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产品价值初探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主任 刘德铭

【核心观点】通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国家公园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地方和社区群众逐步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变,增强创业就业能力,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加快建立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国家公园具有1800米—5800米的显著海拔差异,形成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冰川冻土等复合生态系统。经过四年多的试点实践,祁连山国家公园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刘德铭:祁连山国家公园自2017年9月试点至2020年9月全面完成验收,经过四年多的试点实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保护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公园品牌形象日益彰显,在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上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

一是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即以村委会、村支部为依托,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安排,以党建、宣传、教育、保护、发展工作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宣传阵地与保护基地,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分局、管护站和村“两委”的沟通协作,加快实现“党建引领、保护为要、教育为先、产业为本、宣传带动、全民共享”的目标。几年来,“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先后将国家公园周边20个村设置为联点村。通过宣传教育、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等形式提高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培训、开展义务巡护等促进社区参与保护工作等,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美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积极探索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编制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产业项目指导目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产业项目适宜性评价体系》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产业项目管理办法》。

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分析当前生态产品开展利用形势的基础上,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保值增值和制度政策体系创新等统筹谋划,编制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报告》。通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国家公园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地方和社区群众逐步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变,增强创业就业能力,整合各类资源优势,加快建立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协调发展新格局。

对于国家公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应尽快出台国家公园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公园概念、基本原则、准入条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法律责任等基本内容,同时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方面给予相应的法律约束与保障。

二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统筹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内的各类财政资金,保障国家公园保护、运行和管理。重点支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保护补偿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科普宣教、特许经营等重要职责任务,强化国家公园项目资金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科学性。在统筹好中央资金渠道的同时,属地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地方主体责任,根据工作任务、本地实际和自有财力等实际,大力支持生态移民搬迁、矿业权退出、产业转型发展等工作,切实保障好国家公园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事务。

三是创新运行共建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社区帮扶政策,完善社区参与机制,探索通过签订合作保护协议、从事生态公益管护等方式,推动原住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引导原住居民规范开展特许经营活动,通过国家公园建设为周边区域发展释放更多发展动力,推动国家公园建设与农牧民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