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辜朝明,祖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日本野村证券旗下的研究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商业周刊在线”的专栏作家,日本防卫省防卫战略研究会议的唯一非日籍成员。被日本资本和金融市场人士选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家之一,并为日本历届首相就如何应对日本经济与银行问题提供咨询。曾任职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获得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博士会员的荣誉。

辜朝明的父亲辜宽敏,早年在日本从事台独运动,热衷于文化事业,曾经经营台湾春秋、日本文摘、黑白新闻周刊等杂志,也是日本台独刊物台湾青年出资人之一,算是个台独大佬,这点挺有损形象的。

本周,大林终于看完了李录老师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说实话收获不小。今天主要谈下李录老师分享的一本宏观经济学书:辜朝明先生《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站在中国的经济遭遇发展困局当下,这本书探讨的问题很具现实价值,加上李录老师言简意赅的阐述与分析,果断列入未来书单。今天先分享部分核心观点要点,mark下。

这本书讨论的主要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全球化以及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各个国家应实行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

三个问题涉及的都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能回答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理论,大概都是值得尊重的学术成就,而同时回答三个问题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辜朝明在这本书中,确实提供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内部逻辑完整的理论框架。所提出的内容都能给当前饱受争议的经济政策议题带来新的启发。

001新视角 | 日本“失去的十年”与西方金融危机应对政策比对

辜朝明先生在过去30年对日本政府有着广泛研究,也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视角。例如在探讨“日本丢失的十年”这一现象时,西方普遍认为“失去的十年”所造成的经济的零增长、货币超发、零利率、大规模政府赤字、债务高砌等经济现象大多是由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败所导致的。

但是辜朝明给出了另一个完全相反但又比较令人信服的解读。他提出了一个自己独特的经济学上的新概念——资产负债表衰退。

当时资产价格的急剧下降,让私人部门和家庭其实都处在一个技术性破产的状态下,所以他们修补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储蓄、去还债。这种情况下,经济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萎缩。这种萎缩就像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一样,因为经济一旦开始萎缩,就会有一种自发性的螺旋式的加速进行的机制。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短短的几年内,整个美国经济萎缩了将近46%。

当时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地发行货币,然后通过政府大规模的借债,直接投资基础设施来消化居民大规模的储蓄。通过这种方法,日本在十几年里让经济维持在同一水平。经济虽然是零增长,但也没有发生衰退。在辜朝明看来,这是唯一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日本经济也因此没有经历像美国3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的、高达46%的缩减,同时又给了私营部门足够的时间去慢慢修补资产负债表。所以到了今天,私营部门和家庭开始恢复到正常,当然代价就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严重受伤,日本政府的债务今天是全球最高的。但是它相对于其他选择,仍然是一个最好的政策选择。

西方对于日本的政策一直持批评态度,直到2008—2009年这次西方经济大衰退之后,才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应对2008年危机时,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超发。但是与预期不同的是,货币超发的结果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迅速恢复。这些大量超发的货币其实被私营部门重新储蓄下来,用于偿还债务了,所以经济增长依旧乏力。

面对如此情况,政府的反应仍然是加大货币的增发。各国央行甚至发明了从未被使用过的量化宽松(QE)。这一政策造成的最大后果是接近零利率,甚至在欧元区造成了今天大概15万亿美元的负利率。这让整个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根本性假设发生了动摇,西方与当年日本的情况越来越相像。

002 框架| 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行为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辜朝明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框架来解释这些现象。他说依据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行为,一个经济总会处在下述四种情况中的一种

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行为分析

辜朝明用以上框架分析了今天世界面临的独特的经济现象(第三种和第四种情况),对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正常情况下,一个经济体中应该既有人储蓄,也有人借款投资。这样经济处在一个比较正向的增长的状态。当一般的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储蓄者没钱了,但是还有借款人(投资人),还有投资机会,这种情况下,央行作为最后的货币提供者就非常重要。

