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增长,粮食将减产!面对粮食和气候挑战,到底该怎么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说到农业,它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发展与国计民生,更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随着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不断挑战,农业的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利于减污降碳、修复生态的再生农业模式带来了新的希望。日前,“再生农业,生生不息” 再生农业中国前沿实践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行,迈出了再生农业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一步。

全球粮食挑战,再生农业来应对

当前,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粮食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都面临着严峻考验。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粮食将减产17%,可耕地面积减少20%,人口新增则达22亿。如果想满足全球人口的粮食需求,粮食和饲料产量需要提高50%。

如果你觉得2050年离现在还太久,那不妨看看最近的数据。据了解,最近世界范围内都遭遇了气候干旱的问题,直接加剧了全球大米供给不平衡。今年8月,全球大米价格环比上涨9.8%,达到15年来最高水平,全球主要大米出口国印度更宣布了“大米出口禁令”。这样的发展态势,已经足够引起重视了!

而再生农业的到来,无疑给了全球农业新的期盼。据了解,再生农业能够改善土壤健康,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减缓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最终修复自然生态。同时,再生农业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农户收益和社区经济水平等方面同样前景无限。从作物与智能种植系统、种子与生物技术,到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方案、水肥管理,再到碳耕作,乃至数字农业等,再生农业将为广大种植者带来因地制宜的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

再生农业的中国道路

虽然再生农业在中国刚刚落地,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正得益于中国的“双碳”战略。在“双碳”引领下,我国正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便是其中重要一环。对此,有关部门相继颁布实施方案,在打造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更为再生农业的发展铺平了前进之路。

通过自上而下的支持,再生农业的“政产学研用”体系已经逐渐建立起来。比如在上海,根据《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指出,上海农业需要保持生态涵养功能,依托乡村各类自然资源,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再生农业选择在上海呱呱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试点推广,更是水到渠成。

随着再生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框架与实践试点逐一落实,再生农业正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农业体系的全新拓展。目前,再生农业已经获得了大型公司的技术支持,将来还会与学术机构深入合作,并引入金融手段等多种举措,促进其在中国的深入发展。

为未来而耕耘

那么,再生农业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据介绍,基于再生农业的理念,拜耳作物科学从2015年开始就启动了拜耳耘远农场,目前已联合全球近30家独立农场合作,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先进工具和田间耕作,提供积极主动的管理措施以及合作伙伴关系术和设施,使再生农业理念付诸实践。该项目计划能在2030年减少30%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0%,造福中低收入国家的1亿小农户。

据介绍,阿根廷Agricola Testa耘远农场在2019至2023年合作期间,农场实现增产13%、经济效益增加22%、总体减碳65%、土壤生物质含量提高40%。北京的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是亚太首家耘远农场,2021-2023年合作期间,农户年收入提高10%、成本节约20%、处理含农药废液约4000升。即将正式加入拜耳耘远农场网络的上海呱呱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引入两大技术实践再生农业,包括兼顾节水、改善土壤和减排等效益的直播稻试验,适应大规模种植的土壤微生物降解农药废液处理装置水乐清Phytobac®和专为小型农场开发的水乐洁Phytobac® mini,以及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开花植物带与昆虫旅馆等措施。此外,拜耳还与多方合作,在黑龙江共建再生水稻项目,为再生农业的中国发展提供了更多范本。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支撑起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面对不断出现的粮食危机与挑战,人类并非束手无策。遵循农业发展规律、让土壤、生物、水资源都能形成可持续循环发展,最终形成更好的农业环境,农业生产就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引领人类开创崭新生活。再生农业,创造未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