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 是西方陈旧观念在作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赵江林

核心观点:

西方国家叫嚣“中国产能过剩论”,不是西方国家抹黑中国发展的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然而今后的中国只需要继续做好自己,以新发展理念、高度开放的合作姿态,引领世界再度走向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近年来,美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轮番上演舆论战和贸易战。202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开始翻唱新一轮“中国经济衰退论”,诸如“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等一时尘嚣四起,近日又不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与此相伴,2023年10月,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今年1月,美国《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自2027年10月起美国国防部将被禁止从6家中国企业采购电池;5月,美国再次推出对价值18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芯片、医疗用品和关键矿产等在内的系列中国产品强征高关税的举措。这些动作妄图坐实“中国产能过剩论”。

美西方国家不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背后不过是其陈旧观念在作祟。纵观西方国家发展史,其典型特征是亲资本型发展模式。为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西方国家建立了一整套以逐利为目的的经济运转体系。在工业文明诞生的随后几百年间,西方国家以其制度和技术的先进性一直保持发展优势,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但也由此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西方中心主义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写照,并成为其看待世界的唯一出发点和落脚点。西方国家认为,世界上所有后进国家都应该仿照西方的发展模式来发展,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其中心地位。然而,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同时,西方国家却也“溢出”了两个二元对立世界:一个是国与国之间的二元对立,即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发展,世界的中心只能是西方国家,其他国家只能处于外围地位、从属地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上鲜有发展中国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就是这种不平等体系运转的必然结果;另一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资本对资源的无限贪欲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早在50多年前发布的《增长的极限》就把西方那种滥用资源无节制发展的模式推上了风口浪尖。两个二元对立的结果就是发展赤字的不断累积,2024年1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已将“极端天气事件”列为未来两年全球面临的第二大风险,以及未来10年的首要风险。伴随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水资源枯竭等环境欠债日趋严重,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以复制西方发展模式。

现实地看,当今世界的发展早已跃出西方中心主义认知之外。从内容上看,已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演变为统筹追求包含诸如社会平等、生态保护等非经济要素在内的综合发展;从理念上看,不能仅仅追求“利”,还要体现“义”,即发展不全是为了“逐利”,更主要的是使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以展现人类具有理性这一智慧的光芒;从范式上看,为适应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着力解决发展机制的问题等。如今,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无疑是对西方国家陈旧的发展理念及其体系带来的最大冲击波。

全球先进产业发展不必非得由发达国家来引领。百年来,西方国家一直是新产业的领导者,每一轮新产业的创立、发展都出自西方国家之手,也因此维系住其不平等的“中心—外围”体系。当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却打破常规,由发展中国家率先发起并发展起来。记者兼作家亨利·桑德森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西方远落后于中国,如今中国不仅在生产和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是如此。由此引发西方国家对失去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担忧,也开始加大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肆抹黑。

新产业发展所依赖的技术不必非得由发达国家来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是世界上第一次不依靠西方国家技术发展起来的,与之相反,诸多发达国家企业却在通过与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来加快自身转型。根据中国研发指数CIRD,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领域海外专利申请量的增速分别达到54.9%和22.6%,处于世界发展领先地位。这种新变化自然引发西方国家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恐慌。为了围堵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此次西方国家与以往做法有所不同。过去西方国家在对那些具有挑战性质的发展中国家产业进行反补贴或反倾销调查时,都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进行评估,而现在发起的所谓反补贴调查或者加征高关税不过是采取预设手法,所依据的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猜测。

解决人口与环境难题不必非得由发达国家来引领。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思路一直是对资源的无尽耗费,由此造成大量的发展赤字,不仅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赤字,也包括对大自然的赤字。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走的是亲环境型的发展路线,为今后的产业发展指明了资源节约型或减少环境污染型的发展路径,不必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评论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达到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就超过一半;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近6亿吨。可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引领的是新型全球产业发展模式,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产业革命。而此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却让西方国家失去颜面。

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不可能由发达国家来践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亲民众、亲消费的产业发展模式。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需求量均将达到2023年中国产量的约5倍,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2023年中国的约9倍。一方面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解决发展难题,绿色发展无疑是解决出路,而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用得起绿色产品必须走亲民众路线。目前,中国已走出一条实实在在的绿色发展之路,将质优价廉的可再生能源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获得、可消费得起的绿色产品,有效解决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极大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过去10年间,全球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过80%,这离不开中国光伏企业的巨大贡献。就此而言,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无疑在世界产业发展史上解决了西方国家从未能够大规模解决普遍发展与有限资源的两难问题。

新发展理念不必非得由发达国家来倡导。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时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环境、亲民众取代西方国家亲资本的理念来发展产业,解决了百年来西方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实现物美价廉、绿色共赢的经济体系开辟了新路。这种做法打破了西方国家继续按传统路径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在全球赚取超额利润的传统套路,结束了二元对立的旧时代,既让世界普遍享有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也让病疴沉重的环境有了喘息之机,特别是面对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步入现代社会的情形之下,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不能要绿色就不要发展,也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中国的新能源无疑做到了发展与绿色的统一,为世界发展赤字问题提供了最佳答案。事实证明,未来的全球产业发展不必再复制西方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兴起,更代表新一轮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更主要的是代表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比西方传统理念更具先进性,为取代西方传统发展理念提供了样板和机遇。此次西方国家叫嚣“中国产能过剩论”,不是西方国家抹黑中国发展的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然而今后的中国只需要继续做好自己,以新发展理念、高度开放的合作姿态,引领世界再度走向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