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天龙八部》里乔峰“无敌”的心法与启示

(1)
《天龙八部》里对乔峰的设定简单的说就是“无敌”。书中说“萧峰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觉什么招数一学即会,一会即精,临敌之际,自然而然有诸般巧妙变化。”。而对乔峰来说,打架应变永远是第一位的:“他生平罕逢敌手,许多强敌内力比他深厚,招数比他巧妙,但一到交手,总是在最要紧的关头,以一招半式之差败了下来,而且输得心服口服,自知终究无可匹敌,从来没人再去找他寻仇雪耻。”
这种不管什么方式、什么状态下都可以取胜的方法,用另一个词描述就是所谓的“心法”。所谓的心法,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乔峰则隐含了有关“心法”的密码。

(2)
事实上,乔峰账面的武功并不是十分丰富:主要来源于少林玄苦大师和丐帮的汪剑通帮助。先说乔峰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非常讲究循序渐进。用《鹿鼎记》澄观的话讲,少林武功,要先少林长拳入手,然后是罗汉拳、伏虎拳、韦陀掌……总之乔峰跟随玄苦大师学习,但玄苦大师的成名绝技“燃木刀法”、“降魔掌”乔峰并不会;

而丐帮汪剑通的功夫呢?账面上看,汪剑通武功一般,而所谓降龙十八掌外门功夫无敌,其实是在乔峰以后的事,否则雁门关一战,萧远山早被打死了。至于丐帮的内功?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毕竟此后丐帮历任帮主,也没听说过谁的内功非常厉害。

(3)
所以按照“武功目录比较法”,乔峰的武功其实非常一般。而乔峰的武学境界,是通过两个维度完成的:
第一个维度:以自己为标准,判断对手的强弱。
这个道理在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里除了张无忌外,其他人基本都能做到。比如在乔峰眼里,公冶乾可以接乔峰三掌,那就已经是高手了;而在松鹤楼和段誉喝酒之后二人比起了内功:

这么试了几次,那大汉已知段誉内力之强,犹胜于己,要在十数里内胜过他并不为难,一比到三四十里,胜败之数就难说得很,比到六十里之外,自己非输不可。

这种客观的“不吹不黑”其实非常难得。比如在《天龙八部》里,少林派就是典型的“霸凌”派,一听说鸠摩智会七十二绝技,连分辨都不分辨了,直接就虚了。其实论真实实力大家也未必比鸠摩智差多少,但就在武功的问题上,大家仿佛做数学题,读完题就表示“不会”,究竟怎么不会?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第二个维度:思考取胜的可能性
以乔峰最出彩少室山一战为例:
乔峰三招逼退三位高手后:

他适才和慕容复等各较一招,虽然占了上风,却已试出这三大高手每一个都身负绝技,三人联手,自己便非其敌。

然而,等虚竹缠住了丁春秋,乔峰以一敌二时:

他天生神武,处境越不利,体内潜在勇力越是发皇奋扬,将天下阳刚第一的“降龙十八掌”一掌掌发出,竟使慕容复和游坦之无法近身。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乔峰有没有找到可能取胜的途径呢?显然是有的。虽然慕容复+游坦之的组合,有肉有输出非常难打,但乔峰用了特别消耗内力的打法后,慕容复还觉得:

如此斗将下去,只须自己和这庄帮主能支持得半个时辰,此后便能稳占上风。

让乔峰消耗一小时的内功,才能“稳占上风”,谁知道这一小时,会出现什么变数?果然,段誉只缠住慕容复一小会,乔峰已经可以开始在一边看戏了。

这种思考模式看似简单,但换一个高手,比如《倚天》里的铁画银钩张翠山,天赋已经极好了,但判断谢逊武功时,直接认为谢逊武功堪比张三丰……那还有什么取胜的希望呢?

