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便宜了(20240114周记节选)

发布于: Android转发:3回复:100喜欢:71

1、再论分红的重要性。

今天专门给傻子写一篇文章。但是喜欢看我教训傻子的朋友,也可以读来一乐。

经常有傻子说:分红无用,因为分红之后股价还得除权,相当于你自己的钱,从左口袋里拿到了右口袋。那我们就选择一只大烂臭的银行股,看看分红对投资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选择的是农业银行。因为农业银行是四大行中最晚一家上市的公司。时间最短,所以分红也最少,分红对投资者的影响当然也最小。我们看看分红最短、影响最小的股票,分红在投资中的表现到底如何。

农业银行是2010年7月15日上市的。发行价2.68元,开盘价2.74元。上市后,股价曾长期在2元上下徘徊。我们假设某价投,以当年上市开盘价2.74元买入农业银行,然后持有至今。看看这位仁兄的投资收益如何。

从2010年到2022年,13年间共分红14次,每股总共分红约2.31元。如果按傻子们的说法,分红之后就除权,那么农业银行现在每股股价应该是:2.74元-2.31元=0.43元。但事实是,截至2024年元月5日收盘,农业银行每股股价为5.92元(后复权)。

2.31元股息,对应2.74元的买入价格(投资成本),意味着仅靠分红,这位价投仁兄就获得了大约84.31%的投资收益。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约为:6.49%。股价从2.74元上升到5.92元,升幅约为116.06%。平均每年为:8.29%。

你看不上的银行,就是这么牛逼。

请傻子认真地想一想,按你们的算法,农业银行现在的股价应该是4毛钱左右,现在怎么没有降到4毛钱呢?请傻子再认真地想一想,哪怕是农业银行这些年股价不涨,假设现在股价还是2.74元,仅股息就可以为你带来平均每年大约6.49%的投资收益,这是不是一项好的投资?我再提醒一句:上述计算,还没有考虑进去股息再投入的复合收益呢。

最最重要的是,看似呆头呆脑的价投在农业银行身上赚了这么多,现在的农业银行相比十几年前刚上市时的农业银行,还不贵!不仅不贵,反而更便宜了许多。

农业银行2010年刚上市时,PE估值14.80倍,现在是4.86倍。农业银行2010年刚上市时,PB估值是0.95倍,现在是0.56倍。

你看,是不是分红拿到很多,股价上涨很多,然后股票反而比以前更便宜了?

其实不仅农业银行如此。比农业银行上市更久的其他几个大行,对投资者的回报同样如此。尤其现金分红,上市越久,对投资者的回报越多。酒是陈的香,价投也是越老越值钱。怎么样,没想到吧?股息,现金分红,就是这么神奇。

再拿腾腾爸手中持有的兴业银行为例吧。我是在2015年股灾中,在11-12元间大批量买入的兴业银行。目前已经拿到手的,是2016-2022年间7年的现金分红。

我在股灾期间买入的兴业银行,仅靠现金分红,每股就拿回了5.74元。按傻子们的说法,当年十一二元买入的兴业银行,现在股价应该只剩五六块钱才对。但事实是,截至到2024年1月5日收盘,兴业银行每股股价是14.81元。按现在的分红能力,大约再过5年,仅靠分红就能收回全部本金了。更重要、更关键的是,跟农业银行一样,现在已经14.81元的兴业银行,相比2015年股灾期间,PE、PB估值都更低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喊某些人傻子,某些人肯定不乐。但在某些未知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傻子。这个傻子,只是说你在这方面不懂而已。腾腾爸在某些方面也是傻子,比如在好为人师这方面,我就一直在冒傻气:我总是认为大多数人通过教育和引导,是可以进化为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的,事实证明,这愿望对绝大多数人无用。我现在之所以还坚持,就是想在众傻子中,寻找到“孺子可教”的那一小部分人。

我想告诉这部分人:

(1)现金分红对投资者很重要——如果你投资的组合不能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如果你投资十年还不能把自己搞成无限现金流模式,那么我可以确定地说,你的投资一定是错的。

