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养老业务展望:前景美好,时机未到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4喜欢:4

中国的老龄化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延迟退休到65岁的传闻制造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段子,但大家似乎都接受了这样的命运。

一、老龄化的宿命

据说,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2.58亿,占总人口的18%;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 3.95 亿,占总人口的30%,成为世界上老龄群体最大的国家。

老龄化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查尔斯·古德哈特和马诺杰·普拉丹在所著的《人口大逆转》一书中表示:老龄化是通常的主要原因,当更少的劳动力抚养更多的退休人口时,必然会导致通胀。

当然,老龄化对养老产业是重大利好。基于日益庞大的老龄人口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养老产业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潜力,据券商预测2030年中国老龄人群消费潜力达到26.7万亿元,到2050年将攀升到106万亿元。

老龄化对中国的保险业喜忧参半。一方面,老龄化代表人口红利的消失,是寿险新业务价值锐减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老龄人口需要的康养、医疗需求,也会增加保险公司与客户的粘性,让保险不只是简单的产品。

二、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

中国目前推行“9073”的养老体系,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3%参与机构养老服务。

90%老年人在社会服务基础上居家养老符合中国国情,不仅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居家养老的传统,而且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密度高,且老龄化迅速,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因此居家养老也可以与家庭共担开支,有效节省养老费用。

7%的老人参与社区养老,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这一安排在2007年上海市首先提出, 之后其它省市陆续学习借鉴,成为中国养老体系结构的基本目标。

对国内布局养老业务的保险公司(主要是寿险公司)来说:泰康、国寿主打机构养老,比如已在各主要省会城市落地的泰康之家;平安则主打居家养老,不过也布局了一些机构养老项目,比如刚在上海静安区落地的颐年城。

三、养老服务需求有限,居家养老时机未到

现阶段养老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是“50后”。这个群体消费观念较为传统,他们大多有过饥饿或物质匮乏的经历,即便在物质生活大发展的年代,生活也普遍倾向于节俭,因此对于开销比较高的养老服务和老龄专用产品接受度较低。

同时,“50后”老人因为时代因素,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对各类新技术应用的产品认知水平不足,抑制了老年用品的消费需求。

换句话来说,养老服务需求侧疲软,这对于立志通过养老来“再造寿险”的中国平安不是一个好消息:战略很美好,故事也好听,但时机还不成熟。

全部讨论

2023-02-09 14:39

不会坐等老了以后再买保险公司的养老产品

2023-02-09 15:48

50后的养老需求由70后这班人出钱,应该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