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中信电子】把握果链创新周期,关注核心量价逻辑
今天果链有所回调,或与临近WWDC有关,但是股价调整并不改变我们坚定看多苹果软硬件创新周期的观点!
(1) 首先,我们认为WWDC正式吹响了苹果AI落地的号角。
复盘来看,近五年苹果在AI上投入超1000亿美金,结果上表现为“强在芯片,弱在模型”。
之所以说“强在芯片”,是因为苹果A系列芯片自2017年A11以来就开始搭载NPU,目前其整体算力已从A11的0.6TOPS提升到了A17 pro的35TOPS,且今年仍有望进一步提升;M系列芯片从推出之初就自带NPU,其整体算力已从初代M1的11TOPS提升至M4芯片的38TOPS。强算力支持下,模型落地已具备优质基础。
之所以说“弱在模型”,是因为苹果在端侧模型的落地节奏上较慢,而非布局不多,而这一情况有望扭转。此前苹果已推出多模态大模型MM1(主打图像理解功能)、多模态模型Ferret-UI(主打移动应用,针对用户界面进行优化,具备引用、定位和推理等功能)、大语言模型OpenELM(专为在设备上运行而设计的小型开源 AI 模型)等,均主打端侧应用。我们预计今年iPhone16系列有望落地小参数的端侧LLM,云端有望和OPEN AI进行合作优化应用体验。因此,从进度上看,我们在WWDC可能看到的大模型落地终端更多是从0到1,后续大模型与系统有望进一步深化(举个简单例子,早期siri可能还是以进行单次操作为主,后续有望进行连续操作,比如:siri,帮我给这张照片加个滤镜再通过短信发过小明。)
我们看到9to5Mac这样评价苹果即将到来的Siri和AI更新:“在WWDC上我们或许不会看到任何特别革命性的东西,但AI融入数百万人每天使用的系统和应用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我们认同这一观点,因为WWDC正式吹响了苹果AI落地的号角。
(2) 其次,我们认为以WWDC为界,苹果创新大年的幕布正在拉开。
💡过去几年,iPhone的出货表现如何?——整体平稳。
从近三年出货角度,据GFK,2021-2023年iPhone出货量分别为2.35/2.30/2.31亿台,整体平稳。2024年一季度iPhone出货同比-9.6%至5000万部,我们预计2024Q2出货量相对稳健,或同比提升10%-20%至4500-4800万部。全年维度下我们预计出货或小幅下降。
💡未来几年,苹果迎软硬件创新周期——出货上行通道开启。
彭博社记者古尔曼表示,为鼓励用户升级新设备,部分AI功能需要iPhone 15 Pro及之后的机型才能运行,而iPad/Mac等产品则至少需要搭载M1芯片才能支持。考虑到苹果部分AI功能落地仅限少数新机,叠加iPhone17有望在算力、大模型、散热、光学等方向持续创新(当然,还有27年前后潜在的折叠机型),我们认为iPhone有望迎来较强换机动能,步入出货上行通道。
(3)我们认为果链是后续消费电子核心主线,产品创新大周期下应把握核心量价逻辑。
💡看多果链的第一层逻辑,是量价齐升,β和α共振。在此过程中既有产品创新带来的ASP提升,也有稼动率提升带动的毛利率改善。这一逻辑核心关注鹏鼎控股(NPU升级直接受益,逻辑最稀缺;叠加稼动率提升带来的毛利率改善)。
💡看多果链的第二层逻辑,是量增,β是核心。关注创新周期下出货量增长、稼动率改善。这一逻辑核心关注立讯精密(苹果敞口高,β角度受益出货增长,α角度份额提升),水晶光电(苹果光学创新逻辑强,今年潜望下放,明年继续升级),高伟电子(苹果敞口最高,伴随后摄份额提升逻辑)。
此外,我们建议关注:比亚迪电子(结构件)、统联精密(结构件)、珠海冠宇(电池)、瑞声科技(声学)、歌尔股份(声学)、领益智造(结构件)、蓝思科技(结构件)、长盈精密(结构件)、信维通信(结构件)。
(4)作为补充,我们最后探讨【安卓AI Phone落地,什么环节价值量有望提升?】
看多AI终端被动元件价值量提升,首推电感领域的顺络电子。我们看到,AI手机单机电感价值量有望大幅提升,其中既有量增逻辑(新增NPU,需要新的电源管理元件),也有价增逻辑(其中,功率电感的逻辑在于NPU在处理数据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电流,因此需要功率电感具备高电流承载能力,规格需要提升;射频电感主要在于产品小型化)。作为参考,公司手机业务敞口接近40%,远期随AI手机渗透营收有较大成长弹性。(来自韭研公社APP)
$领益智造(SZ0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