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9喜欢:1
德国模式vs美国模式,为什么德国模式失败了?21年的时候都在传我们要从美国模式转向德国模式,并把美国模式理解为“脱实向虚”的模式,德国模式理解为“工业狂魔”的模式。现在来看,所谓的德国模式已然成为了笑话,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制造业规模连年下降,德国被外媒冠以“欧洲病夫”的称号。不能简单的把两种模式理解为实或者虚,哪怕侧重所谓的“实”,其实是物质匮乏的记忆作祟,谷歌整个公司都是虚的,但谷歌员工几十万美元的年薪可是实实在在的,同样年薪的工作给德国汉堡的年轻人,你看他们选的是谷歌德国分部,还是大众奔驰宝马。
德国经济问题根植于所谓的德国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求稳不求变的模式,主要依赖银行提供资本,而银行是一种风险敏感,低风险低收益的机构,所以德国的研发投入几乎都是整车厂贡献的,德国大企业几乎都是20世纪初乃至19世纪后半叶创立的,高科技企业屈指可数,德国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几乎为0。德国二产极度依赖于汽车、机械、化工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三产方面从来没听说过德国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小说。
而美国模式是一种求变不求稳的模式,依赖股权投资提供资本,风险投资常年占全球一半以上,做的都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几乎每十年美国都会诞生一批新的巨头企业,上个十年引领风骚的是苹果、谷歌,这个十年是英伟达特斯拉,下个十年可能是spacex、openai。美国年轻人尤其是风险投资最密集的加州年轻人创业热情近乎疯狂。
这两种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两个社会的面貌,在德国就是感觉鸟语花香、小富即安、岁月静好,在美国就是感觉日新月异、一夜暴富、星辰大海。美国的造富机器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消费市场这“三大市场”,普通人至少可以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于是美国有这全球最强的财富效应,充斥着各种一夜暴富的神话。在这种社会里,人的消费安全感是爆棚的,如果你有基本的保险、投资组合保证(持续上涨的美股),又能时刻暴富,哪怕只有一丢丢可能,你也会拼了命的满足消费欲望。

全部讨论

03-17 12:23

德国为什么失败,因为德国被阉割了。航空航天,核技术,芯片,德国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基本被锁定在机械,化工这种传统产业,不是德国不想,而是美国不让。日本也是类似,日本的大飞机已经下马了。

美国有世界资源和财富、可以进行试错和创新。德国的体量、撑不起这么大的开销。以前日本也是如此。为什么创新做出来都不是主流产品。除了成本决策问题、还有影响力、权力资源等。人口小国、要左右世界、还是很难的。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何那里的车库会不断出现行业大佬?乔布斯、马斯克、贝索斯、黄仁勋……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车库奋斗出来的

03-17 12:38

我来尝试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当然我以前也解答过。
我们常常嘲笑的暴发户文化,实际上才是社会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源泉。欧洲和日韩都是老贵族文化,你去看日漫,血统论还是最有市场的。日韩社会里对长者的尊崇也是最要命的,欧洲也一样,贵族文化的传统太甚,普通人岁月静好是常态。从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了。不是不能逆天改命,是机会相对少。
而中美这方面很像,阶层流动非常频繁,美国人崇尚美国梦,中国人信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叼你贵什么族,不吃那一套,三代以上都是泥腿子,谁比谁高贵多少啊。
所以,中美的创新和突破更多一点。当然美国更好。美国建国两百多年,依然能保有百分之十的阶层跃迁率,非常难得。也有着对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我们好了三十年。往后,不好说。自己判断吧。

03-16 22:18

美国模式推动科技进步的逻辑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上,一是科技创新必然高风险高收益,二是低风险的投资往往收益率不高。德国模式做的就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事情,主动避开创新这种风险极高的事。中国其实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过去十年互联网企业借助软银、高瓴、红杉等风投,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热潮,另一方面银行下雨天收伞的本质没变,股市指数十年不涨。选哪种模式,取决于要做德国这种稳定型、生产型国家,还是美国这种创新型、消费型国家。选前者就是要承受科技被卡脖子的可能,选后者也要承受股市泡沫破裂的后果。

03-17 21:13

德国国家规模不足以支撑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