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保险为何裹足不前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3
近年来高端医疗保险保额持续走高,被市场看好,各大内资外资纷纷试水。但事实却是少有做的成功者,其原因归纳下来有两点。第一,本土和外籍人士对高端医疗需求性质完全不同,目前的产品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类人。其二,产品设计和风控,服务效率跟不上。

高端医疗保险通常面向两种人,一种是在中国的外籍人士,多为高管外派,公司为其购买覆盖国际网络的高端医疗保险。另一种是本土高端人士,通常是年收入超过50万,比较在乎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人士。两种都有不小的家庭比例。

先来说第一点。外籍人士和本土土豪看起来都属高端,都在乎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实则其选择高端的出发点和基本需求完全不同。外籍人士多因工作需要来到中国,不少是举家而来。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多为门急诊和日常健康,也就是紧急情况或者是日常性医疗问题。真的遇到住院或者大病,需要手术和长期调养的,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回国治疗。

于是针对这部分人的高端服务核心便是家庭健康管理和日常医疗状况的解决。这部分用户会非常在意就医的效率,直付的方便性,医生态度,诊断能力,就医环境等。在产品上,医院网络,直付系统,服务便捷性,家庭医生,这几点成为选择要素。

对于本土土豪,选择高端往往是为了第一,避开公立医院的种种限制和不便,选择更好的服务,但这往往仅针对个别科目,尤其以母婴为第一位。

更多的其实是另一种,用户希望得到更好的专家服务,又能获得更有效率和舒适的就医流程。日常和门诊的话,用户会更加在乎就医的效率,不用排队,快速得到解决。而真的遇到大支出,如住院,本土高端人士最在乎的仍然是是否能由专家来动手术,其二才是能否得到宾馆式的照料。这决定了土豪与外籍人士在选择高端保险上不同的初衷。

而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大都从直付,理赔效率,医院网络上下手,在本土土豪真的愿意挥金的大病服务,尤其是专家网络和后期康复上,做的还比较欠缺。以至于许多用户仍然在选择手术专家的时候转向公立医院。这侧面也是高端医院的一个矛盾,如果不走公立医院的VIP,光靠高端私立医院很难满足大病市场需求。

高端医疗保险的另一个困境则是各家产品,服务和风控跟不上。盘点一下市面上的高端医疗产品大致如下:

本土合资
招商信诺
招商信诺在高端医疗保险上算是本土合资企业里走的早,做的比较好的。因为外方Cigna在国际健康险上较有经验,也很有跨国企业的资源,其针对外籍人士的高端医疗保险在服务上都优于其他同业企业。其风控由美方直接把关,管得比较严,有一些做法不太适合本土用户,比如住院担保很短——照搬美国保险公司卡住住院时间控制成本的做法,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另外在本土高端资源拓展渠道上比较乏力,通过$招商银行(SH600036)$的银保渠道一直是主要营销途径,缺乏其他手段,比较单一。

AXA工银安盛
$工商银行(SH601398)$入股后发力银保,增长较快。其高端保险不温不火,价格比招商信诺低,在客服和直付上差一些,服务主要通过TPA公司中间带(Medilink)来做。Medilink在医院网络上操作并不灵活,大城市大医院比较容易建立直付,在其他紧急情况下,一些本地公立医院完全不忍直付系统,需要事后报销或者审核,对于外籍人士来说效率很低。

没有落地的外资
BUPA
英国的BUPA在国际健康险上也是很有名的。但在中国,BUPA一直没能找到合资伙伴,也就无法在国内保险市场落地。BUPA用其国际资源销售国际医疗保险,因为在中国没有点,服务反应比较慢,规模很小。

MSH
万欣和,TPA公司,在高端TPA上在国内算是有名的。希望通过与医院合作来加强诊断中的风控管理,这一点算是先驱,在中国医院这根强有力的大骨头面前,要做此尝试,实属不易。MSH的高端保险通过Frontier arrangement,需要通过其他保险公司出单,合作方有大地保险和太平等。续保比较麻烦,在直付网络上做的比较好,但产品延续性不强。

Goodhealth
Goodhealth被Aetna$安泰保险(AET)$保险收购后成为其国际分支,与MSH一样,也是通过其他保险公司出单,针对外籍人士比较多,服务反应较慢。

本土公司
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SH601318)$一直看好高端保险市场,但经验不足。虽然说平安的金融平台很有客户资源,但在高端产品设计和服务商经验不够。据赔率高,用户对条款知晓度不清晰,很多产品结构比较模糊,可以说还在摸索阶段。

泰康人寿
泰康近年来也进入高端医疗保险市场,但总体来说保费比较低,服务也不全,真正高端资源比较少,还是零散的比较多,如针对母婴的产品。

全部讨论

2014-09-01 12:30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