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2喜欢:5
$奥普光电(SZ002338)$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长光宇航是做什么的?三大部分主要业务和产品,火箭(导弹)结构件、空间卫星结构件和火箭发动机喷管等。说实在的超出了我的预料,在我的认识中呢,长光宇航仅仅是做卫星结构件,但是竟然还包括了火箭(导弹)结构件和火箭发动机喷管。这就几乎涵盖了航天系统的近乎半个产业链。而长光宇航就是火箭和卫星碳纤维结构件这个产业链中的核心供应商,用资料中的一句话就是“在复杂结构,高尺寸稳定先进复合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设计能力居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多个产品和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尤其是这个绝对领先地位意义非凡,不过也可以理解,火箭和卫星的参数数据一般企业别说了解了,可能连见都没见过甚至都没有资格去接触。那长光宇航在这个行业里的壁垒或者护城河有多深多坚固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航天工程中碳纤维结构件的市场或者产业规模情况。感兴趣的可以去搜集整理一下。我简单一讲,碳纤维用于火箭和卫星结构件的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和耐摩擦等,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火箭的整流罩和箭体结构在进入大气层会面临高温考验,而火箭发动机也会产生高温,卫星在太空中也面临超低温和腐蚀的恶劣环境。但是在没有碳纤维之前也是有其他的材料可以替代的,使用碳纤维虽然上述优点,但是成本会大幅提高。为什么还要用呢?原因就是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碳纤维的轻量化会有效减轻卫星和火箭箭体的有效载荷,从而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综合算的话成本反而会大幅降低。
以卫星为例,卫星的发射成本往往会大幅高于制造成本,因为发射成本是用重量也就是按照公斤来衡量的。目前欧洲阿丽亚娜火箭发射成本大约在1.2万美元/公斤,俄罗斯火箭为7000美元/公斤,我们长征火箭是1.4万美元/公斤。航天科工的快舟火箭是1万美元/公斤。最厉害的是马斯克的猎鹰是2700美元/公斤。以马斯克的星链卫星举例,重量是260公斤,据说制造成本只有50万美元,但是发射成本放在外面不会低于250万美元,即使自己发射成本为70万美元也超过了卫星的制造成本。所以卫星的发射成本目前看除了部分具有特殊功能卫星之外占整个卫星运营成本的大头,因此降重减负荷是目前卫星制造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而碳纤维恰恰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记住这仅仅是成本,如果计算报价的话会更高,因为我们长征系列火箭的对外报价是3万美元/公斤。以我们的风云卫星为例,风云卫星重量为960公斤,结构件一般占比20%,如果有50%可以用碳纤维进行替代的话,碳纤维的减重比例通常为30%,那么可以减重30公斤,至少节约发射成本300万。如果按照商业价值的话至少节约600万。而长光宇航关联方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重量从最初的400公斤减少到目前的40公斤,碳纤维结构件的作用显而易见。而作为装载卫星等有效载荷的火箭箭体以及整流罩等结构件同样具有相同的效能。这是碳纤维在火箭箭体和卫星结构件最为重要的商用用途。
除了商用还有军用,比如那么对于导弹来说又是什么呢?有研究表明如果导弹的整流罩和弹体的重量减轻1公斤,平均飞行距离增加16公里,如果减轻100公斤那就是1600公里。这一点的区别就是短程导弹变成中程,中程变远程,远程变洲际导弹的质的区别。这是碳纤维在该方面军用的重要用途和效能。剩下的就是火箭发动机喷管,这个采用碳纤维主要是因为碳纤维热膨胀系数小,能够保证发动机工作期间尺寸稳定,可以提高发动机工作可靠性,而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是发射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个目前主要应用于固体燃料火箭,比如航天科工的快舟火箭和东风导弹。目前来看,随着工艺的进步以及综合成本的逐渐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结构件在航空航天中将应用的越来越普及。
第三让我们来看看长光宇航的具体情况。从产能看,资料显示具有345套结构件产能。其中火箭(导弹)结构件100套,卫星结构件205套,火箭发动机喷管40套。资料还显示火箭和卫星结构件产能经过调整后可能串用,所以我们看到了前十一个月火箭结构件产量是132套,而卫星结构件是154套,合计286套,产能利用率超过100%。而2019和2020年分别为80%和83%。除此以外最大的亮点在于火箭发动机喷管等的产量是9台,而2019和2020年分别仅为2台和1台。而这个“等”就意味着除了火箭之外还有导弹。因此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卫星结构件平均价格大幅上升,火箭结构件随着产能的释放成本的降低价格也随之降低。结构件产能的充分释放叠加发动机喷管订单增加使长光宇航2021年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
