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研判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核心观点

当前,我国物价涨幅虽处低位,但仍保持在正常区间,尤其是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扰动的核心CPI已呈企稳态势。下一步稳物价要重点关注物价结构性分化趋势,保障服务消费量的稳步回升和价格合理上涨,并积极化解相关风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建议从供需两侧发力,加强对消费服务业小微市场主体帮扶,促进用工加快恢复,提高升级类消费品供给质量,合理引导消费需求释放。

王立坤 刘涛 王微

一季度CPI涨幅处于低位,核心CPI涨幅企稳

CPI同比涨幅收窄,主要是春节因素和国际能源价格回落所致。1—5月份CPI同比涨幅呈回落态势,从1月份的2.1%收窄至5月份的0.2%,2—5月份环比均出现小幅回落。导致CPI同比回落、环比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春节因素和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的输入性影响等,而非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速等内生因素的弱化。从历史上看,春节过后物价涨幅均出现一定的回落。过去10年,3月份CPI环比平均下降0.6个百分点,同比涨幅相比于春节月份平均收窄0.3个百分点。此外,受俄乌冲突影响,去年5月份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至月均112美元/桶的高位,而今年同期已回落至约76美元/桶,同比下降33.9%,推动5月份CPI同比涨幅收窄0.8个百分点。

核心CPI已呈企稳态势,并未出现通缩迹象。1—5月份,核心CPI同比涨幅为0.7%,虽处低位,但与疫情三年来的均值基本持平,仍保持在1%左右的合理区间。从变化趋势看,3—5月份核心CPI同比涨幅保持稳定,环比持平或小幅上涨,未延续2月份环比下降趋势,表明核心CPI已呈现企稳态势。其中,服务价格同比涨幅由2月份的0.6%扩大至5月份的0.9%。从PPI数据看,3—5月份一般日用品的PPI环比和同比均保持小幅上涨态势,表明日常工业消费品价格仍保持温和上涨势头。剔除短期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更能精准反映物价的趋势性变化,结合上半年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经济增速和居民消费较快恢复的现状,可判断当前经济并无通缩迹象。

预计全年物价将小幅温和上涨,结构上分化明显

经济回升向好将推动物价小幅上涨,其中服务消费需求的快速反弹将推动服务价格走高,而消费品价格涨幅总体将呈低位小幅波动态势。

消费能力和信心恢复支撑物价温和上涨。4—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8.4%和12.7%,远超1—2月份的3.5%,表明我国消费需求强劲复苏。同时,就业也出现明显改善,5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至5.2%,一季度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同比增长2.3%。随着就业逐步好转,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明显改善,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的“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较去年四季度的低点回升5.5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投资”的居民比上季度增加3.8个百分点。宏观经济环境的显著改善将对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供给恢复滞后于需求对服务价格上涨形成推力。今年以来,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需求大幅反弹。自3月份起,餐饮收入、铁路客运量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相关出行网站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国内机票、酒店、景区门票、跟团游等预订量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累计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10倍以上,酒店、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约30%和40%。但是,当前服务供给恢复依然滞后,大量服务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前期疫情冲击巨大,出现大量停业、歇业乃至倒闭现象,受资金、人员等方面制约,短期难以重新开业或恢复运营。此外,劳动力供应不足成为困扰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新问题。据调查,5月底仍有26.5%的住宿餐饮企业招工困难,远高于2019年水平和同期服务业8.0%的平均水平。鉴于2019年二、三季度服务消费较为旺盛、价格上涨的情况,预计今年二、三季度服务市场将保持一定的供求缺口,价格涨幅较往年有所扩大。

能源、猪肉价格高位回落抑制消费品价格涨幅。作为影响CPI波动最主要的两大商品,能源和猪肉价格自去年高位回落,将抑制今年消费品价格及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2022年3—9月份,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原油在100—120美元/桶之间高位震荡。2022年7—12月份,我国猪肉价格从低位快速反弹至30元/公斤的阶段性高位。当前原油和猪肉价格已分别回落至75美元/桶、19元/公斤水平,受全球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较高、我国生猪存栏量保持在合理水平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原油和猪肉价格难以回升,对消费品CPI同比涨幅贡献为负,尤其是对二、三季度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当前各类消费品供给总量整体相对充裕,升级类消费品虽然存在一定的供求缺口,但对价格上涨的支撑力度不大。即使考虑今年可能发生极端天气对粮食、果蔬的种植、运输产生的不利影响,短期价格出现上行,但总体上难以推动全年消费品CPI和CPI总指数涨幅显著扩大。

综合来看,预计全年CPI同比上涨约1.0%,各月涨幅呈“U型”走势,核心CPI同比涨幅为1.2%左右,消费品价格涨幅将在1%以内,服务价格涨幅约为2%,显著高于过去三年0.8%的均值,是支撑今年CPI温和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从物价角度看,今年CPI尤其是核心CPI仍将保持温和上涨,加之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均呈加快恢复态势,预计经济运行发生通缩的概率不大。

政策建议

下一步稳物价要重点关注物价结构性分化趋势,保障服务消费量的稳步回升和价格的合理上涨,积极化解相关风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加强对消费服务业小微市场主体的帮扶。支持地方政府出台租金补贴和救助政策,重点补贴和救助承租非国有房屋且未办理歇业登记、不裁员少裁员、坚持开门营业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明确具体的补贴比例和期限。完善租金减免政策激励机制,简化申请流程,对老租户采取“免申即享”方式。多方面发挥互联网平台助力纾困的作用,支持平台为符合条件的商户提供垫付货款、帮助商家提前回款、加快资金周转,促进服务供给加快恢复。

促进消费服务行业用工加快恢复。健全劳务集中输入地与输出地精准对接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共享员工机制和平台,促进借出方和用工方有效对接,引导各地院校服务专业学生以管理实习与勤工俭学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当地服务业发展。修订《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将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纳入不定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覆盖范围,助力企业合理安排用工,吸纳更多灵活就业人员。

提高升级类消费品供给质量和水平。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传统消费品领域产品创新、质量改进、服务升级,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推动智能产品、有机农产品、健康食品和器材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不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居民耐用品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和价格持续稳定。

合理引导消费需求释放,有效缓解服务价格上涨压力。加强居民服务消费的调控引导,有关部门常态化发布全国出行热力图,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预测、监测各地旅行人数,借助媒体力量及时发布和推送动态消息,引导各地相关服务行业提前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安排,引导消费者合理规划旅行路线,促进供需动态平衡。鼓励相关企业延长营业或游览开放时间,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放宽特定街区摆卖限制,加大消费的有效供给和弹性供给。鼓励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缓解重要节假日相关服务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局面,促进消费需求平稳持续释放。

有序化解市场风险,防范经济滑向通缩。积极利用今年物价涨幅相对温和的有利时机,加快推动相关价格改革,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的合理分配以及市场化交易和定价,择机推进猪肉、锂矿等处于周期底部重要商品的收储工作。适时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并把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领域风险摆在优先位置,防范风险扩散至实体经济,保障供需基本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