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时间,成本几十元的鞋子,竟炒到了上万元!真是人傻钱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一段时间,金融业里最火的话题无疑是"炒鞋"了。打开网页,我们总能看到"20岁年轻人靠炒鞋,年入百万"、"短短几天时间,一双鞋从1000元涨到了1万元"、"30万人参与一双1399元运动鞋的摇号"等炒鞋的爆火新闻。

不止如此,为了方便炒鞋,竟然还出现了鞋球价格走势图,如下图所示:

k线都弄出来了!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N0!全球首家可炒鞋的交易所"55交易所"上线了,甚至推出了潮牌通证,搞得像炒股一样。

可以说,炒鞋市场陷入了疯狂的境地,"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的言论也传遍五湖四海。似乎我们只要抢到限量鞋,倒手一卖就能大赚一笔,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从供给到交易等整个流程来看,炒鞋都充满了庄家割韭菜的味道。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产品具有炒作价值。一般而言,有炒作价值的产品,通常具备2个特点:

其一是稀缺性。稀缺就意味着定价权。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外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尤其是已逝的王羲之、唐寅和梵高等书画家的作品,即便越拍卖越贵,依然有市场。

可是,球鞋一类的工业化东西,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具备稀缺性。一条生产线出来的东西,想要多少都可以。即便品牌方进行饥饿营销或发售限量产品,来使得鞋子价格上涨。但本质不变,只能制造心理稀缺效应,不可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即便一些限量版的鞋子,因其独特性会获得高溢价,但涨幅早已在定价中体现,持续交易中产生的大涨大多是情感扰动的泡沫,并不长久。换言之,一双流水线生产的几十元成本的鞋子,注定炒不到多高,很多人可能在交易环节中成接盘侠。

此外,鞋业假货泛滥成灾,是众所周知的事,我们根本分辨不出鞋的真假。说好限量版的鞋子,你永远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真货和假货,甚至连官方都没能力分辨(因为他们的鞋子有可能是贴牌来的)。像这种没法控制产量、假货泛滥、真假难辨的市场,炒作价值基本为0.

其二,炒作的产品要有一个保底的价值在,我们能随时换钱或生产物资等。但球鞋很难有一个保底价值,出手并不容易。因为炒鞋和当年的郁金香、兰花等泡沫一样,都是投机市场,庄家做局,制造球鞋大涨假象,引大家跟风,等到高价出手后,很多人都成接盘侠。

而大部分人根本分不清庄家是割韭菜还是有心收购,被割成了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综合来看,工业化的球鞋产品,并不具备炒作价值。即便有人真的喜欢限量版球鞋,愿意花大价钱收购,也是小众市场的自嗨,弄真么大阵仗,基本可以断定是庄家主导下的泡沫经济。年轻人若想炒鞋,最好三思而后行。因为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