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力说,时代在慢慢的改变。要向远看。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我总觉得,把行情简单归结为主力行为的研究,判断和博弈的角度会有些不妥。但我也没有办法拿出证据来说明哪里不妥。

虽然这个说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他仍然是正确。甚至将来的一小段时间里面,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我不确定它代表趋势。

很多人尝试让我接受主力说,从这个角度去研究。我其实觉得一个是没必要。战术上的研究,是徒然的。这种临场可以随时变化的决策,去研究它没啥意义。战略上,是殊途同归的,没必要细究太明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也不是开善堂的。

战略上来说,意图无外乎利。利,无外乎低买,高卖。高卖,低买。这压根就不用主力说来嵌套,其实大家都这样,无论资金规模从大到小。不要说主力,参与投机市场的,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为了赚钱去的?难道还能是为了去给人送钱,做慈善的?

那既然只是为了低买高卖。那么就很简单的,怎么买货最便宜,怎么卖的更高。无论期货,股票,他们的标的物是固定的,不存在品质上的差异。这是句正确的废话。

但这句正确的废话,排除了在品质差异上的发挥的可能性。

于是,就自然延伸到下一个话题,怎么样买货最便宜。自然是大家都恐慌的时候,行情慢慢阴跌,急剧下跌,反复大利空出现。各种利空弥漫。或者一水的看空的评论向四处发散。在当下信息发达的情况下,从传统的,人们口口相传,到各种自媒体,各种大v,各种群,各种文章,各种论坛,各种小圈子。

信息的发达可能不是坏事,但是在投机上,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传统的类似羊群效应。在投机市场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各种利空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是更有利于买入。所以利空,一方面是真利空,一方面是有人想买入,大规模的买入。

但是也有一些人,怎么跌他都不卖怎么办?

那自然是让她坐一两回过山车。让价格涨到他们的成本线,然后让价格自然落体。这,谁也扛不住这种心理落差对不对。一种人,见好就收,看见自由落体就抛了。一种人,不死心,想抗一抗。然后行情继续再跌到原来的低点。甚至跌穿。

假设再给这群人一次机会。再次拉到原来的高点附近,那么,他们跑不跑?我觉得大概率是跑的。

所以,一个不太可靠的推论。两次及以内的底部高低点横盘震荡。不能看作是他是要突破性上涨。一火车上一群随时要下车的人在候着,是跑不快的。我想原理上大约如此。

所以,要想火车跑的快,至少先让想下车的人给他们几乎下车。

所以,往往底部震荡的股票,一般性第三次会有可能趋势性上涨。只是可能。当然,第三次上涨的复杂性会比较多。

比如说,突然间的大幅下跌来击穿某个重要底部区域,类似三个跌停,然后慢慢阴跌一小段。然后逐渐拉回到原来区域。

拉回到原来区域还会看情况再次测试原来的底部区域。大涨大概率测试,温和上涨小概率测试。

在原来的底部区域或存在某种大型的折返。

在突破区域上,可能存在着反复的测试的可能性,比如说,先接近原来的两次拉涨得高点,然后让她看着像自然落体。到一定的回落低点再托住他。再次拉涨。

或者,可能会先做一次小幅度的突破再跌回去。或者会反复的大幅度双向震荡来测试这个高点。

手法不一而足。目的却是明确的。让想下车的人赶紧下车。不让让这群人再将来拖后腿。

如果不想突破,一般不太会搞太多花样来测试,基本上就是到位置就自由落体,如果是反复测试,来来回回花样太多,一般是有问题。

那么接下来,突破了之后,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对于资金来说,时间周期,比如说几年,那么他的收益率是多少。总不可能忙活了几年,是为了做慈善亏钱或者很低的收益率。所以,一般合理的空间在3=5倍,是一个可能的位置,更高的也有,比如说8-20倍。但是,总体上倍率越高风险越大。

这里面一个问题,如果价格要做到5倍,那意味着,有人获利势必要有人有人亏这么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有人进场接力。想让价格涨五倍,那么势必得有那么多资金进场。

于是乎,一方面是,需要在趋势行情启动后就需要想法子让资金源源不断的进场。

这种吸引资金进场,可能会呈现以远近来,资金规模而阶梯式的发展。

有进场就有离场,这就需要在不同的级别和结构上,有趋势上涨,有调整。调整是为了蓄力,也是为了阶段性的让获利资金离场,和场外想进场的资金进场。

想要让资金进场,需要不同级别的。可大可小的,足以引起资金进场的利好消息。这种利好还需要让足够多的人知道。于是,前面说的那些个渠道又开始发生作用了。

随着价格的上涨,底部拿住了足够多的存货的人就会开始逐渐的抛售,有节奏的抛售。一般涨一点买一点。这种节奏可能还会伴随着中间的换手,比如说,跌一点买一点,再涨一点卖一点。如此不断循环。

直到有一天,利好消息也很少了,存货卖完了。该买的也都买了,也没有足够大的资金进厂了,价格就开始自由落体。

因为价格本质上还是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如果只有卖方,买方不再进场,那么,价格自然只能是想卖的人不断的往下压。直到卖出为止。