(2)28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有没有牛市,一样赚钱——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一众银行股,就是例子,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只需要现金分红就能让你获得远远超过银行理财、放高利贷和上路抢劫所能带来的现金收益。

(3)如果知道复利的威力,能够进行股息再投入,那么我们手中就能积累到更多的优质股权——若此,则财富更将是爆炸式增长。

经常有傻子问我:你咋那么喜欢现金分红呢?以上就是原因和理由。傻子们,喷吧。

2、资产荒的大背景之下,对低估值高股息标的应该坚持买买买。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度过了早期的野蛮生长阶段。以前在学校门口、街道路口,支个茶炉子、煮盆茶叶蛋卖都能发财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论什么学历,什么出身,能买到地皮、贩上煤炭就能当土豪的年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用专业点的词儿,叫经济发展的“低垂之果”,基本上已经被大众摘录殆尽。科技引领,高端智造,没两把刷子,你还真玩不了。

仔细想想,现在社会上唯一能让民众集体大面积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可能也就股市这一条途径了。现在整个A股市场才75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对GDP约达130万亿的经济体来说,证券化率还不到60%。在哪个国家,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低估。

目前我们国家居民存款余额也已超过130万亿。搞不好,今年底就冲着140万亿大关赶过去了。现在10年期国债利率,也不过2.5%上下。而A股的整体股息率,目前就高达2.54%。试问今日之中国,还有比股票更好的投资标的吗?

今天的中国,社会资本富余,优质资产紧缺。资产荒才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资金一旦觉醒,“美貌不可方物”。

以前在市场行情好时,群情激昂之下,舆论场上言必称资产荒。现在行情不好,投资者情绪低迷,资产荒的说法被大众弃之如敝屣。事实跟情绪表现恰好相反。现在尤其需要向大家强调资产荒这个基本的社会现实。

再说一遍:腾腾爸是你能在这个市场上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冷静又理性、真诚又坦率的投资者。不听我言,在市场底部区域割肉卖出带血筹码的人,将来一定会后悔。“有些人,注定穷”,这话听起来非常刺耳,但这就是目前我能看到的最残酷的现实。优质的股权,本来就很稀少,你在它很便宜的时候,反而将之卖掉,你不穷谁穷?

上一节中,腾腾爸用银行股的例子告诉大家,低估值高股息股票的妙处就在于,长期持有,仅靠股息,就能取得不错的投资收益。其实上市企业赚钱之后,很少有拿出全部利润进行现金分红的。普遍的、通常意义上的做法,就是拿出30%-40%的利润对股东们进行现金回馈。剩下的60%-70%会拿出去继续扩大再生产,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为企业追求更多收入,为股东带来更多利润。这就是企业分红后,不怕除权、不怕下跌的根本原因。

一提到低估值高股息,很多人张口就来“价值陷阱”这一说。其实,股价下跌不是价值陷阱,估值降低也不是价值陷阱。业绩萎缩,才是真正的价值陷阱。你随手挑选几只银行股扒拉扒拉它们的财报,你看看十年前它们什么收入、利润,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收入、利润?一个整体上还在不断增长的行业,哪有什么价值陷阱之说?很多人口中的“价值陷阱”,不过是恐慌情绪的托词。

投资者如果深陷在市值幻觉里不能自拔,那是很难做好投资的。把眼光放在十年之后,而不是放在三分钟之后,决定了投资者的未来。

聊到分红,总会有朋友气急败坏地说:为什么分红一定得除权呢,不除权不行吗?

我给大家讲,分红除权是有逻辑基础的:股价反应资产价值,股票分红后企业资产减少,资产减少了,当然应该在股价上进行扣除。就像商场上标价200元的礼盒,商家从中拿走了一块肉,你还愿意用200元价格购买吗?

