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控股IPO:比亚迪“撑起”一家IPO 研发投入和人员皆涉嫌突增 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考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汇通控股(假设公司名为汇通控股)作为一家专注于汽车造型部件、汽车声学产品以及汽车车轮总成分装业务的公司。

IPO进程已提交注册,仍未获批文是为何?

前五大客户占销售收入95%以上

在风险因素中,客户集中度高是公司眼中未来最大的风险。

客户集中度反映了发行人对主要客户销售的依赖程度。通常来说,当企业客户集中度过高时,如果出现重要客户流失或自身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情况,发行人的业务稳定性及持续性可能受到影响。

据招股书披露,汇通控股与众多整车生产企业建立了一级配套合作关系,包括比亚迪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知名品牌。这些合作伙伴的名单看似庞大,但其中隐藏着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客户高度集中。

在报告期内,汇通控股对前五大客户的依赖程度令人震惊。2020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51%、93.79%、96.35%和94.14%。这一数据揭示了汇通控股在客户结构上的极度集中,对少数几家大客户的依赖程度高得令人担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汽车作为汇通控股的头号客户,其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一路攀升。

自2020年首次进入汇通控股的前五大客户名单后,汇通控股对比亚迪的销售额迅速攀升,从2020年的1163.27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3.33亿元,对应的销售占比更是从4.02%飙升至53.45%,成为公司的最大客户。这一情况在2023年上半年也延续着,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4.91%。

这样的数据不禁让人思考,一个公司如此高度依赖于极少数几家客户,是否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呢?

客户高度集中可能会使公司对客户的经营决策、市场波动等因素极为敏感,一旦某个主要客户出现问题,公司的业务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公司的生存。

股权高度集中

在即将迎来IPO的关键时刻,一则消息引起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汇通控股的实际控制人陈王保的简历存在差异。这一发现让人不禁对公司的信誉和披露信息产生了怀疑。

汇通控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由汇通经贸和陈王保两位创始人共同出资设立,股权比例分别为66.67%和33.33%。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权结构发生了多次变动。根据招股书的披露,截止至签署招股书的日子,汇通控股现有股东共有60名,其中自然人股东占据了绝大多数,而非自然人股东则有13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股东中的控制权却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在这些股东中,陈王保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直接持有汇通控股近1800万股股份,占据公司股本总额的近20%。更为引人关注的是,通过一系列控股平台,陈王保间接控制着公司超过92%的表决权,成为汇通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同时还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在资本市场上,股权集中往往会引发“一言堂”的风险,尤其是在家族企业中,可能会导致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治理结构的缺失。

这种情况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和长远规划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影响。

根据汇通控股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披露,陈王保的职业生涯颇为丰富。他曾在合肥市化工轻工总公司、安徽省徽商集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徽商时代汽车有限公司等单位任职,并于2003年5月及2006年3月后加入了汇通经贸和汇通有限。

然而,这份简历与之前在2020年6月精选层挂牌申报文件中的信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根据早前的挂牌申报文件显示,陈王保的工作经历似乎有所出入。

在这份文件中,陈王保的工作经历被列为在合肥物资集团化轻公司、安徽物资集团汽车贸易公司任职,并于2003年7月及2006年3月后加入了汇通经贸和汇通有限。

这两份简历的不一致性引发了对于陈王保过去工作经历的疑问,也间接影响了对于汇通控股公司的信任。

而更令人疑惑的是,安徽省徽商集团的历史变迁和涉及到的公司名义变更。这些变化是否与陈王保的职业生涯有所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是否会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产生影响,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在投资者眼中,一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信用和过去的工作经历是公司信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陈王保简历中的这些不一致之处,无疑给了投资者更多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对汇通控股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结构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上市进程和股价表现。

研发人员涉嫌突增

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考证

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高达81,025.98万元,其中,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资金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达到了39.49%之多。

这样的资金分配策略引起了市场对汇通控股公司经营决策的质疑。

根据监管要求,公司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的资金状况、经营规模、未来的流动资金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比例。

然而,汇通控股的资金分配却显然偏离了这一要求,对于这种偏差,市场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论证。

此外,汇通控股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尽管公司声称致力于研发,但实际上,公司在过去几个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并不高,分别为3.89%、3.64%和3.67%,这与其声称的“高研发投入特点”不符。

这一情况表明,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实际投入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声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发展。

说到研发,汇通控股在研发人员数量上也存突增嫌疑。

根据招股书显示,汇通控股在2020年末的员工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疑点。招股书和年度报告对公司员工的认定存在不一致,尤其是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数量差异,使人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产生质疑。

这是否意味着汇通控股在员工认定上存在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此外,汇通控股在研发人员的构成和投入方面也引起了市场的疑虑。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出现了显著增长,然而,这一增长是否真实和合理,是否存在将非研发人员认定为研发人员的情况,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均值,汇通控股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同时根据汇通控股的招股书和年度报告,公司在2020年度的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存在着数据差异。尽管招股书和年报都显示了相同的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但是对于其中的某些客户和供应商的交易金额却出现了差异。

具体来说,对于第二大客户江淮汽车和第三大客户长城汽车的销售金额,两份报告的数据存在明显的不一致,造成了数百万元的差额。同样地,对于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招股书和年度报告的数据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中对供应商晟景塑业、恒茂宜高、禾润昌的采购金额披露更是存在数百万元的差额。

这样的数据不一致给市场投资者带来了困扰和疑虑。

作为即将上市的公司,汇通控股的数据应该是准确可靠的,然而,数据差异的存在却暗示着公司在信息披露和内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