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发挥引领作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共建京津冀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世界级创新平台,将之作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的突破口。

张杰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正式提出的十周年。如何持续性地、系统性地、重点性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京津冀地区在布局中国新质生产力体系的核心地位,强化京津冀地区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打造京津冀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充分激发京津冀地区在解决中国南北区域板块均衡式增长的关键力量。

北京应发挥三地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作用

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如何真正有效推进京津冀三地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联手打造京津冀三地协同分工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认识到的客观规律是,北京能否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基础支撑条件已经不仅仅在于北京自身的高精尖产业体系能否构建,相当程度上在于北京能否主导京津冀三地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与此同时,天津和河北能否同步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支撑条件也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天津和河北自身的高精尖产业体系能否得到切实构建,相当程度上也在于北京主导京津冀三地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在于京津冀三地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这四个关键要素领域真正做到协同统一和有序分工。

由此可以归纳出的客观规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否得到持续纵深推进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北京能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同阶段发挥不同性质的领头作用,特别是在于在决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体系中,北京能否起到牵头作用以及如何发挥领头作用。在北京2021年1月发布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北京如何发挥对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领头作用作了战略部署。概括而言,就是立足于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五位一体的基本原则,主动积极打造包括京津走廊产业带、京保石走廊产业带、京唐秦走廊产业带、张承生态环保产业带和北京沧州渤海生物医药园为重要载体平台的“4带1园”。

北京应加快构建世界级创新平台

需要重点认识到的基本事实是,北京作为中国高端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学研究机构最为集中、技术交易市场最为重要的超大规模城市,被设定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国家自立自强创新主阵地、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地。特别是在全球进入新一代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间发展权利、发展机会残酷竞争的特定时期,北京有责任有义务在中国抢夺全球新一代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发展机会方面,起到主导和示范作用。事实上,北京将自身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成果优先转移转化为京津冀地区内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体系,就是对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职能定位的最好体现。

北京必须利用自身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必须在培育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方面所积累的各种创新链资源,优先在京津冀区域内转化为产业,或嫁接到河北和天津的既有产业集群,扶持和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以主动利用北京既有的创新链资源,在北京牵头的产业链紧密分工协作圈之外的更大地理范围,将创新资源直接转化为天津和河北的新产业集群,或嫁接到天津和河北的既有产业集群,培育和促进河北和天津产业创新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要积极充分地发挥北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乃至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领头作用,本质上有两条核心路径,一条是从北京的创新链、人才链资源优势,转化为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另一条是从北京在既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优势(比如现代金融市场和创新资本市场),渗透和辐射到京津冀区域内的既有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和各种产业开发园区,促进区域内的制造业和北京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融合和相互支撑模式的加速形成,进而促进河北和天津既有产业向高端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推进京津冀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的切实有效举措,既要通过优先打造和布局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共建京津冀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世界级创新平台,将之作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的突破口,又要开创式地利用构建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模式,完善“研发共同投入,产业化共同受益”合作机制,通过构建“主产业链+分产业链+子产业链”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在京津冀区域布局和打造万亿级增加值以上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后的重点改革方向是:一是建立联合攻关机制,聚焦基础科学、核心前沿技术等领域形成合力,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有效项目筛选机制,加快落地和布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二是在津冀建立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京津冀技术市场融通,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研究设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三是加快推动京津冀区域内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实施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能计划,数字化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升级。四是支持京津冀三地自贸区打造产业合作新平台,创新产业对接模式,探索建立自贸区联合授信机制,完善一体化征信体系。加快推进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政策建议

一方面,京津冀三地按照自身的GDP规模份额认缴金额,尽快联合分别成立千亿级的京津冀基础研究基金、三千亿级的京津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基金以及万亿级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基金,鼓励采取“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方式,引导北京的创新资源和龙头企业在津冀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共同完善企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圈。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生物医疗等领域为突破点,完善京津冀产业链规划布局。

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区域内构建“主产业链+分产业链+子产业链”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面对京津冀三地的产业链定位同质化竞争困局,引导和鼓励京津冀三地在同一大产业链中的不同子产业链和分产业链方向分别发展,从而形成围绕“主产业链”的“主产业链+分产业链+子产业链”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既可以避免产业同质化低端化竞争困局,也可以强化京津冀地区联合打造万亿级以上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