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0
2014年9月大基金的推出,预示着产业发展向市场化经济又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基于“国”字头,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压力下,大基金的运作是十分谨慎的,它投资入股的多个项目都是绩优股,风险很小。

然而从机制上分析,它要顾及投资的回报,因此那些诸如先进制程的研发、存储器芯片等项目,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以及投资巨大,所以大基金对此有所迟疑。

因此,目前大基金投资的最大项目约为50亿元左右,许多项目甚至更少,连中芯国际这样的吸金“大胃王”,第一批也才仅拿到31亿港币。

而相比于紫光,一家之前不被业界所熟悉的企业,它的运作却更为大胆,更有实效。比如它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亿美元收购华三、38亿美元入股美国的西数,以及6亿美元入股台湾力成……近日又曝出它花近22.9亿美元,分别以25%入股台封装厂矽品(chipwork)与南茂(CHIPMOS)。

近期紫光的风头已经远超大基金,每一桩并购案都震惊国内,乃至全球集成电路产业。

尽管紫光也打上“国”字头,对于它的国际化运作不一定有利,但是它与大基金不同。紫光是一家普通的企业,它要用资本撬动产业,所谓“羊毛长在猪身上”,让人感觉似乎它有用不完的钱,这是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半导体业尚未跨过“门槛”

要客观地认识到,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决非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很大突破。现阶段它的发展主要存在两大阻碍,一个是西方“瓦圣纳条约”控制,另一个是非市场化机制,包括部分企业的国有体制束缚。

业界一直在质疑,为什么台积电、三星等同样在政府资金支持下能迅速转化,而中国大陆的企业却成效不大。

其中肯定不是单一原因所致,涉及市场机制、产业环境等多个因素。所以业界有个说法,现阶段中国半导体业尚未跨过“门槛”,因此才导致别人早已走过的路,仍需政府资金支持的大基金等出现。

尽管中国半导体业发展再三强调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但是一方面由于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分配权力,所以往往不经意间就由引导变成主导;另一方面部分主管部门对于行业了解程度不深,不擅长为企业提供服务。这种定位的差异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

有些企业在议论它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时,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两根相邻的平行线,有时可以“搭”上,但是不宜相交。这充分反映出,若是企业拿了国家的钱之后,可能会受到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对于企业发展不一定很有利。

大基金“向左”紫光“向右”

大基金与紫光,尽管都与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它们是不同的。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需要大基金,因为它属于国家队,以产业利益为主,但是它的投资显得过于谨慎。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可能更爱紫光,因为紫光的动作让业界感觉刺激,有时让人出乎意料。

至此业界认为紫光的投资主要是用来进行资本操作。尽管也看到紫光有宏伟的发展目标,但是真正的实际运作难度较大。近期紫光将在华南地区新建闪存芯片制造厂以示决心,但是按我的判断,一定会受到资金压力的干扰。

尽管赵伟国声称它的目标是全球第三,意味着仅居英特尔及三星之后,可以匹敌台积电等。但是依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及中国半导体的现状,虽然雄心可嘉可贺,但紫光要达成如此高的目标难度非常大。

中国半导体业的现状是,己经基本掌握中低端产品的制造能力,缺乏的是先进制程技术。所以不应太看重中国半导体业销售额将于2020年时的翻倍增长、达到9000亿元,或者未来的国产化率将扩大至70%等,因为虽然这些指标都是重要的突破,但是也可能含有隐患。中国半导体业的关键是缩小与先进制程的差距。如美国等,它们也不一定能达到70%,但是美国有此能力,一旦需要完全有能力自制。而中国即便达到70%的自给率,如果先进制程产品仍不能自制,未来国家安全矛盾仍然突出。

相反,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可能在所谓70%的国产化率的推动下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另外,中国的9000亿元中包含着众多的如三星、台积电、联电、英特尔等的贡献。

对于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不太相信大基金能包打天下,同样也不认可紫光就是完美无缺,现阶段可能需要多种模式齐下。

只有众多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在追赶先进制程方面能迅速缩小差距,以及在全球市场份额上提升,让企业能进行自主决策,中国半导体产业才会真有希望。

据以上分析,中国半导体业发展有固定模式吗?似乎谁也说不清楚。由于中国半导体业处于特殊的地位,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两难”之中,如果再继续走老路,恐怕很难达成目标。如今紫光的赵伟国,有大智慧,打破了沉寂,不按常规出牌,对于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件好事,让新的思维来冲击一下,或许能闯出一条新路。纵观紫光的动作,至少让全球及中国的半导体业界震惊,因此要包容它。

无论大基金,还是紫光,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XX等,都是在为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进行探索,这很有必要。但是只有坚持加强研发,加速缩小差距,企业才能得以进步,这是根本。中国半导体业依靠扶植培育成长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它们一定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经历拼搏而胜出,一定要落实在“提高核心的竞争力”上。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