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与去哪儿网合并的荒谬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有传言称糯米、去哪儿网会合并,笔者并不以为然。
 
有人说,糯米与去哪儿要整合,实现本地化生活服务与异地服务的无缝对接,对抗美团。姑且不论这样的讨论是否真实。笔者想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个谋略,能否达到有效地具备竞争优势。
 
所谓竞争优势,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能够有效处理信息类型、信息量,以及信息交互的能力。有人会说,互联网那就是“羊毛住在猪身上”、“用户为王”,甚至上升到神奇的“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价值链等等。笔者想说,这只是表象,正本清源,我们先看看什么是互联网?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信息服务产业,以处理信息能力来衡量的产业。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互联网,都不会给用户做饭,帮助用户收拾家务,帮助用户驾车,只是通过信息的传递,让不同的信息主体之间进行了交互,与此同时创造出与高于实体世界链接效率的方式。
基于上述的观点,我们再来看看糯米和去哪儿合并的谋略。
第一, 从信息类型上来说,糯米所属的本地化生活服务和去哪儿提供给用户的异地服务,并不是一种类型,如果放置在同一个平台里,会存在不兼容的问题。有朋友可能会说,那美团做酒店不是提升很快,效果也很好。在此,我举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当年,腾讯独揽大量的互联网人群,开发出很多好用的产品,但是当想通过电商业务(拍拍网、易迅)来与阿里竞争的时候,就相当痛苦。也许有朋友会说,这是基因的问题,腾讯就没有做电商的基因。笔者并没有这么宿命论的观点,个人看法“这就是平台所处理地信息类型不一致导致的结果”,希望通过社交的属性去搭建一个电商平台,往往很容易忽视电商平台业务的专属性。去哪儿和糯米也是一样,去哪儿传递着旅游的全产业链,糯米满足着用户本地化生活的诉求,二者之间会有交集,但是为了这点交集进行战略协调,那就是为了战略而刻意为之,战略格局会显得生硬很多。
 
第二, 从信息量上来看,信息量代表了用户主动访问平台,并且发起信息交互的数量,也就是在互联网里盛传的“频次”。去哪儿所服务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商旅类和普通游客类,前者有规律、频次高,后者无规律,频次低。而团购业务里(酒店领域),几乎都属于后者。在这样的市场结构里,谁能提供更好地服务,更好地了解服务质量,必定是前者。如果生硬地合并这两家公司,又会给用户带来多大混乱,相比这个也不是李彦宏希望看到的。
 
 
第三,从信息交互上来看。信息交互是衡量互联网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京东与阿里的对比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京东的业务分为自营业务和公开平台业务。2014年自营业务1600亿,公开平台1000亿。这样的GMV结构中,相当于属于互联网的只有1000亿,因为自营业务(自己批发,再转售给消费者,基本属于销售业务范畴,只是借用了互联网渠道而已)。而阿里整个的业务生态里,3000W中小商家,贡献了将近2W亿的GMV,这才是生态业务的基础。
 
信息交互,一定是用户与交易对手之间的信息交易,如果交易对手是一个交易主体,平台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去哪儿的商业模式,从搜索流量到OTA,再到现在的TTS,都在追求交互带来的商业价值,不断地增加平台的外部性。反而,团购业务,现在处于一片火海中,各家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为了提升用户,除了补贴用户,还开启了“预付保量”模式,即先购买商家的商品,再卖给用户,短期确实能够拉动GMV的增长,长期看对生态业务体系帮助不大。
 
以上是一个互联网旁观者的观点,个人判断,去哪儿和糯米不战略整合,最多也是交集业务的合作而已。
更何况,当年去哪儿网接受百度投资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独立运营,作风强硬的庄辰超敢想敢做,市场上关于庄辰超离职去哪儿网的传言更是可笑,不了解这个创业三次的互联网界老兵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