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方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前几天,古巴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爆发了一场罕见的街头抗议活动。原因是当地很多人没东西吃了。粮食和能源极度短缺,让这个风光一绝的拉美岛国深陷危机,只能依赖盟国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接济。

再往前几天,我国接连宣布取消50.4万吨美国小麦订单,不买了!表面上看,是因为美国卖的价格比其他国家贵,但背后也有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而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深层考虑。

这些消息让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粮食产业的投资机会上。这几年在众目睽睽之下,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最近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等板块就持续受到大国关系的扰动,“自主安全”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关键投资逻辑。

可很多人容易忽视一点:国际竞争的战场,不仅有高科技行业,还有更为基础的粮食产业

但是,粮食产业的投资价值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下手呢?我最近研究后发现,冷门背后,真是别有洞天。

确定性:不容忽视的“粮食安全”

圣地亚哥的骚乱只是斑驳世界的现实一角。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经历无粮可吃的困苦,这是幸运。而放眼全球,这个看似生活最低需求,却是至少7亿人的奢望。

当一个人连口粮都没有时,是无法奢谈更高追求的,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所以无论当下科技产业已经发展到如何尖端,粮食产业依然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大关键砝码。

所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所有国家;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这句话意味深长。

说出来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吃惊,我国的粮食产业并没有做到完全摆脱进口

虽然在大米等主要口粮上,我们已经有能力做到接近100%自足,但是,小麦、玉米、大豆,我们都得进口。特别是大豆,进口占比高达90%以上,而且进口量逐年攀升。

从哪里进口呢?很大一部分是美国。美国作为全球农产品最大出口国,手持利器,心思深重。

或许有人还记得,20年前,美国专门针对中国炮制了一场“大豆战争”。先是调低大豆产量数据,让大豆价格翻倍飙涨,造成大豆供应紧缺的恐慌氛围,诱使我国大豆加工(比如压榨油)企业纷纷高价抢购囤积。

但之后,美国开始调高产量数据,同时华尔街果断做空大豆期货,导致大豆价格又迅速暴跌。之前高价囤货的企业损失惨重。一夜之间,我国竟有近70%的大豆加工企业被坑到停产。

而这时,美国的粮商趁机进入中国,低价收购了多个压榨工厂,并参股了多家企业,由此一度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大豆加工产能。

这样的历史绝不敢重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已经把粮食安全上升到国策。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在“一号文件”和重要经济工作会议上,都着重强调粮食和种子问题。毕竟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有底气去跟人争别的。

对粮食产业的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政策确定性,也意味着市场空间的确定性。

收益空间:巨大变化酝酿行业拐点

想降低对外依存度,我国粮食产业的自给能力就得再提升。而现实情况是,由于需求不断上升,供给却存在制约(耕地资源有限),所以我国粮食产业破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简称“单产”)。

今年的“一号文件”就特别指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并且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等。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增长空间以及具体路径。

未来,我国的粮食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可能得益于三个维度而获得巨大的增长。

首先是种业转基因技术的大面积商业化应用,给行业增长带来拐点。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种子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能达到45%,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等能力,有利于粮食稳产、增产。

最新消息是,继去年12月初,我国首批51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审定3个多月后,3月19日,又有2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农业部初审,意味着我国生物育种商业化正在加快推进。

而转基因技术的落地应用,可以帮助一批企业实现盈利快速增长,也会造就新一波龙头企业。

其次是CPI上行趋势的助力。去年的CPI是同比增长0.2%,而今年的CPI目标是同比增长3%左右。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增长,使得全年通胀温和上行的趋势比较明确,这也支撑粮价上涨,进一步改善相关企业利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供给端变化。一方面是市场供应格局变化。我国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粮食企业,已经开始逐渐打破全球市场被艾地盟、邦奇、嘉吉、路易达孚这“三美一欧”四大粮商长期垄断的局面,2021年中粮集团营收位列国际粮商之首。通过技术投入和国家扶持,我国企业在海外争抢市场份额的能力不断提升。

而在种子、化肥等领域,海外地缘变化抬高了进口成本和风险,因此在趋势上,我们会减少进口,而增强国产替代。

另一方面,一些关键农用化学品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在改善。比如化肥,近年通过供给侧改革清退过剩产能,产能利用率上升,企业盈利也会呈现中枢上行,从而支撑股价上涨。

可行性:稀缺的首只场外指数基金

要是放在以前,场外基民想要一键投资粮食产业,可行性不高,因为没有直接的场外投资工具。

但现在情况变了。博时基金正在发行全市场首只,也是目前唯一一只粮食产业场外指数基金:博时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基金(A类:020650;C类:020651)。对于之前想去远方却被眼前的河流阻断去路的人来说,桥终于修好了。

这只基金是专门跟踪国证粮食产业指数。这个指数在沪深北三市的所有业务范畴涉及粮食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中,选取总市值排名靠前,同时成交流动性更好的前50只股票。

具体来看,涵盖了粮食产业的上游种子、化肥等环节,以及中游加工、下游销售环节,聚焦覆盖粮食全产业链,主题非常明确,分布也很均衡。其中前十大成分股如下:

其实看这些成分股会发现,整体还是很偏中小市值。截至今年2月28日,该指数全部50只成分股中,总市值在100亿以下的就有多达35只,另有11只在100亿到200亿之间,只有4只股票的总市值超过200亿。

这也刚好比较契合当前市场以“小”为美的风格取向。从过往经验来看,中小市值股票往往有更强的收益弹性

国证粮食产业指数的长期表现的确也很不错。看下面两张图表一目了然,从2014年1月1日至今年2月28日,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平均年化收益达到10.4%,远远高于沪深300中证1000创业板指等主流宽基指数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4.1.1-2024.2.28)

博时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基金(A类:020650;C类:020651)目前正在发行中,在蚂蚁财富、天天基金、理财通、同花顺等平台都可以认购。

总的来看,国证粮食产业指数目前的估值正处于历史低位,长期投资安全边际较高,而博时这只基金又是市场目前唯一一只跟踪这个指数的场外基金,产品稀缺,对于看好我国粮食产业投资机会的人来说,是很好的一键配置工具。

当然从历史表现看,国证粮食产业指数呈现出高收益、高波动的特征,因此该指数更适合作为长期配置标的而不宜去博短线。耐心持有,或许才能更好地分享我国粮食产业上升期的增长红利。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决策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