这种见顶后的自由落体,会有一种次级反弹,主要是因为跌的足够吸引人,前面涨了那么多,所以场外资金惯性的会买入,以期待和前期一样的上涨。这就是b浪高点了。这个高点可能比前面高,可能比前面小,可能就是很迷你的一种。不一而足。没有说非得按照某种样式。

但这时候本质上很多底部买进的大买家其实手里没货了,价格也不太吸引他们进场,于是就没有那么多资金进场,那么次级的反弹就会昙花一现式。价格最终回归到下跌,直到价格足够吸引人,开始下一个循环。

我上面说的,大约其实也就是炒冷饭。

只要知道个大概的原理我估计就差不多了。

但是,我觉得其实上面这种的方式,或许在未来的时代只能说,不太可能是主流了。将来不太可能还是这种套路了。

主要是,这是个胜者通吃的模式。他更高效的达成了资金向极少数人聚集的效应。

很明显,如果以3年为一个周期,那么,过去二十多年也七轮了,假设,某些大资金可以控制,那么七轮后,每一轮三到五倍。她的资金聚集效应是啥?市场上能有这么多资金在里面么?有那么多资金可供他继续再去下一轮么。我想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久可能无法继续下去。

如果一定要继续下去怎么办?那原理和上面一样的,假设市场上没有那么多资金可供他继续做这种一轮翻几番的行为之后,必然的盛极而衰。资金过渡集中,意味着市场将自发的平衡动作。

后继乏力,来自于市场没有那么庞大的规模的资金可以这么做。资金高度集中意味着多数地区的流动性严重不足。

当然可能有些行为,动作,可以让这种现象延迟出现,但是我觉得不太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5*5*5*5*5*5*5=78125倍。

所以,如如果这个模型可以持续的话,第八次的倍率是多少390625倍。

第九次呢?1953125倍。

如此恐怖的倍率上涨,他怎么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呢?怎么可能实现呢?

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已经在某个变盘点上了。

这种倍率不只是股票,还可能房地产等等。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夸张,但是我想说这种几何级数的倍增,无论是过去几千年,还是未来几千年,都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如果不能共赢,只是让财富向极少数人聚拢的行为必然带来各种历史的反噬。这是历史的规律。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可能是那个引燃的火星。

我不是说否定这种行为,毕竟,过去几千年,未来几年前,这种行为必然仍在延续。

所以周期无处不在,周期必然循环。

现在,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像欧美在1929年以前的投机市场的表现呢?我不确定。但是看起来真的很像。我并不特指股市。

有人说,古代的经济周期长,现代的经济周期为啥这么短。我觉得,这种效率倍增器,的作用很明显。

那既然说了这么多炒冷饭的过去的机制的一些原理性猜测。那么势必要说说将来

我觉得,一种趋势是,做大做强头部企业,让资金更好的为实体服务,提高实体企业的能力水平规模。同时反哺资金。在此基础上,让更多的企业进场,让实体增加资金渠道。同时做大池子里的技术。让多数的普通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这第一种,大概率上,会让更强的头部企业具有更大的长期价值,同时,也让他变得更难被少数资金所控制和影响。而多数能控制和影响的,变得不具有那么大的投机价值。

如此一来,以前的套路变得不那么的有利。或许,投机市场上的,某种只要有信息,有钱,有渠道就可以稳赚不赔的高效获利的时代也在渐行渐远。

或者说,能够简单高效,不需要太多专业能力的赚大钱的时代,可能在渐行渐远。这或许是历史的必然。

另一种,在如今,量化当道的时代。盈利的方向已经从传统的低买高卖,高卖低买逐渐的演变为:价格波动空间,尤其是短期价格波动空间。

诚然,在顶级的技术分析师里面,量化是一个不太靠谱的方向。但是,这种不靠谱是针对顶级的技术分析师而言的。他更多的确实是妥协了某种精确程度,但是他更多的增加了可复制程度。以及可复制的速度。

而这种可复制的量化的趋势,他不需要价格产生极大的波动空间。他更多的是期待价格能够产生极多的小的波动空间。波动越频繁越有利,而不是波动越高。

而这种趋势,来源于:资金的稳定性考量。亏损幅度的考量。风险对冲等考量。

诚然,量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在极少数时候会产生一些极端风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多数时候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的意思是,防守住每一次每一分损失不使其扩大的时候尽量的每一次多获利更多一分钱。

也许这种趋势在将来会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适应未来的大趋势。

他不追求控盘,他能够使风险可控。使获利相对稳定。同时,他还在不断的活跃市场。

我不知道远期的将来会怎么样,但是我觉得,至少他代表了将来大资金的趋势方向。

但是这种大趋势也不见得对我等普通人不利。他在某种意义上,会削弱短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平滑价格曲线。使得行情相对更稳定。那么,即使,我等普通人无法跟机器相比较,至少,可以放宽时间周期,放眼更长的操作时间周期,用更专业的方法,去适应未来。

这就是类似于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思路。在大资金顾及不到的区域,用更专业的知识技能去适应市场。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