这个说明还不能让你心服口服的话,那我就再给你讲,分红如果不除权,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你以为分红不除权,股民就既维持了股价,又赚到了分红,对吧?事实上,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如果分红后不除权,如果我是大股东,我会怎么办呢?听清楚喽,我会这样做:10元的股价,5元的资产,我操控企业向银行贷一大笔款,每股分红10元。先掏空企业。然后——你不是不除权吗?我把已经负资产的股票,再以不除权的10元股价卖掉。判断一下,坑的是谁?

别以为上述情景是腾腾爸自己幻想出来的,是我异想天开。其实,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以前欧美股市就曾经分红不除权的,不除权的结果,就是市场里频频发生上述大股东通过分红套现再坑惨广大股东的事情。所以,迄今为止,分红除权,是全世界所有股票市场的通行做法。

今天你能看到的所有股市的通行做法,都是老一代股民用腥腥淋淋的血肉一点一滴置换出来的。别再蠢了,分红除权,是为了维护这个市场的公平正义。确切地说,是为了保护你这个除了乱喷、啥都不懂的傻瓜式投资者。

如果分红不除权,那些上市企业的大股东们,尤其是那些垃圾股的大股东们,他们睡觉都会笑醒的。

3、回头看,谁是谁非一目了然。

2020年8月13日,我写作《别幻想,赶快逃命》一文,全面看空创业板、科创板,并一众赛道股。次日,也就是2020年8月14日,针对一众喷友的吐槽点,我再写作《这样的成长,牛不牛》一文,通过利润的增长数据,来论证所谓高成长股已经完全泡沫化的事实,进一步看空并提醒市场风险。2020年9月4日,在海天味业股价突破200元、创下历史新高之际,我写作《酱油高潮,美股下跌,我来讲几句胡话!》,反复提醒酱油及赛道股风险。由酱油,而消费,而医药,而科技,全面看空当时市场最热门的“三大赛道”。2020年11月26日,我写作《拜托!不要再炒作这个板块》一文,点明道姓提醒大家要注意防范比亚迪特斯拉的泡沫化风险,进而提醒整个新能源、电动车板块的风险。

2020年下半年,我是市场上最早注意和警醒A股所谓赛道股泡沫风险的投资者。上述四篇文章,只是我随手翻回来的旧文。那段时间,类似文章,我几乎每天一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往回找,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当时,我被称为“死空头”。因为看空,尤其看空当时最热门的赛道股,而广受市场质疑和嘲笑。

可是,仅仅三年多一点时间之后,我又因为天天写文章看多A股,而被喷友认定为“死多头”。因为看多A股,尤其是看多最近几年跌得最惨的沪深300,而再次广受市场质疑和嘲笑。

才三年多一点时间,大家就忘了我以前唱空的事儿。我经常说喷友大多都是没脑子的货,喷友还不服气,赤裸裸的现实就摆在这里,真是懒得再反驳了。最近再有人质疑和嘲笑我看多,我就顺着他搭腔:好吧,你是对的,A股很危险,赶快卖了吧,早清仓早安心。

行情高涨时看多,行情低迷时看空。这是投资界最大的蠢行。可惜,这样的蠢行,经常在市场里大行其道。尤其在市场的两个极端环境下。

今天笑我看多的人,跟三年前笑我看空的人,是同一类人。不过,很难是同一批人。因为上一批笑我看空的人,绝大多数已经被市场消灭掉了。现在笑我看多的人,将来也会被市场消灭掉。不过时间会久一点——得等到行情彻底好转,他们再争先恐后跑过来追高时。也就是说,现在笑我看多的人,将来会慢慢转化为笑我看空的人,等到他们转化完成,也就离死不远了。

我深知这一点,所以对眼下质疑和嘲笑腾腾爸看多的朋友,充满了悲悯之心。他们还得走那么远才能被消灭,真是不幸。

今天别喷我,喷我我就一句话回答:你是对的,赶快清仓吧。我不呛你,但请你一定要好自为之。

4、聊聊科创板。

贸易战、科技战,再加上三年瘟疫,让管理层实打实地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制造业的重要。腾腾爸身居小城,也已经感受到了上边发展高科技、继续做大做大强制造业的迫切愿望。大会小会的主题,基本上都是这个。

