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吐槽“顺丰早就没有中通快了”,王卫却说不和同行比速度,要比......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近日,知名微博大V发帖力挺中通比顺丰,迅速登上了热门,一时间针对顺丰的评论扑面而来,谁曾想7年前王卫那句“顺丰不快”一语成谶,这种当时看起来凡尔赛的自诩,在被网友过度解读后,变得有些尴尬。

而就在上周的顺丰业绩说明会上,王卫一行也罕见发表了与通达兔竞争的看法,旗帜鲜明的说要和同行比品质,比客户结构。

从感谢同行衬托到优势耗尽,顺丰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从亚洲第一到亚洲唯一,顺丰究竟在与同行争什么?从月收入轻松过万到被计提压的喘不过气,顺丰快递员的待遇还值得同行羡慕吗?

快不等于好,但只靠快,确实不赚钱

如果在快递行业待的时间够长,就不会动不动拿时效来给自己脸上贴金,这几年国内兴起了一股时效攀比风,从次日达到当日达,再到半日达,各家选手试图在凸显自身服务质量方面操纵一种认知,即时效快就是服务好,营销的路数也是五花八门,但这些在内行看来就是花拳绣腿。

为什么业内人士对“快”讳莫如深?末端为何痛恨所谓的”快”?

多数快递企业一旦陷入“快”的营销陷阱,就会使劲催促末端提速(强化妥投率考核),但对用户体验的提升而言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快递的时效不是以快为核心,而是以稳定(准)为核心,换句话讲,没人会因为快递早到1小时而赞美,但会因为下单后一天才发货而诋毁。

快递的用户体验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超预期,其次是可感知,如果不能提供“买公交车票坐的士”的服务(超预期),就得在安全感和链路可视化跟踪上下功夫。

由此可见,客户满意与否和速度关系不大,因为国内多数快递都是48小时内送达,而顺丰死磕小时级别速度,它带来的边际效应却在逐步减弱,何况从2019年之后顺丰时效营收占比就降低到了50%,且2016年后时效业务收入增速也略低于整体收入增速。

据今年财报显示,顺丰时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2%,但整体营收却同比下降,这两组数据的互相打架,更加说明顺丰时效业务对整体的贡献已不赴往昔。

此外可以明确的是,即便时效速度快,但若无法体现出业绩增长方面,二级市场股价就会常年萎靡。虽然顺丰董秘一再强调股市短期看是投票机,长期看是称重机,希望投资者增强持股信心,可是时效业务增长空间受到压制的顺丰迟迟未能反转,即便去年净利润实现82.3亿,可与巅峰的100亿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股价是对未来预期的表现,摘掉卖丰网和投极兔的收益,顺丰业绩还有多大弹性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比中通来看,作为最有可能突破100亿业绩的快递公司,与顺丰的价差正在缩小,假以时日,在电商件卷无可卷的当下,发力时效件是中通持续增长的重点,两者都在先发优势有所积累,但不同的是,顺丰时效件空间已不具备向上拓展性,反观中通则可以深耕老客户,转化更多时效件收入。

去年菜鸟速递成立以后,淘天的高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拿不到增量时效件业务,顺丰国内时效件扩张脚步就会有所牵绊,产能利用率也难在突破,所以从整个时效件业务量绝对值维度看,顺丰并没有靠快积累太大优势;而从目前顺丰点部快递员反馈的计提考核来看,推广业务的积极性也未有增强。

于客户而言,快没有带来超预期的体验,于快递员而言,快并没有刺激待遇客观的提升,于顺丰而言,快已经不再是顺丰赚钱的唯一法宝。

离王卫要求的快,还有哪些差距?

7年前王卫曾经在采访中回应到,顺丰的快应该是响应客户需求的快,以及与科技同步的快。本质上还是一个关于需求的问题,只有及时、恰当的提供符合需求的供给,才是所有快的根本。

那么问题来了,任何事情都要求快是对的吗?答案是:未必。欲速则不达,因为盲目追求快就导致玩家手里只抱着“快”这一张牌,而忽视了其他的王牌,何况领先这个事也不总是必要的,有的时候让别人领先一步探探路也不错,像当年的顺丰优选和顺丰嘿客,业态虽然很超前,但也是无疾而终。

对于快递而言,在业内稍微领先一点就可以,并不需要任何事情都追求大幅度领先,因为那样追求大幅度领先是要投入很多资源的,凡是追求这种领先,而且还大张旗鼓的吆喝,就是对快的一种不可言说的崇拜。

正所谓领先市场三步是炮灰,领先市场半步是大师,与市场同步是高手顺丰布局业务是竭尽一切要与市场同步,从最早的O2O,到自建机场,再到前几天的低空经济,没有一个新概念是顺丰追不上的,这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遮掩了可能存在的战略摇摆问题,导致很多业务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无明显的开拓性可言,试想下如果这些风口机会很大,国内科技巨头为什么没有着急布局?

顺丰比通达值钱的地方,源于它简介里在物流服务商前面加了两字“综合”,产品矩阵完整,场景应用范围广,一下就高大上起来,立马就是市场上我唯一的一副姿态。

不过现在,眼看着在速度上无法拉开与同行的差距,顺丰就要开始在品质和客群上寻找存在感,比如去年为了在退货上拔得头筹,开启了夜间11点上门取件服务,每每在夜间看到顺丰快递员深夜进出小区,顺丰在新规推行前就把上门普及开来,打个样,让同行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上门服务

只要是能让自己别具一格,只要是能出圈,顺丰一定会做,而且要和其他快递同行不一样,比如人家搞江浙沪包邮,顺丰就推出江浙沪半日达,比如人家赞助个亚运会,顺丰就赞助个马拉松,甚至很多业内名词,顺丰的叫法也不一样。

去年“京东快递员三年挣超百万”鼓舞行业人心,不知所以的网友纷纷发贴:羡慕都说累了,还招人吗?曾几何时顺丰快递员不也是同行奢望的对象吗?

无论是快递员还是骑手,顺丰这几年还是在强调自己管理员工的差异,比如缴纳社保,比如培训职业规划,以及值得骄傲的待遇。

快递员和骑手是末端的基石,但如今却把高收入和高职业认同感画等号,确实有些误导所谓的体面。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顺丰的商业策略看起来很美,但实际落地却并不容易,标新立异的不走寻常路很有可能导致走弯路,王卫新的商业帝国,如何在差异化襁褓中脱胎换骨,还得试问每一个为其添砖加瓦的顺丰人,所以顺丰还有哪些不一样,评论区聊聊。

全部讨论

04-11 08:42

利润这块拿中通对比就是扯淡。你猜中通为啥不在A股上市,它这套利润计算方式分分钟被扒干净。派件费用不计算,利润能不高吗? 真以为中通这么牛逼能和三通一达利润率差这么多啊。

04-10 15:15

还有点大白马的样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