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不敢"消费"?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给出答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前不久,经济内循环概念炒得轰轰烈烈,许多人将其为特殊时期影响国运的根本性战略。而经济内循环,说白了就是要实现"投资——生产——消费"的有序运转,增强国内经济的活力。

其中,国人的消费被视为经济内循环的关键。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如今中国人的消费水平还不足以支撑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对GDP的贡献度远不如另两架马车——投资和出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近日,中国证监会原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劳动者报酬偏低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共同制约了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释放,这是中国人不敢消费的直接原因。

此前,网上曾流传过一份报告——"有6亿中国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而这个数字的真实性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中也得到证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19年全国住户的样本分析,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

占相当大比重的消费人口薪酬过低,直接影响到"消费"对GDP的贡献度。据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代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2020·径山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70892元,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733元,相当于人均GDP的43.4%。这之中真正转化为最终消费的只有21559元,占70.1%。

而与薪酬过低相对的是,国人在某些领域花费过高,最为明显的是房地产。房地产不仅掏空了"六个钱包",也影响到中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肖钢认为,"相对而言,有房的人受益,无房的人受损;买房早的人受益,买房晚或未买房的人受损。高房价、高房租以及高负债加大了中青年人的生活负担,抑制了即期消费。"

除此之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也是家庭消费的大头。中国人一直奉行"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家长们对于子女们的教育花费往往是举双手表示支持。

此前,前程无忧发布的《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显示,38.8%的受访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3成,其次为22.9%的受访家庭占1-2成,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起跑线理论"的影响,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已经俨然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家庭的医疗开支也在逐步增加。但由于我国医疗健康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及以个人在日常化的健康诊疗方面的缺失,亚健康状态一旦转化为大病、重病,夺去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还有一个家庭长期积蓄的财富。

有人戏称:人生果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们攒了一辈子的钱,总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消磨在医院的病床上。

房子、教育、医疗,如同三座大山,压制着中国人的消费潜力。当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的逐渐完善,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国人的消费热情将会被重新唤醒,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