好处是我们终于又重回了正轨,坏处是折射到股市上,管理层一味地强调“硬科技”。我看最近加码推出的一些有国资背景的股市ETF基金,主导方向就是“硬科技”。引导的味道非常浓厚。

重视高科技是对的,做大做强制造业也是对的,利用资本市场为国家战略服务也没有什么错。但我想提醒的是,资本市场自有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真想用好资本市场,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竭泽而渔,不能闷头蛮干。一句老话用在这里,特别贴切——按规律办事。

现在A股科创50指数,估值还有42倍。按经典成长投资理论的说法,多大的成长性匹配多高的估值。这42倍的估值,理应有长期年化42%的增长率,才能真正支撑得起来。扪心自问,A股的科创股,能长期长年维持这么高的增长率水平上吗?我看玄!

这还是科创50,龙头股们的估值水平。看科创板整体,目前还有72倍的估值。历史百分位,约近60%。如果剔除科创50中的龙头股们,科创板的非龙头股们估值水平更高。我扒拉了一下,少则百倍,多则数百倍、上千倍。绝对估值处于绝对高估的状态,相对估值处于相对高估的状态。

现在科创板共有567家上市公司。我不排除这些公司中,有将来能真正走出来的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但概率一定不会太高。能走出五六家,科创板就算没有白创立。

以这么高的估值,在这么多的垃圾股中妄图翻拣出未来的优质龙头公司,难度真是非一般地大。别忘了两三年前的赛道股疯狂,投机者们的口号就是“好赛道,高成长,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当时茅台也疯狂,我提醒风险时,网友嘲讽的理由是:前景这么光明的公司,还看什么估值!侬,大家看到了,现在很少有人敢说这样的话了。

眼前的科创板不是不能炒,但稍往上一点,又是一个大泡沫。真炒高了,一定又是一场悲剧。

作为一名混迹在二级市场小二十年的老股民,我不希望这样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真想让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那就首先努力呵护和发展好资本市场。真想要呵护和发展好资本市场,那就首先摆正资本市场的位置,均衡好投融资双方的关系。股票天生就是用来投资的。它的投机功能是后天派生出来的。这一点,一定别搞错。

目前的A股市场,二元失衡非常严重。一方面,大蓝筹们已经集体性、大面积跌破净资产,相当于折价贱卖,一方面,科创股们又整体性地、大面积地泡沫化,以相当幅度的溢价在原本已经惨淡的市场里高价兜售。两个方面,都不是客观、理性的定价。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市场回归到正常的定价。

定价正常了,交易才公平,投资者才能有钱赚,融资者才能有钱融。都把投资者吓跑了,你还玩个屁的融资?投资的本质,就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才是投资的全部。但是,融资者天生地注重强调风险共担,投资者天生地注重强调收益共享。管理层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投融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你想让市场的融资功能继续,那就得首先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让投资者有兴趣或者有胆量继续留在市场里。说直白点,大家都不玩了,你还融个屁的资?

今天给热炒和妄图热炒科创板的大小朋友们泼泼冷水,给还坚守在低估值高股息白马股上的朋友们一点继续坚持的信心。怎么选择,随你。反正腾腾爸已经尽心了。

5、A股需要做空机制。

健全的市场,应该允许做空。做空是有价值的。

以美国著名的做空机构“浑水研究”为例。浑水的创始人曾经在中国工作过,知道很多中国公司喜欢违规舞弊,甚至财务造假。所以他就认为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找到这些中概股造假、欺诈的漏洞,那么赚钱的机会就来了。

它先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寻找确定目标企业。然后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寻找目标企业存在的所有违规行为。秘密撰写好揭露目标企业舞弊的报告。然后到股票市场,融券卖空目标企业的股票。之后,向市场公开它提前写好的舞弊报告。丑闻曝出后,目标企业股价自然大跌。最后,它通过之前的融券卖空操作大获其利。

