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历史的坐标中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日话题# 伴随着2024年第一缕阳光的到来,我们首先祝福亲爱的读者们新年快乐。在过去的半年里面,我们累计发布了117篇原创文章,推出了两个公开披露交易过程的模拟组合。两个组合虽然没有取得正向收益,但都有着比较明显的超额收益。我们的观点虽然有错有对,但我们能保证的是都是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不希望授人以鱼,我们更希望能启发每个人的思路,能够授人以渔。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理念:投资,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慢慢变富比较快#

过去的一年非常不容易,我们一样感同身受。有自媒体评选2023年的年度汉字,得票率最高的是“熬”。但如果让我们来选的话,我们更愿意用一个“忍”字来概括过去的一年。都不容易,但相对于“熬”,“忍”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据说曾国藩十三套本领,“忍经”排名第一。

对个人如是,对更加宏观的主体亦如是。我们考察了历史上英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历史,有其共同规律。这些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制造业而崛起兴盛。然后一旦当工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体系搭建起来,日益扩大的产能与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便构成了核心矛盾。马克思在19世纪对资本主义的观察是极有洞见的。正是这一在当时不可调节的矛盾导致了后续的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热战是表象,稀缺的终端市场需求才是争夺的核心。而也正是一战二战过于惨烈,在二战后,欧美国家痛定思痛,开始为劳工大众提供全方位福利保障制度,并主动提高工资待遇。内需市场开始与外需并驾齐驱,成为消化本国产能的主力。也由此,才避免了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发展结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系统性的加入全球生产与资本的大循环,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是自二战以来最大的国际地缘政治事件。只是身在其中的我们并没有太深感触。由于中国巨大的体量规模,使得不同于之前的若干国家,只是在某些行业品类建立了自己的优势。我们的制造业崛起是全方位的。这使得中国在制造业中构建了一种基于各行业供应链的生态系统。竞争者对于赶超中国某一行业的产能是有可能的,但对于赶超一个制造业供应链平台,至少目前肉眼所及,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当欧美国家基于简单粗暴逻辑提出“去中国化”后,发现这一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退而求其次,提出“1+N”战略,也即从侧面承认了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

然后极具效率的中国制造也并非没有短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目前遇到的困境如当年英美日崛起时有本质雷同,庞大的产能都遭遇到了相对饱和的终端市场。在过往30多年,我们可以依靠外需出口来消化这些不断增长的产能。但之前的“贸易战”已经说明外部的承受边界已到极致。从某种程度讲,21世纪的“贸易战”的逻辑与之前热战的逻辑并无不同。

站在这样的视角上,我们才能更加明白这些年政策的逻辑含义。如同二战后的欧美国家,提高国内市场需求,抓紧构造基于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循环体系,成为了目前经济领域头等迫切的大事。而国内市场的现状是,我们既有3-4亿收入较为富裕的中产及以上的阶层,但同时还有10亿左右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阶层。开发国内市场,重中之重实际是如何将后面10亿人的需求激发出来。

所以我们能看到对于无法带动广泛就业、具备相当虚拟化特征的行业,对于本身就有财富聚集效应、扩大贫富分化的行业,对于极易引发经济泡沫化的行业,这几年政策总体是持审慎态度的。但反之,对于那些能够拉动最广大群体就业、拉动最大人群收入的行业,政策是积极鼓励的。

如果说过往30多年,3-4亿中产及以上群体崛起,3-4亿人的消费不断升级构成了经济的主旋律。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由这个群体主导的消费升级的速度可能要放慢一点速度。反过来,10亿人的消费升级将构成下一个时代的主线。未来我们看到的可能不再是“茅五泸”的不断涨价,不再是LV在国内销售额的节节攀升,但可能另外一些与最广泛人群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将走出之前类似茅台的发展路径。这不是可选项,这是未来的必选项。

对于一个人均GDP刚刚跨越过1万美元的经济体而言,发展速度从来不是问题,如何发展才能保证未来更加持久稳定的发展,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从不抱怨,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机遇。我们从不躺平,时代也不会躺平,我们愿与我们的读者一起,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赤渔文化# @今日话题 @新能源正前方 @雪球达人秀 @雪球创作者中心 $腾讯控股(00700)$ $敏华控股(01999)$ $美团-W(0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