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10
我刚才想到了一个事,那就是短期内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我想股票和商品都遵循这个规律。
也许有的人说,人们购买商品,是基于其真实的价值,人们购买股票,是基于其真实的预期业绩,但是这只是理论上是如此的,现实中人们并没有这么高的预测能力,对真实价值的评估其实是依赖于虚构的概念。譬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就出现了大连珍奥核酸这个补品,其实这个核酸根本不可能短缺,因为人的所有食物都是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有细胞核,但是这个珍奥核酸依旧大卖了很多很多年,而人们买它是基于虚构的补充核酸有益于健康这个概念。
其实在股市中,也存在这种突发性的需求,譬如在去年人工智能大火的时候,突然虚构出来一个卖内容的故事,导致各出版股大幅上涨,当然,绝对不是说出版的内容不值钱,而是说值多少钱其实是一些人虚构出来的,这些人将内容与赚钱之间足够了一条链接。其实最近对于股息的追捧也是这样的,譬如长江电力在十几年前无人问津,只有十倍市盈率,之后有人虚构了一个现金流的概念,股价就涨了,至于现在,主打一个高股息和稳定,估值已经颇高,其实其这些年来的上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估值的提高。
因此,股价事实上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人们对于股票的需求其实是来自于想象的股票的某种特性与赚钱之间的关系。这种想象,大多伴随着真实利润的提升或者销售规模的扩大或者高股息,从而提供某种说服力。有时也存在某种虚构的资源价值,譬如在十五年前,对两大铁路股就存在关于其铁路沿线各种矿产的传说,而这些矿产的价值至今也没有兑现。
因此,我们设想一下,是否可以存在一种基于供求关系的投资方法?当然,有的人说了,预期差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但是预期差依旧是基于真实业绩的。我想说的是,是否存在一种对概念的预期,也就是预测未来某种概念会受到欢迎,人们会强行联想该概念与盈利的关系,从而出现对该概念的热衷,导致了对该类股票的狂热需求呢?当然,这就涉及到人们的思想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人们当前对某种概念并不热衷,但是未来对某种概念会很热衷,这样,当前就会供过于求,股价很低,但是未来供不应求,股价很高。这种投资方法其实就是依据对人类心理的某种预测,观察人类心理的各种趋势。
至少对于商品来说,这种心理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譬如,我们可以预期人们对商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十五年前,许多人投资于有品牌价值的消费屁企业,事实上,这些企业中有许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智者乐水 兄曾经预测说20110年左右是汽车普及的元年,在这之后汽车销量会猛增,显然他的预测在事后看来是很有道理的。此外,在过去这些年来的一个趋势是房子越来越大,曾经小户型是鼓励的对象,大户型卖不出去,而现在许多人买一百五十平以上的房子了。因此,投资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可以预期的趋势,从而让我们可以取得类似的预测能力?
在这里可以利用的一点似乎是对于新概念的追捧,投资者是天生的对未来乐观的群体,所以在任何新产业兴起的时候,似乎都有一段泡沫期,譬如殖民时代,英国有所谓的南海泡沫,克林顿时代,出现了互联网泡沫,我国入世后,亦出现了2007年的波澜壮阔的大泡沫,而近二十年以来,出现了房价永远上涨的大泡沫。那些非常伟大的发明,注定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发明,注定有一个普及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导致市场的迅速扩大,这种发明也会导致人类社会产生巨变,结果就是,这种乐观的情绪往往会变得无穷大,导致人们给予乐观的预期。其实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进步是逐步的平缓的,没有任何发明真正改变了人类社会,人们曾经以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共产主义,但是现在的发展远超这种社会,依然没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随着技术的普及,技术进步变得缓慢,人们的思维又会变得消沉起来。这种概念的传播过程,其实类似于传染病或者传销,在其早期是以指数级传播的,但是由于人类数量的有限,所以在其传播的顶点,就会戛然而止,甚至出现衰退。
当然,其实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美国当年疯狂的铁路建设,疯狂的石油和钢铁开采,以及西部和阿拉斯加的淘金热,疯狂的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以及近三十年前出现的硅谷热。而在东亚,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疯狂泡沫,以及中国入世后出现的疯狂泡沫,都是人类对概念的过度高估。所以巴菲特曾经说如果他用枪将莱特兄弟干掉,对投资者将会是一个福音。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在莱特兄弟实验飞机的时代,由于这个技术尚未被大众所知,人们并未有很高的预期,这时买入,等大众的预期被疯狂提高了时卖出,这其实就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发展方向,如果在指数增长的顶点,也就是大众普遍接受了的时候卖空,则同样利用了人类的心理发展。
当然,我这里只是暂时想到了这一点,考虑或许欠妥,我想如果大家提出更好的批评和建议,那就更好了,欢迎大家对此进行讨论。我这里说的虽然不符合严格的教科书理论,但是做投资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对一切可能的方法进行研究。

全部讨论

05-21 21:22

可以参考一下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