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市场”联合发力稳重点群体就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报记者 童彤

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关于实施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结合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实际,推动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加深入全面服务重点群体就业。

其中,《通知》明确将促进“政府+市场”联合发力,扩大重点群体就业覆盖面。比如,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按照有关政策给予相应补贴;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高校等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将就业指导服务深入校园。

匹配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市场用工需要,一直被视为打破就业结构性矛盾,可带来立竿见影成效的方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对于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催生出更多就业岗位需求,必须做好对接市场岗位需求工作,而这也正是有关部门做好就业服务的发力所在。

“动用政府资源促成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用工之间的衔接,利好消除用工和求职障碍。”彭刚认为,还须从企业生存和发展入手,确保更好匹配职位供需,突破一直存在的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困局。

为促成一技之长,更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通知》还提出“培训+就业”链条服务,提高重点群体就业能力。根据《通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多样化课程,帮助确有就业困难的重点人群掌握一技之长;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培训+就业订单”直通车,推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后直接上岗就业。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长期存在人才结构与企业需求难以匹配的矛盾,这也被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在彭刚看来,高校在服务好大多数有意对接岗位招聘需求的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对一些有着创业想法的毕业生给予关注,“毕竟,大学生群体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动力,鼓励更多人参与创业有助于经济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更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彭刚认为,要着眼服务业,从源头精准培养岗位需求人才,确保精准就业有的放矢。这需要政府做好扶持政策落地的同时,更多让渡于市场自身,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还注重挖掘更广范围内的就业和用工需求对接。比如鼓励“内需+外延”双向强化,实施区域协作提高就业率。《通知》明确,持续深化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协作,畅通跨地区劳务协作渠道,引导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鼓励招聘网站设立劳务品牌专区,为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在劳务品牌领域就业择业打造服务平台。

此外,《通知》还明确在全市范围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体化综合监管,有效减轻经营性机构的负担;同时,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努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加大对网络招聘用户信息保护、反就业诈骗等监管力度,维护市场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