO。临床前CRO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主要是做靶点以及临床前的药物筛选和动物实验;临床CRO面向临床实验,而临床实验需要招募病人、进行临床数据统计,国内做得比较大是泰格

临床前CRO它最大一个限制因素是在人力资源上,每做一个新的实验都需要去配置新的研发人员,人力成本是很难降下来的。这几年国内创新药风潮高涨,给临床前CRO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创新药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个领域未来不排除会出现阶段性业绩下滑的问题,所以在投资时不宜盲目乐观,简单的做线性外推。

临床CRO的限制因素是临床资源,因为能够做临床的医院和床位都是有限的。所有的临床CRO公司都在竞争,所以拼的是拿资源的能力,而市占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很难再拿到新的资源,这是临床CRO会面临的问题,泰格目前主要做国际多中心的拓展。

5.总结

整体来看医药医疗领域的确定性机会已经不多,目前比较好的投资方向是民营医院(具体需要看病种),大型的创新药公司(如恒瑞、天晴、豪森、齐鲁这类),然后是高端国产医疗设备的替代(如联影这类公司),而小型创新药公司的投资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今日话题    @胖扎特    @杠六九    @雪球访谈   @雪球专刊   @雪球活动   @老教授论多空   #集采重挫医疗板块#  

文章来自格菲资本研究团队,未经准许禁止转载,欢迎评论转发 $恒瑞医药(SH600276)$   $贝达药业(SZ300558)$   $信立泰(SZ002294)$  

全部讨论

2020-11-12 11:05

采集是给医保省钱,又不是给人民省钱,所以采集不到的医药股还是很有机会的

2020-11-13 08:24

2020-11-12 20:18

请问,木头大师的腾讯群是不是没有了?

2020-11-12 12:29

较为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