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把投资机会留给什么样的管理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昨天晚间伊始,一篇名为“徐翔的发家和陨灭故事”的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文章又一次回顾了徐翔从宁波敢死队到2015年11月的股海浮沉,其中有言之凿凿的消息,也有据他人说的段子。过去几年,徐翔是如同维纳斯一般的存在,大家嘴里都在说他,确没人见过他;他是股市中唯美的存在,5年时间3270%的回报、去年300%以上的收益,股灾期间净值继续上涨,似乎中国这个大波动市在他这里成了取款机;和他的名字沾上边的股票和人也是市场关注的重心,泽熙出来操盘手也往往能为一个私募晕上滚烫的层层金边。


徐翔所获得的收益过于夸张,监管层到目前为止给出的原因是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证券市场一直有那么一条无形的,但又人人自知的线,跨了过去,很可能就会万劫不复。市场里这样的诱惑是不少的,有些公司确实缺钱,主营业务又无望,本身体量还不大,他们很可能会希望有二级市场无视规则的人介入,帮他们哄抬股价,散布信息并炒作,以达到进一步再融资,再圈钱的用意。而如果这些野蛮人们又沉醉于这类操纵股价行为,那么就一拍即合了。区分这一类私募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各个账户之间业绩差距很大,同时又无法解释原因的私募敬而远之。因为操纵股价的行为往往需要多账户,不同时间段的哄抬配合,最终再吸引接棒者入场。你如果不是他的所谓“核心客户”,那很可能风险极大。同时蒙心自问,你又怎么可能是他的“核心客户”,同时这样赚来的钱,又怎么能要。

实质上,二级市场的资产管理机构,这些公私募基金赚的钱,大部分来源于研究和研究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对人性的把握和博弈。我们都知道的是,A股中所谓的散户,以20%的市值撬动了80%的交易额,换句话说,散户在因为内心的看涨看跌,因为所谓的小道消息,因为自身的乐观恐惧,而不断的买卖股票。买卖是行为,心理是状态,而造成这些状态和行为的背后,是因为缺乏研究而未能获得的可以持之以恒的投资逻辑。一部分管理人善于捕捉散户的羊群效应和频繁交易心理;另一部分管理人则把重心放在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及未来主营业务的预测上,这是管理人相对于绝大多数散户的核心优势。管理人因为能够同上市公司,大股东建立相对深入的联系,对上市公司的业务发展能够更为深刻的定性定量研究,也因为在同行业内可以更容易获得其他卖方买方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判断,所以在选股、持股和交易上相较于散户,有很大优势。对于管理人这方面能力的判断确定,一方面是通过过往的投资案例验证管理人所说的投资逻辑,另一方面是需要对现阶段管理人的持仓风格有进一步了解,去验证管理人的投资逻辑是否一直维系。回过头来看泽熙,其实没人知道,也没人说得清楚泽熙具体持仓哪些股票,为什么要持仓这些股票。也许正因为泽熙自己也没法对监管层说明自己买入卖出某只股票的研究逻辑,才会被定性为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

我们的市场现在处在一个纠结和探底的阶段,每次上涨都能带来一些不那么坚定的乐观,每次下跌持续悲观的人也在越来越少。但市场反复波动下,往往容易无所适从,尤其在这种中短期来看会延续震荡的市场。积极的迹象上,我们看到,一方面市场换手率已经基本回落到熊市阶段,与股市往往有跷跷板效应的房市经历了新一轮暴涨;也看到以沪港通为代表的境外资金近期呈现净买入迹象和政府注册制相关政策的松动。这个市场其实属于积极把握个股投资机会,把握板块热点和行业轮动的管理人。除非对未来市场有趋势性下跌预期,我们并不希望管理人长时间的保持空仓,而希望积极他们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在市场中找寻合适的参与机会。与之对应的,我们也确实看到私募做多的热情开始涌现,前期看空的多只私募基金开始加仓操作。

在投资私募基金前,或多或少都需要对基金经理有所了解,其实通过同一个管理人的交流走访,分辨言辞,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他是否在投资这个领域下了功夫钻研。市场对徐翔的描述包括勤奋,投资是唯一爱好,专注,低调等等,这些都是对一个操盘人的溢美之词。如果不能把投资当做生活,融入在日常的点滴中,是理应做不好投资的。如果基金经理说出的话空而无物,支支吾吾,或者毫无逻辑,那就要小心了。
$上证指数(SH000001)$ $基金指数(SH000011)$

全部讨论

2016-03-31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