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春高新的失败,希望能成为大家的经验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8回复:100喜欢:258

网友留言:长春高新是怎么爆仓的?

答:回答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言两语所能回答的,所以我干脆就写个长文解说一下。同时我认为分享最重要的就是要去总结,归纳,反思,曾经的不足,然后把它变成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使得大家有所收获,而不是纯粹的表达自己的痛苦,那样就没有意义和价值。

我这个ID号原本是叫“郑创辉投资笔记”,现在我已经有勇气面对过去的失败了,我决定改回自己的ID名字,重新叫回“郑创辉投资笔记J",其中”J"是价值投资的徽章。

我的ID号是从2019年就开始写投资分享的,当时我们到全国各地去调研,然后编辑成文字和大家进行分享。我们的调研更多的是针对消费和医疗市场的终端的调研为主,有点偏向于草根调研,当然我们也参加公司的股东会,也会约一些公司去找他们的董秘证代等做调研,但主要还是以草根调研为主。

当时每篇的实地调研文章,阅读量基本上都在七八十万左右,当时ID号总阅读量突破了1亿人次,但长春高新的失败,反而让这些数据成为了我失败的碑文,封闭了自己两年,把大部分的文章都删除掉了。

为此得罪了很多很早就关注我的粉丝,他们看着我从两三百万一年赚了1500万,又看着我爆仓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我让他们失望了,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失败的案例。

我时常记住这一个亿的阅读量和我的失败层层鲜明的对比,简直就是对我人生最大的打脸的一个。不进我现在已走出来了,在过去的三年里,我用几千万元血的教训百炼成钢,不断总结学习,现在越来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不断找各种失败的因子来分析自己失败的核心问题在哪里?现在终于慢慢的走出来了,也明白了一些,当然我的投资方法,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的未来也还会继续犯错误,但我会继续勇敢的砥砺前行,绝不辜负花发几千万元代价买出来的教训。

接下来我就把在长春高新整个投资中的历程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我在长春高新的失败,能成为大家的经验。

我在投资长春高新的时候,那正是长春高新如日中天的时期,看着他那么好的财务报表,我们也深表担心,会不会出现“投资不过山海关”问题,为此我们亲自跑到了长春去做调研。

我们呆在了金赛药业的公司门口,做了很详细的员工访谈,并且也对高新园区其他企业访谈进行对比,我们还跑了中国很多的省市医院去调研金赛药业产品接受度的调研,当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企业了之后,我们义无反顾的两融加杠杆买入这家公司。

我们是在回撤了40%多时,以270元至280元之间不断的买入,一切看过去都没有问题,在买股就是买公司的理念加持下,跌了我们还不断加仓,加大杠杆,而不是减仓,以为越跌越买,就能熬出一座金山银山。

但是实际上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了巴菲特的理念,然后忘却了巴菲特的理念下,实际操作时,股票除了代表一家公司的股权,同时他还有着金融的属性,就是博弈和估值的属性。最后我们爆仓了。

现在反过头来看,正如我昨天写的关于特变电工明阳电气要选择谁,以及在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之前写的关于昭衍新药药明康德又要选择谁?其实慢慢的我们就发现了,我们要“买得好”,而不是“买好的”。这也是我为什么现在以10元的价格买入通化东宝,而不是品质更好的甘李药业

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好公司只要保持足够的耐心,闭着眼睛买就对了,余下的交给时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好公司在大部分的时间,哪怕现在股灾的情况下面依然是很贵的,因为他好,所以他贵,买好公司,买贵的几乎成为必然,而我当时却毫不在意,所以这也注定了我的失败。买好公司,买贵了,几乎成为必然,而我当时却毫不在意,所以这也注定了我的失败。

好公司买贵的主要的原因是在对估值上面乎视,以为回撤很多了就是低估值,并没有去重视自己在金融学基础知识里面所学到的绝对估值的用法。没有真正认真的使用过未来现金折算法来评估一家公司,更没有使用加权PE折算法估值,对于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太过于随意,往往是凭感觉他能值多少钱。没有用相对应的数据去推演它内在的价值。

我举个具体的事例吧,比如我买的通策医疗,从420元回撤至200元算不算贵,回撤至100元,已经打23折了,贵不贵?以前我就凭感觉他便宜和贵,理由居然是他回撤了这么多,中国中免也是这样的,现在我更加理性了,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中国中名的估值推理,全文都没有使用回撤多少来估值。这就是在这次失败中学到最多的。

我们以通策医疗来说,至2024年,目标净利为6亿,2015年为7.2亿,2016年为8.5亿元,那我们按很给力的过去8年历史平均PE值45倍算,那么至2014年:6亿*45=270亿是合理,所以现在的220亿是有较好的回报机会。至2025年:8.5亿*45=382.5亿元,如果能在2014年到达382.5亿元,那要先跑啊,不想清仓,也要大幅减仓啊,因为在未来三年内,他都是有机会跌回至382.5亿元。