最近几年,被浑水盯上并卖空做空的中概股不少。东方纸业分众传媒新东方辉山乳业,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都被浑水做空过。被浑水做空的中国企业,还有不少直接被它干退市。比如绿诺国际、嘉汉林业等。

浑水做空的本意,当然是为了赚钱。但客观上,浑水通过做空,发现了一批造假舞弊的低劣公司。要么逼其退市,要么逼其规范。不论哪种结果,都是去劣存优,净化了市场。

因为有浑水这类专门盯着中概股的专业做空机构,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违规、造假、舞弊的风险才会急剧上升。为了防止被抓住小辫子然后再大肆做空的命运,这些中概股必须小心翼翼,把心思主要放在合法合规的经营上来。因此,浑水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中概股的治理水平。

市场一不好,A股的投资者就普遍倾向于管理层出台政策,限制机构卖空做空。这些建议、呼声,猛一听很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恰恰相反,A股现在就是因为做空机制不畅,这才让今天的市场垃圾遍地苍蝇乱飞。

再往外延展一下,多说两句。完善的做空机制+严格的退市机制+动辄倾家荡产的惩戒机制,是目前A股最缺的三大件。希望未来十年或二十年,我们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俏皮][俏皮]

精彩讨论

shanncai01-14 22:39

腾腾爸果然不是蠢,而是坏

小小东西wyh01-14 22:59

投资不怎么样,写文章忽悠第一名

暧昧无过01-14 22:40

30的万科

股民老赵7701-14 22:30

能骂人吗

硬硬的瓷器01-15 10:43

图片评论

全部讨论

01-14 22:39

腾腾爸果然不是蠢,而是坏

01-14 22:59

投资不怎么样,写文章忽悠第一名

01-14 22:40

30的万科

01-14 22:30

能骂人吗

01-15 10:43

图片评论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01-15 08:25

万科A奔向9快了,你不加杠杆allin吗?

