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量时代”来临!金融人小心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金融业,顾名思义,含金量杠杠的。

一张金融牌照,价值连城,成为资本资源必争之地。

一个金融岗位,高薪而又体面的工作,引无数英才尽折腰,成为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不过,变化正在发生,长久以来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金融业,也正进入一场巨变的“减量时代”。

金融人,要小心了!

1.减字当头,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新闻,单独起来看都不是特别大的事,一旦读到合订本,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金融行业,从银行到券商,从保险单到基金,从国企到民企,一场轰轰烈烈的“减量”行动,正在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展开。

仅仅摘录6月以来的一些消息,便能直观而密集感受到金融行业的“瘦身进行时”。

截止6月14日,2024年以来全国已经有1350个银行网点退出,而同期新设立的银行网点也就956家,银行网点净减少达到394家。

6月20日,辽宁36家农村中小银行宣布被辽宁农商行吸收合并,广东2家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

同日,有消息称,监管近日对未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做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关城商行与农商行在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6月21日,包括广东、厦门、宁波、天津、山西、黑龙江、河南、海南等在内的八地金融管理部门集中发布公告,宣布取消辖区内八家金交所业务资质。

同日,西部证券发布公告表示,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国融证券控股权事项。这是年内第三起券商间收购,此前分别有浙商证券收购国都证券国联证券收购。

而在6月初,国资委更是重磅发布了“退金令”,要求所有的中央企业全面退出金融行业,提出“两不”要求: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

信息再往前看,也能嗅到金融“减量”的信号。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0860家,相比2023年12月末的21625家减少近800家。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规模仅有12646.08亿元,相比2014年(37390亿元)下降了66.2%,相比2016年行业顶点(105031亿元)下降了88%。

2023年,共有1337家人身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市场,减去新设立机构,全年净减少266家。2021年和2022年,人身险公司分别裁撤分支机构1382家和1701家,减去新设立机构,两年时间净减少2500余家。

2.政策定调,大环境变天了

如果说一叶落而知秋,金融业可以说早就是片片叶落,已经不需要过多解读分析,明眼人一眼就能读懂,真的变天了。

概括起来说,绕不过去三个点。

一是严格的监管环境来了,紧箍咒得念了。

近年来,金融业整体监管是收紧再收紧,尤其是去年有关部门以抵制“金融精英论”等论调敲响警钟后,金融业的打虎拍蝇也是停不下来。

机构改革后,一行一局一会的工作重点论述中,加强监管“长牙带刺”都是必须强调的内容。

今年以来,银行、券商的监管罚单都是频频出现,多家公募基金正面临全面审计检查。

二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变了,源头活水少了。

这里说的宽松货币环境变化,不是说宽松转向收紧,而是宽松中更加精准更加有技巧。

这一转变,可以说已经再619陆家嘴论坛央行领导讲话中,进一步明牌,要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淡化金融总量量化目标,着力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要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说再见,让精细化的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开始。

相应的,货币政策也要一改过去的粗放式印钞,货币高速增长的时代也要过去了。

三是内外的发展环境变了,冲击挑战大了。

这一点,高层早有很清晰的论述,“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接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对于金融业来说,自然也无可避免需要在“惊涛骇浪”中经历重大考验和冲击。

变天的寒气里,金融人的苦日子是已经来了。

曾几何时,金融行业的薪资福利总是高得上热搜,而如今,裁员,降薪,削减福利,是金融业热搜或者网络小作文的必备题材。

越来越多的银行,如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天津银行,已经开始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机制,让一些员工把到手的工资奖金退回来。

券商行业,“人均百万”正成为过去式。

年报数据显示,51家上市券商中,27家券商2023年员工人均薪酬出现下降。

2021-2023年,中金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由116.42万元下降至70.04万元;中信证券员工人均薪酬由94.7万元下降至79.19万元。

公募基金行业,“限薪令”的传闻始终是挥之不去,更是一度传出有基金因为降薪而引发集体跳槽。

至于曾经各种衣食住行的福利,也已经是从优到有,从有到无,变成随处可见网络吐槽大会素材。

3.听话听劝,好日子会来的

电视剧《繁花》中,蔡司令说,做股票,就三个字——要听话!

这话,不仅股市适用,整个金融业都适用。

经济周期就像大自然,就是有春夏秋冬的轮转,金融业同样也会有高低起伏的轮转。

当经济进入调整期,金融业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影响,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

所以,从过去到现在的巨大落差,金融人有失落,但客观来想,又是必然。

正如有分析所形容:繁荣周期太长了,导致不少人觉得自己就应该享受到过去那种繁荣周期的红利,却浑然不觉,过去的繁荣周期本身,就是对未来的透支,而现在就是要为透支买单的时候了。

既然变革不可避免,拥抱变化就是唯一选择。

去年的最高规格金融会议,事实上已经定调了金融业发展的大方向。

今天种种的“减量”行动都不过是政策基调的落实。

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被定调为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金融业就不可能继续走资本扩张的路子,而是必须“脱虚向实”。

创新要让位于风险控制,原来放飞自我那套行不通了;利润要让位于服务实体经济,原来套利游戏那套行不通了。

用官宣的话说就是: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当金融已经被明确破除“精英论”“例外论”,就应该更加平常看待自身职业,接受即将到来的行业去“精英化”“普惠化”。

当已经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行业人士更不能总是抱着华尔街的金科玉律奉若圭臬,总得多走点铺点符合国情民情的路子。

归根结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还是大家都懂的。

至于发展的未来,更是不用为一时的减量而担心。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每一篇都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做好了都是前途无量,更是功德无量。

发展大势,浩浩荡荡。

每个人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从中取利。

做个听话的好孩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