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集团:迁址上海一年,并未万事大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晃,距离三盛集团高调轰烈地设立上海总部至今,已经一年有余——确切地说,是十四个月过去了。

 

“迁都”沪上,借全国金融中心的前沿政策和国际效应,实现战略升级和规模扩张,这在房企中本不是鲜事,闽系尤喜。

 

但不比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真正“抢滩登陆”了上海滩的世茂、旭辉、阳光城等,甚至没赶上2016-2017年房企入沪小高峰期内融信、正荣等小老乡的脚步,三盛集团到魔都的时间——不能说迟,但已不算最佳时机。

 

首先,能否融入环境并如鱼得水。

 

刚落脚上海时,三盛集团地产总裁冯劲义曾代表公司描绘愿景,表示要深耕长三角,未来在此区域的份额占比要达到40%。但其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共71个地产项目中,仍以其“老家”的占多半——36个都集中在福建省。长三角的数量虽紧随其后,也有18个,占比达到了25%以上,但其中基本都在丹阳、太仓、瑞安这样的县级市,以及武进、越城、海门这样的市辖区。

 

虽然“海阔凭鱼跃”——上海的环境、资源、信息、渠道、人才等等,的确更适合发展和发挥。但任何行业都有“生物链”,房企间的“马太效应”又向来格外明显。因而在精英扎堆、“神仙打架”,市场醇熟度和产品精良度都极高的长三角,三盛的优势,不能说没有,但可能难以突出到足够支撑他的目标,也应该是其起码目前还拿不到核心城市土地的重要原因。


同时,规模焦虑或使其进退维谷。

 

近年,国内的融资政策环境大变样,从去年的暂停部分房企境内发债和ABS融资,约谈信托公司严控房地产信托规模,到今年家家绕不开的“三条红线”,不同规模、背景的房企在融资成本上的差距愈发拉大。对三盛这样处在规模扩张期的中小房企,处境不说举步维艰,也必定难言舒坦。

 

为借壳收购利福地产后更名为“三盛控股”的地产平台,是三盛“双千亿”目标的篮子之一,因为被寄予厚望,三盛在这里面放入的鸡蛋更多一些。

 

公开信息显示,三盛分别在2017年、2019年和今年10月,先后三次向三盛控股注资。“砸钱”立竿见影,2018-2019年短短一年间,三盛控股的总资产规模就从98.68亿元飙升至234.77亿元,最近一次收购控股股东Mega Regal股权的操作后,资产规模进一步膨胀至400亿元。

 

也是得益于资产支撑,三盛控股的销售规模开始激增:2018年还只有11.42亿元,2019年就达到了113.22亿元,其自行披露的中期报告显示,至2020年6月30日止,签约销售总额实现145.73亿元,同比增长近130%。亦开始扭亏为盈,2019年实现营收20.46亿元、归母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09%、141.60%。2020年上半年期内,营收总额15.95亿元,1.72亿元。

 

但代价也如影随形。公开数据显示,2017-2019年,三盛控股的资产负债率从75.64%到87.58%,再到93.58%,逐年攀升。今年上半年又进一步达到94.58%。上半年负债总额322.66亿元,较2019年末大增219.76亿元,而一年内到期借款约72.91亿元,但当期现金及等价物为19.46亿元,远远不能覆盖。

 

而0.27的现金短债比,和10.83%的融资成本,明显前者低于“红线”要求,后者高于行业合理水平。

 

但三盛还是没有——或者说不敢停下扩张脚步。据易居研究院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公司已斥资128亿元新增了货值324亿元的土储,同比剧增509%和1509%。)

 

三盛的心急,不是没来由。毕竟其真正意义上涉入房地产已是2000年之后,那时,世茂和旭辉早已在上海有了一席之地,并开始了全国化征程。而这个行业里,原本就三年一个小周期,五年一个大周期,政策出台或修改更是随时随地。近年来,动荡则更加频繁,一步落后或踏空,要么望尘莫及,要么粉身碎骨。往前十年——哪怕五年,“强扩张、高杠杆、快周转”这招还行之有效,但如今金融政策愈发严苛,惯于使用民间资本和海外资金的闽系房企们被束手束脚。于是,他们中已经具备了较为安全规模的,开始强调经营效率和优化负债,追求有质量的增长。但以三盛为代表的闽系中小房企则陷入了“进亦忧退亦忧”的困局:不冲规模,就没未来,过于激进,可能直接倒在现在。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另外,多元化成果甚微。

 

地产之外,科技、健康、教育和金融,是三盛集团旗下的另外几大板块。

 

但从这几项的目前表现来看,有的一塌糊涂,有的一潭死水。

 

10月31日,三盛教育公布本年度三季报。数据显示,三盛教育2020年1-9月营收总额为2.39亿元,同比减少52.4%;归母净利润亏损5680.54万元,同比下滑182.84%;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987.58万元,较去年下降237.43%。而这已经是它连续净利润下滑的第四个季度。

 

同时,因三季度计提高额减值损失,变更募资用途等问题,三盛教育在今年早些时候还收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函。

 

在国内教育类上市股里,三盛教育是少有的股价连跌五年,始终游走在破净边缘的一支。对此,三盛教育的对外解释可概括为“还未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和业绩增长点”。

 

其实纵观三盛教育的过往,不难发现三盛集团对这个板块的操作和在地产上的如出一辙:都是靠频繁并购“喂胖”业绩,但这种增肥都是“虚胖”。

 

健康方面,主要是青盛养老和安心养老两个平台。但除了三盛自己在官网上说明了与二者的关系,其他有关这两个机构的公开信息中,难觅三盛的名字。

 

金融板块,华通银行号称以“线上业务为主”。不过根据房务查询,这个APP近90天内在iOS系统上的被搜索次数仅有4605次,平均每天仅有51次左右。而在安卓市场里几大主要机型上的累计下载量只有不到9万次,哪怕加上其他几个应用平台,也才堪堪过10万次。

 

而金融的另一枝,中科金,就连三盛自己在官网上都没写明干系何在。

 

还有,文化虚浮。

 

不知从何时起,三盛的曝光点都聚焦在如徒步、春晚、博饼这些热闹的表面上。

 

当然,徒步磨炼意志,春晚展现风貌,博饼复兴民俗,没毛病。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都是锦上添花,前提是先有锦。如今的三盛,再没做出像百督府、厦门三盛·国际海岸、滨江国际、福州·三盛滨江国际那样的经典作品。

 

是远离故土削弱了灵气?还是急于扩张再难平心静气?或许,在魔都的闪烁霓虹中,三盛应该抽空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