万科2019年的财报公布后,市场普遍解读为“业绩不及预期”,同时遭遇股市大跌,尤其是内房股在港市被“绞杀”。
受此两线不利因素的影响,万科A的股价近期连番暴挫。
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回撤高达20%。
腾腾爸却在此际大幅调仓换股,卖掉一众“边角料”,重点加仓了万科,把万科的持仓量从此前的2%上下,直线拉升到总仓位的12%上下。
一天之内近10个点的增仓,对腾腾爸而言,算是比较大的操作了。
很多朋友希望我聊聊万科的财报,以及我此番操作的理由。
周末抽了点时间,翻了翻万科最新的财报,抽了些数据出来,连同以前积累的数据,制作了几张表格。
跟朋友们聊聊大家关心的话题。
房地产企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特殊类型的生产制造企业。
其主要生产流程是:买地,盖楼,卖楼,回款,再买地,再盖楼,再卖楼,再回款,再再买地………
其生产过程,就是从现金到购买原材料、到生产制造、到库存销售、最后回款再到现金。
所有的生产制造企业,其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一个从现金再到现金的过程。
具体到房地产企业,土地是主要生产材料,企业买地后,在地上盖楼,在楼房销售并移交给客户前,土地、在建房、建好但还未销售移交出去的成品房,都是作为“存货”体现在资产负债中的;存货中的成品房被卖出并移交给客户之后,马上作为“经营成本”体现在利润表中;而为了扩大再生产,房企会把赚来的钱再拿出一部分用于购置新的土地,以备新一轮的生产,这批用于购地的款项,会在现金流量表里,以“购买商品及劳务支出”的面目体现出来;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房地产行业有个预售制度,即在房子还没完全建好之前,可以先向客户预售,客户先交的这部分款项,会作为“预收款项”体现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里——2018年之后,企业根据新的会计准则,把这部分款项记在“合同负债”账户上,实际上跟以前的“预收款项”是一个意思。
通过上述基础流程的梳理,我们会发现房地产企业的业绩预估,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线。
我们以万科为例——
它2018年、2019年的经营成本,都能从财务报表中直接提取出来。
每年年初、年末的存货,也同样可以直接提取,两者相加再除以2,可以得出当年的平均存货。
用经营成本除以当年的平均存货,就可以计算出年度存货周转率。
如下图表所示:
万科2018年的存货周转率约为0.276,2019年则为0.285。
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万科以2018年的销售能力,把存货全卖完,约需3.6年;以2019年的销售能力,把存货全卖完,约需要3.5年。
计算这个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据此粗略推算出万科的一个经营周期,即从现金到存货到销售再到现金的这样一个过程,大致是3-4年。
计算它的经营周期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3、4年前的购地、存货等数据,来倒推现在及未来的房企业绩——
这是万科从2013年以来的土地购置费用统计表。
表中“购买商品及劳务支出”条目中的“购买商品”,就是指购买土地—— 这个项目的数据当然包含着支付盖房工人的工资等费用,但主要是指购买土地。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科目数据,可以大致检验出企业购地的整体趋势。
万科从2015年之后,就不断地在增加购地的资金投入。
换言之,就是土地储备,一直在不断地加大。
现在是2020年,大家注意3、4年前的相关数据及其增幅。
我想说什么,有点明白了吗?
购入的土地,会规划开发,在没卖出前,甚至在卖出后但还没完全移产产权之前,企业都会将其列入“存货”的范畴。
大家看,万科的存货数据是不是跟上边提到的购地数据同趋势起伏?
对应起来看,相应年度的增幅是不是也同趋向变化?
注意,2019年卖掉的房子,应该主要是2015、2016年的存货——那么请问,2020年卖掉的房子,应该主要是哪两年的存货呢?
2021年呢?
2022年呢?
2023年呢?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更明白点了呢?
房子还没盖好,但可能已经通过签定合同预售出去了——这部分客户的缴款,叫预收款项——刚才说了,2018年后,叫“合同负债”。
当房子完全建好,并完全移交给客户之后,房企确认收入——从现金到现金的最后一个现金,实现。
因此,预收款项,也能很好地提前反应房企未来的营收情况:
大家对比一下存货的统计图表:万科2018年7500亿的存货,对应着当年5000亿的预收款项;2019年的8900亿存货,对应着当年5800亿的预收款项。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后一年的销售业绩,早在前一两年的预收款项中就锁定了啊。
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买万科啊?
现在我可以回答了:
土地储备、存货数据、预收款项等核心数据,都一致性地表明,万科至少在2024年前,都是有业绩保障的,而且是有相应的增长保障的。
从以上数据推算,3、4年后,万科的业绩将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翻一倍!
目前万科7倍的市盈率,相比未来三四年20%以上的年化复合增长率,PEG数值仅0.3倍左右,显然处在严重的低估中。
什么是成长股?
草,这才是成长股!
什么是便宜货?
草,这才是便宜货!
腾腾爸的逻辑,就是这样简单粗暴!

01-15 11:02

怎么不发文检讨一下之前90的平安,30的万科?实事求是很难吗

01-16 06:13

你说得农业银行,确实是这样,但这是后视镜;当然,也包括你买入的平安等等;假设你是善良的,就是说可能是能力问题,而不是人品问题导致了平安亏损。但分析股票的核心是未来,不是证明以前好,而是你现在做个预测(或者实盘),让时间来证明你是对的。这才是真高手。银行大挣房地产的红利,这是以前,以后能不被房地产反噬?如果证明农业银行还将保持以前的利润和分红再延续10年或20年,才是真厉害。而不是现在你5块多买入,将来跌倒1元。便宜是利润高股价低,为什么?市场认为将来利润会大幅降低而已。如果再处理潜在坏账,说不定要亏几年。所以,农业银行等,未来的亏还是不亏才是关键,而不是以前怎么样。看看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对银行的影响,就知道了。平安从90跌倒30,市场傻?还不是担心地产泡沫。平安市盈率市净率都是最低。都是后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