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能力圈内作比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永远在能力圈内作比较

我第一次听到股票这个词语是在初中的政治课上,当时老师讲到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基本意思是:“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可以让人一夜之间赚到一栋大厦,也可以很快亏掉。”那是只有十几岁的我听了后,对股票市场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也让我一直对股票,对炒股的人以为是不务正业,是投机倒把。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真是太片面了。

第二次听说股票这个词语是从我大学老师的口中,当时正值2007年(后来知道当时是历史上的大牛年),听说某个老师把结婚买房的钱拿来炒股,赚了翻倍有余......

第三次听说股票,是工作以后,大约是2010年,是听我家里领导讲的。她听朋友介绍,买了少量股票,买入后短暂浮盈后一直浮亏几年,后来涨到买入价后迅速卖出,我家领导经常给我说:“浮亏后不卖就没有亏钱:)”。

为了能了解股市,我利用周末时间专门到高升桥的新华文轩寻找炒股类书籍,买了日本蜡烛图,K线图等书籍,回家后研究一番,发现真的看不进去,遂放弃进一步研究炒股的想法,因为我压根记不住,也理解不了。后来我凭感觉,看消息,听新闻,又陆续买过2-3元的低价股,以为不会跌太多,浮亏不是亏损,结果持有到退市(ST海润)......

直到2020年7-8月份,通过雪球APP, 知道了唐老师(唐老师不在雪球,但雪球里确有很多唐老师的传说)在布道价值投资,通过京东陆续把手财1,实战手册,巴芒演义,手财2等买入,仔细学习,关注了唐书房公众号和书房后院(上个月在外出差,未能及时迁移到知识星球,遗憾:)),潜心学习,虽然还没有赚到钱,但是已经走在了正确的夹头路上。

言归正传,关于唐老师提出的问题,我的思考情况如下:

1. 根据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及唐老师反复提醒的:估值,简单说就是比较,永远只在两个可以理解的投资对象之间,选择产出更高的那个。它是比较,是选择,不是精确计算。同时,投资者也无法做到次次都正确,根据《巴芒演义》中列举的案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努力让自己的判断正确率高于50%,就能释放出很大的威力。做这样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我们需要保证:一是,能力圈范围,自己可以理解的投资对象;二是,作比较。

在当时的情况下,卖出高估的茅台和分众后买入低估的类现金资产-恒生ETF,我们知道唐老师当时已经研究过,属于能力圈范围。只是,我建议分批次在下跌过程中定投,这样可以从时间上分散投资。

2. 如果是我操作,我会将类现金资产约三分之二分散,分批次配置于多个可转债标的,尤其是100元附近的可转债标的,属于向下有限,向上无限的标的。或者直接配置于2-3只纯债基金,剩下的少部分再分批次配置于恒生ETF

    以上见解是我学习路上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