前面说到了动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用这个数据来看长光宇航目前确实不便宜。但是资料中没有披露的是,公司在2021年12月互动平台答复,长光宇航新增产能商用卫星结构件300套项目已经达产。这就意味着公司火箭结构件和卫星结构件的产能在2022年开始直接翻番。以2021年平均价格55万一套计算的话,新增300套即使产能利用率达到80%,销售收入就能增加将近1.5亿。按照毛利率40%计算,新增毛利润至少6000万。这还不包括火箭发动机喷管开始逐步放量增加的收入和利润。如果公司产能全部利用起来,按照目前的产品价格和利润率水平,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亿以上,其中结构件3亿,火箭发动机喷管2亿,利润估计在1.5亿左右,当然随着订单的增加产品价格也会下降但是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这就是长光宇航动态的估值情况。 如果按照这个算的话,你觉得估值7.8亿还贵吗?还有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在奥普光电的调研活动信息中,董秘还说过,长光宇航二期厂房已经投入使用,后续随着订单的增加,新区对企业用地等方面也会给予支持。言外之意是什么呢?那就是长光宇航订单需求增加,后期仍将扩产……。
有人说,有这么乐观吗?产能能完全释放吗?让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中简科技前期发了一个公告,签署重大合同2022年和2023年合计合同21.67亿,该公司2021年收入不到5亿。未来两年平均需求的复合增长率超过60%。而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恰恰就是宇航级碳纤维和碳纤维织物。这就意味着未来下游客户的需求在持续扩大,相应的对于结构件的需求也至少会同步增长。结构件如果也按照复合增长60%计算的话,那么长光宇航明年的产能又就不够了! 可能还会有人说,能有明确的客户或者方向以及论据支持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国目前在轨卫星公开的数据大约在400-500个之间,而全世界的在轨卫星大约为8000个左右,排名第一的就是漂亮国超过4000个。我们的这个数量相对于我们这个航天大国是偏小的。根据我们的规划,未来中国星网公司的“GW"星座计划是12992颗卫星。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计划,还不包括其他公司比如长光,银河等公司的市场需求。这需要制造多少卫星,发射多少火箭才能达到这么宏伟的事业!那这些业务由谁来完成呢?卫星结构件那就不用说了吧。如果十年之内完成,平均每年的卫星数量需求不会低于1000个,加入平均每枚火箭携带10颗卫星,那么未来平均每年需要发射火箭100次。其中长征系列火箭肯定是主力,但是受制于各种条件发射目前年发射次数在50次左右。剩下部分就要交给商业火箭公司。目前我国最为成熟的商用火箭就是航天科工旗下的快舟系列。所以我们看到目前长光宇航的大客户就是航天科工,主要产品就是火箭发动机喷管和火箭结构件,目前快舟火箭的最新项目的发动机直径为4米,而长广宇航目前披露的信息就是能够达产直径为4米的火箭发动机喷管。也就是说未来航天科工的快舟系列火箭是长光宇航的大客户也是唯一或者核心提供技术支持的碳纤维火箭结构件等供应商。
说到快舟,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普及一下吧。换一个名字吧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东风。快舟火箭脱胎于东风导弹,是一种固体运载火箭,最大的特点是快捷迅速能够满足快速发射的需求。很简单一辆导弹发射车就可以。不像我们所熟知的长征火箭需要高高的发射架并且需要长时间的筹备和准备。但是缺点就是有效荷载小。相对还有个优点就是发射费用低。我们前面说到的单位发射成本1万美元/公斤。据说快舟火箭的单次发射成本为600万美元也就是4000万人民币。而长征系列火箭单次发射成本最高可能超过10亿。所以我们看到长征系列火箭很多是一箭20星或者30星。原因就在于这里,单次发射成本太高。而快舟的优点就是发射成本低但是发射成功率不及长征。2021年快舟发射4次,成功3次,其中最新研制的快舟二十一发射失败。历史战绩是发射14次,失败3次,其中2020年失败2次。快舟火箭2021年一共发射4次,但是长光宇航产量为9台火箭发动机喷管,那么其他的去哪里了呢?是不是东风呢?如果后期东风导弹的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那么毫无疑问也是长光宇航的菜了。

全部讨论

06-27 09:06

原来是因为卫星?

06-27 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