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新股增多,还能继续打新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最近一段时间,打新让人纠结。一方面,新股肉签一次赚好几万;另一方面,新股不时出现破发。好不容易中的签,可能是个雷。

一、新股,变天了?

是的,闭眼申购已成过去!2016年打新新规实施以来,连续3年没有新股首日破发,2019年1只,2021年首日破发数量突增到16只,而2022年至今,仅三个月多月就达到了21只。

公司名称 上市日期 发行价格(元) 上市板 首日涨跌幅(%)
 普源精电-U 2022-04-08 60.88 科创板 -34.66
 翱捷科技-U 2022-01-14 164.54 科创板 -33.75
 迈威生物-U 2022-01-18 34.80 科创板 -29.60
 思林杰 2022-03-14 65.65 科创板 -23.67
 亚虹医药-U 2022-01-07 22.98 科创板 -23.41
 首药控股-U 2022-03-23 39.90 科创板 -19.52
 软通动力 2022-03-15 72.88 创业板 -16.85
 理工导航 2022-03-18 65.21 科创板 15.04
 荣昌生物 2022-03-31 48.00 科创板 -14.92
 兆讯传媒 2022-03-28 39.88 创业板 -14.67
 莱特光电 2022-03-18 22.05 科创板 -13.83
 大族数控 2022-02-28 76.56 创业板 -13.58
 高凌信息 2022-03-15 51.68 科创板 -10.99
 仁度生物 2022-03-30 72.65 科创板 -10.86
 万凯新材 2022-03-29 35.68 创业板 -10.85
 臻镭科技 2022-01-27 61.88 科创板 -9.18
 星辉环材 2022-01-13 55.57 创业板 -9.12
 唯科科技 2022-01-11 64.08 创业板 -6.07
 和顺科技 2022-03-23 56.69 创业板 -5.63
 格灵深瞳-U 2022-03-17 39.49 科创板 -5.14
 长光华芯 2022-04-01 80.80 科创板 -1.49


二、“傻瓜式”申购这类新股,小心!
通过分析去年10月份首日破发潮以来的新股数据,在申购时,不妨从以下5个维度,预防破发风险。
1、新股类型
首日破发新股,都来自哪?通过梳理数据发现:2021年10月以来,首日破发的新股全部来自创业板和科创板,也就是100%属于注册制新股。而核准制下的主板新股(沪深两市主板),则没有新股破发。
其实回看自2016年打新新规实施以来的数据,主板首日破发的新股也只有一只,即2019年初上市的中国外运,首日下跌6.68%。
2、估值高不高
我们常说,好的投资选择,不仅个股的基本面要足够优秀,而且估值还要合理。?注册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市场化”,包括新股的发行定价。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非注册制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都处于23倍以下,这其实也就为上市后预留了一定的上涨空间。
注册制新股,也就是科创板以及2020年8月24日后上市的创业板新股,突出的是市场化定价,打破了新股发行对市盈率不超过23倍的传统,有的估值达到了上百倍甚至几百倍。高估值发行之下,上市后出现估值调整其实就是可以理解了。
当然,这种高估值,除了绝对值高外,还体现在与行业的估值对比上。对于首日破发潮新股,我们剔除尚未盈利的后,82.61%的个股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这也是一个关注的信号。
3、盈利情况
在注册制下,除了市场化定价外,还容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公司上市。分析首日破发潮的新股,有6股尚未盈利、剩余23股则实现盈利,占比分别为20.69%、79.31%。
从占比来看,未盈利新股中,40%的个股首日破发:而盈利新股,只有4%的新股破发也就是说,未盈利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概率达到了40%。
4、发行价高低
通过数据回测,可以发现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与发行价高低有一定相关性。2021年10月以来,首日破发潮的新股中,高于30元/股的占比89.66%。同期,在首日涨幅超过200%的新股中,90.48%是发行价不到30元/股的中低价品种。
也就是说,破发新股中,绝大部分是高发行价:而涨幅靠前的新股,绝大部分的发行价较低。
5、市场情绪
对于上市新股,因为流通盘较小、研究覆盖较少等原因,市场往往愿意给予更大的想象力。所以估值经常大幅领跑行业,情绪博弈色彩较浓,情绪也成为了一大影响因素。去年10月份以来的新股首日破发潮,除了估值、盈利情况、发行价等原因外,其实在市场情绪层面也能得到一些影子。比如,从2021年9月末开始,交易量开始逐步走低,并结束了连续49个交易日破万亿的记录;比如,高景气度、高估值的宁组合,从10月末开始持续调整,一直延续至今。
不管是投资新股、还是已经上市的个股,都应该从价值出发、不盲从,只有这样,投资之路才能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