这样一梳理就明白了,从战略上总结出了自己的九阳神功,从战术上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独孤剑法。具体而言就是:

九阳神功:好公司+买得便宜。

不一定要最好的公司,但一定要好公司,只要买得便宜,余下的所有震荡只是赚多赚少,什么技术都不需要,一招制敌天下,识别好公司如果怕错,就只在沪深300指数里找,错的概率就小了,买得便宜,那这个就很难了,九阳神功你能修炼几层看你自己了,这是很难的一种修炼。

独孤剑法:买得慢+控制投资总额。

买得慢既要在时间上面拉长,也要在价格空间上面拉长,不能变成慢定投,不管什么价格追高也在定投,这就违背了“买得便宜”的战略。

投资总额的控制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控制,因为在股票市场里面,即使跌80%也比实业直接亏损100%比率要低,但是实业亏损的总金额是有限的,而金融由于只要点一下鼠标,所以往往会超额投入,亏损的比率虽然不高,但亏损的总金额是非常惊人的,往往会使人破产,在金融市场里面主要的风险不是亏损比率的风险,是亏损总金额的风险。

这就是我通过自己血的教训,用几千万的亏损的代价,所能感悟到总结出来的两句话,虽然我知道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大家并不会因为看到这两句话,就能绕过这个弯路,跳过这个坑。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用得上,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讨论

青牛骑者05-23 04:22

个人观点,买的便宜固然重要,但关键问题是不要加杠杆!如果不能杜绝杠杠,很可能在“很便宜”到“想不到的更便宜”之间爆仓!

郑创辉投资笔记J05-23 10:45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还经常说:“50元买茅台和60元买茅台没有区别,区别是在于你买了吗”,经过这一路的挫折,我于慢慢的明白了,我们太看重道了,忘了术的重要性,最后成为了高认知的穷人,如果你是真的以2600元买入茅台,可能体验出来的感受,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这也是为何别人的经验无论说多么深,路还是得自己走一遍,坑得自己踩过了才能明白,茅台已经下跌3年,未来重创新高是肯定的,但是如正如你说的5年后再能回到2600元,这是多么悲壮的一个故事,而不是辉煌的故事,为何我们不把道和术结合呢,为何不把重心花在什么样的价格的茅台是便宜的呢,而整天想着只要买茅台,不用杠杆就无所谓,这8年的时光啊,对于一个职业投资者,对于一个仅靠股票收入的人,将意味着什么,不杠杆仅仅只是放大的优点和放大了缺点。是不该用,因为错一次,就会灭了,但过于强调道的价值,是真的很容易成为高认知的穷人。

Mr__Yu05-22 18:39

还是术,大哥。没有直击灵魂。

深發展05-23 07:18

在你的职业生涯一定回有许多黑天鹅,位置的风险,风控第一,收益第二,活着才是最重要

yuyujn05-22 18:27

继续上杠杆吗 大哥

全部讨论

个人观点,买的便宜固然重要,但关键问题是不要加杠杆!如果不能杜绝杠杠,很可能在“很便宜”到“想不到的更便宜”之间爆仓!

还是术,大哥。没有直击灵魂。

如果不加杠杆,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失败?

05-25 08:26

估值这个弹性太大了,技术性指标其实可以过滤掉90%不值得中长期持有的股票,跌破10月均线都不用看

05-22 18:27

继续上杠杆吗 大哥

05-22 19:56

郑总,地5道五号在排排网的净值怎么现在不显示了?

05-23 07:18

在你的职业生涯一定回有许多黑天鹅,位置的风险,风控第一,收益第二,活着才是最重要

05-22 21:22

感谢分享,之前看过您的关于中炬高新的连载感觉非常棒

05-23 08:51

好公司超长期持有,在A股可能很难行得通,A股的周期性波动太大了。(可能就茅台和片仔癀和长江水电这种护城河绝对足够深的可以考虑,其他的股票难!)
只要有竞争,或者未来竞争可能会变得恶劣的行业,都得小心,特别是在一轮疯狂周期过后。
其实也没必要去硬扛拿着所谓的“优秀公司”穿越牛熊周期,大的牛熊周期顶部,底部,我相信稍微有点投资经验的人,还是判断的出来的(不要刻意去装作无法判断市场整体高低),这个用巴菲特的“一眼定胖瘦”就可以判断了。
我印象很深,港股药明生物从300多倍的估值下降到现在十来倍的估值,当时是多么耀眼的存在,护城河多么多么深的存在,哪怕到现在它依旧是寡头,但事实确实估值脚踝斩。
长春高新是我2016年~2020年重仓投资的一家企业。卖出的原因一是我感觉到了周期高潮的大顶区域,二是我认为他未来可能变得不会那么优秀。(一有追赶者,二有更便宜的粉针替代,三有政策集采。)
长春高新老太太的故事是安排的,也就吸引很多人去接盘,顺便还告诉老乡别走要死拿的一场局。

05-22 21:28

都是在21年给冲昏了头脑。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