(4)
由此我们不妨讨论所谓“心法”到底是什么。
对乔峰来说,所谓的心法,就是在特定问题下独有的思考方式。一般来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线性的。也就是我们学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考路径是:理论——解决问题——问题没解决?——算了,这事我不会。比如《笑傲江湖》里没学独孤九剑的令狐冲。对令狐冲来说,华山派的武功就是他的上限。
但对乔峰来说,思考的模式是:理论——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重新评估问题——解决。这种反复评估问题的能力,也正是乔峰实战无敌的关键。回到少林寺一战:

乔峰一对三怎么打?一对二怎么打?一对一怎么指点段誉?甚至丁春秋和虚竹一战,乔峰都有所关注。这种反复评估战局的能力,整本金庸小说中,乔峰都是独一份的。

(5)
人们常说:学历是铜,能力是银,人脉是金,思维是核心。人和人之间的物理差距非常的小,像金庸武侠中飞檐走壁似猿猴、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侠,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比如,飞人博尔特百米纪录9秒69,豆豆你跑百米20秒足够;举重冠军能举起180公斤重量,爸爸也能扛起120斤的妈妈。我们和世界顶级水平间的差距都在一个数量级以内。但为什么人和人之间差距又那么大呢,世界上最富有的那1%人口所拥有财富是其余69亿人的财富总合的两倍。那就是因为思考模式的不同。

向乔峰学习
一是要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我们知道,人类身高啦、体重啦、相貌啦等等各项特点都遵循正态分布。但具体到每个人,就很难说了。比如说,相貌,0-10分,你让每个人给自己的相貌打打分,估计很少有低于7分的。

相貌你说我很有自知之明,我长的丑,我给自己打4分,没关系,古人说“其形古怪,必有美玉藏之”。但是,人品呢?如果让每个人给自己的道德水平打分,恐怕就很少有得5分以下的了。

实际生活中,存在“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
然而,不幸的是,“愿望中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三个自己并不是同一个自己。这就是造成自卑、自恋、自负、自信的原因;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

所以,这就需要“去中心化”,爸爸希望你能够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到别人看自己,从旁观者的眼光看自己,从第三方角度看自己。这也是佛说的“诸事无我”。只有脱离开“我”的纠缠,才能在更高角度上看清一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果跳不出来怎么办呢,那就依靠你信赖的人帮你从外部审视你,比如说,借助爸爸。

二是归纳和演绎并重。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运用到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但你在学校的学习过于侧重于归纳,而忽视了演绎。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如果有128名羽毛球运动员进行淘汰赛,赢的人晋级下一轮,输的人直接淘汰,直至决出最后的一名冠军。请问总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学校里数学老师的教法:按照淘汰赛的要求,第一轮要进行64场比赛,第二轮进行32场比赛,第三轮进行16场比赛,第四轮进行8场比赛,第五轮进行4场比赛,第六轮进行2场比赛,第七轮进行1场比赛;因此总共需要64+32+16+8+4+2+1=127场比赛。

这是归纳法,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用性强,但效率太低,爸爸希望你同时也能学会演绎法。

爸爸的教法:你想,每一场比赛,有一名选手晋级,那势必会有一名选手会被淘汰,到最后只有冠军一人没有被淘汰,也就是要淘汰127人,因此总比赛场数就应该是127场。

看,多快呀。

三是保持韧性。
我非常喜欢作家连岳的一句话:上帝的规则,是先给痛苦,然后给出路。而魔鬼的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把麻烦合理化。你看,面对痛苦,找到出路,这件事特别难。而在麻烦里面,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把麻烦合理化,从此再无出路。

要像乔峰那样,不要一遇到困难就缴械投降、放弃抵抗,而是把大困难拆解成多个小困难,小困难中再看看我能解决哪些,捡着软柿子捏是个很好的策略,日拱一卒、久久为功,说不定亦可蚍蜉撼树呢。
比如说你扔10次硬币,结果都是正面的概率很小,只有1/1024(2^10),是极小可能性,可当掷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掷上710次,那连续10个正面出现一次的概率就达到了50%,一半对一半了;
如果掷上5000次呢?连续10个正面出现的概率达到了99.3%;
如果掷上1万次,概率为99.99%,这时,几乎可以确定,一定会出现连续10个正面。

白居易说: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丘吉尔说:never never give up。
爸爸说:Impossible, the word itself says “I’m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