但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第三种、第四种情况,也就是当借款人(投资人)缺失的情况下经济会是什么情况?比如说在日本,有储蓄者,但是在过去这几十年里,私营部门没有动力去借款投资,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辜朝明认为在有人储蓄,但是没有人借款的第三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要承担最终借款人的责任,通过财政政策,由政府直接投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私营部门不愿意去做借款人,经济就会开始萎缩,而一旦经济开始萎缩,它本身会有一种螺旋、加速的机制。这种加速甚至能导致经济减半,大规模失业,引起的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种情况就是2008-2009年发生的情况,既没有储蓄者,也没有借款人。此时,政府应该既充当最后的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同时也要充当最终借款人的角色。对美国来说,2008-2009年时它一方面通过央行超发货币,一方面财政部通过TARP法案,给所有系统性重要商业及投资银行直接注资,这样同时解决了储蓄及投资人双缺失的问题,稳住了经济。而西欧直到今天可能还处于第三种甚至是第四种情况,既没有储蓄者,也没有借款人,而又因为欧元区本身的限制,欧洲只可以使用货币政策,欧元合约限制了欧洲尤其是南欧国家使用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这种限制将来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003 刘易斯拐点|经济发展在全球化贸易的背景下的三个不同阶段。

首先,先介绍一下在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刘易斯拐点。在城镇工业化早期,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口不断被吸引到城市工业中,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从过剩变到短缺,经济进入全员就业的状态。这个拐点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第一个阶段中,是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的早期城镇工业化过程中,资本拥有绝对的掌控力,劳工一般很难有定价权和讨价还价的能力,因为农村里有很多剩余人口,找工作的人很多,企业自然就会剥削工人。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拐点后的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社会进入到一个储蓄、投资、消费交互增长的状态,又被称为黄金时代。几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社会,即使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工资也在增长,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黄金时代。

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辜朝明提出的一个独特阶段,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在经过成熟发展期,进入到发达经济阶段后,会进入到被追赶阶段。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对于劳动力来说,只有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比如科学技术、金融、贸易、国际市场类会继续得到很好的工作回报,那些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传统制造业工作的工资会逐渐下降。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时GDP增长主要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

辜朝明认为西方社会大概在70年代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当时主要被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追赶。到了十几年之后的8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到国际经济循环中,日本也开始进入到被追赶阶段。处在被追赶阶段后,国内经济增长机会急剧减少,经济增长就比较容易进入到那些易形成泡沫的领域中,无论日本、美国还是西欧都是如此,资金先后进入到房地产、股市、债市及衍生证券中,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形成和之后的泡沫破裂。泡沫破裂之后,因为本身国内经济增长机会仍然有限,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少,所以私营部门一方面为了修补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也缺少投资机会,其经济行为不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是转变为以追求债务最小化为主要目标。

对宏观政策使用方面的讨论对中国现在的发展非常有意义。虽然不同观察者提出的观点不同,但大体上中国应该是在过去一些年中已经越过了刘易斯拐点,开始进入到成熟的经济发展状态。我们看到过去10年里工资水平、消费水平、储蓄水平、投资水平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004 结语:

当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到后刘易斯拐点的成熟阶段后,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是间接金融的模式,几乎是强制性的大规模储蓄,然后由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把资本大规模、低成本地导入到制造业、基础设施、出口等国家战略产业中,这一政策对于中国快速的工业化是成功的。第二阶段中,一个主要的方向应该是如何让整个社会的融资方向、方式能逐渐从上述体系中解放出来,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让民营企业家、个人消费者能有机会成为主要的最终借款人。

现在日本、西欧、美国等国家处于第三阶段,而中国仍然处在第二阶段,中国未来的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中国人均一万美元的GDP水平,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具有成本优势,而后面的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竞争优势。中国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在黄金发展的机遇期。

今后若干年,中国的工资水平、储蓄水平、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会呈现相互追赶的、螺旋上升的状态,处在一个互相促进的正向循环中,投资机会仍然非常丰富、优异。如果中国能够学习西方国家在黄金时代的货币政策,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一些调整,对释放其经济增长潜力将会大有益处。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仍处于后刘易斯拐点的黄金发展期,而已经过了这一阶段的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这一阶段的经济政策留下了丰富的参照经验。只要政策制定者能够认清目前自身所处的阶段,做出适当的调整,就有可能充分释放黄金发展期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未来前途依然可期。

来源于:李录老师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推荐分享

辜朝明用全新视角来解读日本消逝的三十年,发人深省。

看懂曾经的日本,或许更能看懂中国的当下宏观经济与未来面临的政策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