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此次国际组织提高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幅度较大,理由之一是认为近期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对经济形成利好。

张一鸣

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后,世界银行也在近期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超越房地产的增长——周期性上升与结构性挑战》(以下简称“报告”)中提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速为4.8%,较2023年12月的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的人士在解读报告时称,这次上调一方面是因为出口强于预期,同时也反映了政府的房地产支持政策和财政支出增加的影响。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在完成了2024年度与中国的第四条款磋商后表示,中国经济预计在2024年和2025年将分别增长5.0%和4.5%。这个预测与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相比,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国际组织提高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幅度较大,且均认为近期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对经济形成利好。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的上行和下行风险大致平衡。就上行风险而言,房地产市场更早企稳、财政支出高于预期、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能会使增长超出当前预测。下行风险则包括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延迟、持续的通缩压力、全球增速低于预期以及贸易紧张局势的加剧。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力度和密度,包括下调购房首付比例,推动大规模的“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中长期国债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显现成效。

国家统计局6月17日发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向好态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0.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为39211亿元,同比增长3.7%。

国家统计局表示,从前5个月经济运行情况看,总体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是比较平稳的。近期,相当多的国际机构、国际组织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全年增长预期,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目前影响中国经济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从当前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看,一些积极因素正在持续显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创近期新高,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6%,比上个月加快了1.6个百分点;服务消费较快增长,1至5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9%,增速快于同期商品零售额4.4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占比稳步提升,1至5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比1至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7%,比1至4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刘爱华指出,从下一阶段各种因素来看,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生产需求、政策支撑等因素分析,经济有望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

尽管如此,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额仍在下降的情况值得关注。数据显示,1至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8006亿元,同比增长4.0%,但同期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632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0824亿元,下降10.6%。与此同时,截至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1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5.9%。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对于中国经济当下仍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来解决长远发展中的制约性因素,要在全力以赴缓解短期下行风险的同时,想方设法筑牢长期向好的地基,才能让国际社会长期保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