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魔法师》SEPA策略的一些归纳和看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5

本篇继续做一个对《股票魔法师》的记录,主题是“SEPA”策略。

从名字上来解读的话,“SEPA”中文名为“入场点分析”,也就是说,这个策略实则上更加倾向于“买入”这个举动,“卖出”则被极度简化,因此作者在第二本书的时候补上了对卖出的一些操作策略。

SEPA的根基分为5个,趋势、基本面、催化剂、买入时机和卖出时机。事先说明,对SEPA的解读可结合后续的读书笔记来看。以下直接开始正文。

趋势,作者认为,趋势完全可以在股价飙升前辈看出来,而且每个超级业绩都是在股价在一个确定的上升通道时期发生。我对这一点并没有异议,哪怕是确定性最高的股票,也需要有市场资金捧场才可能实现较大涨幅,否则也是小打小闹。而“一个确定的上升通道时期”指的是股票周期。上一篇提到,作者将股票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而通过这些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判断股票处于哪一周期。我认为,这里直接可以简化为“判断股票处于周期中的哪一阶段”即可。

基本面,SEPA中极其关注基本面的收入和利润情况。我们知道,股票反映的是未来,而收入、利润的增长情况则是衡量股票是否有对应市场预期的关键指标。实际上,基本面的分析看法和看财报判断公司质量的路数是一样的。我在看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疑问,收入增长、利润下降的情形是否有被考虑进去?或者说SEPA要求的是收入、利润双双增长的才可纳入名单。总结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做一个解答:收入、利润双增长的最佳,此外叠加对周期的考虑,可以排除掉收入增长、利润下降的情况。

催化剂,SEPA认为催化剂等同于“点火”,推动股价正式起飞。催化剂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得到什么批准,类似于概念被证实。例如说,生产新冠疫苗的企业,疫苗得到批准上市,那股价就自动起飞。总结下来,人、物、事都可以成为催化剂。如果放在中国国内,那么我认为催化剂首要是政策,比如说在比较熟悉的光伏行业内,政策因素往往可以成为某一股票的启动信号,因为在目前体制内,政策的推动力是最强的。

对于买入时机和卖出时机,SEPA对此描述的比较笼统。总结就是,入场要对、离场要有止损点。这里在后面再做补充。

接着,谈一谈SEPA的分析过程。

既然SEPA是一个策略,那就必定会有“选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趋势”被放在了最优先级的位置。过去选股的时候,我会先看基本面情况,然后再关注股价表现,但SEPA认为,先有“趋势”后再选择。我思考了一下,SEPA的逻辑似乎是,先具备“火种”后再考虑“点火”的条件。也就是说,股票首先要确定在上升通道内。

满足了“趋势”的股票根据收入、销量、利润增长、相对优势和股价波动被不断筛选。前三者算基本面因素,后两者应算作技术面因素。我对于“相对优势”的理解是,和同行对比、确定企业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其他考虑因素都很好理解,而且操作难度并不大。

一轮筛选出来的股票,会与“领导者档案”进行对比。“领导者档案”是指,以往超级业绩股票的基本面和技术面因素(也可以理解为特征)。说白了,就是“以史为鉴”。作者在这里没有明确给到“领导者档案”应该对比哪些指标,我觉得此处可以参考上述的满足趋势后的股票5要素。到这里为止,算做了第二轮的筛选。

二轮筛选之后,名单是保留的,但要根据特征顺序进行排序。

1、报告的收入和销量

2、收入和销量激增历史

3、EPS(每股净利润)变化

4、收入增长和速度变化

5、公司指导手册 (A股没有这种说法,我理解是财报中的预期)

6、分析师净利润预测修正

7、利润率

8、行业和市场地位

9、潜在催化剂(新产品、新服务或公司新发展)

10、同行业公司比较(对标分析)

11、价格和交易量分析

12、流动性风险

完成最后的排序后,SEPA的整个选股流程结束。

SEPA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学会的策略,它简化了对基本面研究步骤,直接告诉了你需要关注哪些指标(不一定正确,但关注收入、利润等因素没有)。我发现,整个策略中着重点是筛选及时机,筛选实际上已经考虑了基本面的因素,而时机则是技术面的考量。此外,历史表现也会被当作参考的范例,例如在一个行业内曾经领导者们的表现可以作为当下领导者表现的参考。

历史总是相似的,也没有企业能够一直永远保持巅峰,因此可以“以史为鉴”。由于作者所写的是美股市场,我认为将该策略应用在A股市场上,还可以考虑加入“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市场受政治因素影响要远远大于美股,美股大多是美联储影响,这一因素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但我国的政策可以判定行业的生死,最近的案例可以参考教育行业,哪怕是在美股上市的企业也无法抵挡政治风险。

所以,在SEPA的选股过程中,可以加上一个考虑点就是:“该行业在当前政策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个人总结来说,政策的考虑主要观察国家层面以及某些已经被点名的示范区,政策大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政策主要源于试点区,因此在选股过程中加入对政治风险的研究尤为重要。当然,并非政策点名了就一定能够实现长期上涨,点名的行业必须具备可以大规模商业化的基础,如果是无法落地,最终只会演变成吃补贴的情形,而这是埋葬投资者的常见情况。

另外,最近也在思考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对基本面的研究中,总是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有一个触发点让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去理解这只股票?这个触发点是否可以提炼出某几个因素?不过,我觉得这个触发点需要体现出商业逻辑,才有助于理解公司,比如说供需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