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规划范围

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分八门湾西片区和航天超算产业片区,总用地面积约12.08平方公里。

二、发展定位

综合定位:国际一流、对外开放、军民融合的航天城先行发展示范区。

产业定位:四基地一中心

四基地分别为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空间科技创新战略产业基地、军民深度融合示范产业基地、航天国际合作产业基地。

一中心为航天超算中心。

三、人口规模

海南国际航天城起步区总人口约为12.1万人。其中,居住人口为6.8万人(产业发展带动的新增居住人口6.4万人及现状人口0.4万人),非居住人口为5.3万人。规划区内就业总人口为8.9万人

四、空间规划结构

“一核两轴、四基地一中心”

一核:航天科技创新核心。

两轴:航天产业发展轴,是航天文化的展示窗口、产业创新的灵感源泉、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集核心产业、生态休闲、产业生活服务于一体;滨湾城市功能轴,沿滨湾路串联文城老城与清澜新城的航天产业发展轴。

四基地: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空间科技创新战略产业基地、军民深度融合示范产业基地、航天国际合作产业基地。

一中心:航天超算中心。

五、产业空间布局

“四基地一中心”的产业空间载体依据细分产业类别,围绕中央绿地成组团式布局,共享中央绿地的优美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其中,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位于科技路以东、滨湾路以西,空间科技创新战略产业位于科技路以东,军民深度融合示范产业基地位于科技路以西,航天国际合作产业基地位于滨湾路以东,超算中心位于超十一路以西。

六、用地规模及使用性质

(一)用地规模:本规划总用地范围为1207.69公顷,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16.39公顷,占城乡用地面积的75.88%。在建设用地中,城市建设用地为881.72公顷。

(二)用地分类:地块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码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为依据。

(三)混合用地:为增加规划兼容性,设置五种类别混合用地,分别为居住混合商务用地、商务混合居住用地、商业混合餐饮用地、商务混合居住用地及街道综合服务用地,并分别对其建设内容进行管控。

七、绿地系统及景观系统

(一)绿地系统

规划打造中央绿地公园,串联规划范围内各功能组团,在关键节点位置布局航天文化公园、航天生态公园,充分展示规划区的航天文化氛围和生态景观。结合道路规划8处组团公园及若干公园绿地廊道,确保各组团通过绿色廊道联通中央绿地,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效果。

规划防护绿地主要布局在主干路两侧。其中,沿滨湾路、天智路、八门湾大道、紫贝大道两侧防护绿地为20米,沿航天二环路、航天三环路、科技路两侧防护绿地15米。

(二)景观系统

规划主要从景观节点与地标、景观轴线、景观风貌区等方面对整体城市风貌加以控制,形成“两核两轴四区多节点”的总体景观风貌结构。

八、公共服务

规划结合“七大类设施”“三层级生活圈”组织确立航天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鼓励各类设施共享联合设置,生活圈中心设置集文化活动、行政办公、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中心/站。在五分钟生活圈核心位置设置社区综合服务站,包含文化站、卫生站、社区食堂、警务室、居委会等。在十五分钟生活圈核心位置设置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包含街道办事处、派出所。

九、交通体系

(一)道路网结构

主干路网为“三横+五纵”结构:

“三横”:八门湾大道、紫贝大道、音乐大道;

“五纵”:天智路、科技路、航天二环路、航天三环路、滨湾路。

(二)道路分级

规划形成窄路密网的道路布局,规划路网以方格网为主要形式,局部地段为环路。按照道路分类,规划路网可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规划城市道路用地面积为222.3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5.22%。

十、市政设施

结合规划区内发展产业的内容,研究相关产业市政需求量,总结细分产业的供水、供电、供气需求,对能源指标进行分档,保证园区内市政设施容量的合理性。依托光纤网络布局5G基础设施。起步区规划采用雨水、污水完全分流制,起步区污水收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达标率为100%。考虑建设投资成本,规划八门湾大道、紫贝大道和科技路设置缆线管廊,入廊管线包括通信和电力管线。

十一、综合防灾

按照高标准、高要求来构建航天城的综合防治体系。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覆盖全市,联通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和各消防站。加强河道管理工作,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加强对水利工程、河道的管理和保护。起步区所有建设工程均需加强抗震设防管理。保证人防工程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人防总体防护要求与城市防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