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小生说 | 小微盘股连遭重挫,细微之处隐现变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上周市场整体在继续回调。看起来是一片绿油油,但细观之下,港股表现比A股坚挺、A股中的低估端表现比高估端坚挺。跟最近两周的市场风格别无二致。

新国九条的威力在持续发酵。低估的上去,高估的下来。这便是价值的双向奔赴。

上周全球大类资产普涨,上证指数整体风平浪静,但A股小微股票遭遇新一轮抛售潮:全市场2912只50亿以下市值股票之中,周内下跌股票占比95.3%,周内下跌10%以上股票占比35%。

引起市场恐慌的直接原因是监管环境的变化——新国九条逐步落地。

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之前金融行业发展的定调一致,“严监管”是这次新国九条的核心,也是近期小盘走弱,最重要的诱因。

管理层意在重塑退市制度,许多未来可能遭遇退市的股票出现连续跌停,这种情绪又进一步向小微股票传导,最终引发市场局部的抛售潮。

和4月一样,监管层为了平抑恐慌情绪,快速进行了回应。回应取得了一点抚慰作用,但市场恐慌并未完全消除。

现阶段,A股的小盘股仍然处在承压之中。

压力来自小盘股的基本特性和监管持续推进两个方面。

首先,经济下行时期,小盘股抗风险能力更弱,出险概率更高。

过去,在热爱炒作的A股市场上,小盘股更如鱼得水。任何突破性创新技术落地,或者出现新应用、新市场的时候,小盘股总是会激活想象力。股价涨幅动辄就是50%以上。

但经济下行时期,不管是企业经营的基本面,还是融资能力上,小企业会面临更大困难。而且数字经济的“赢家通吃效应”也不利于它们。整体看,小微企业营收和利润下降幅度比大企业更剧烈。一旦业绩下滑,小企业出险概率就更高。

其次,严监管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未来监管力度与强度可能继续加强,会持续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

当然,理论上来说,监管因素只是外因。公司基本面良好,不存在造假问题,脚不淌在灰色地带里,监管趋严与否,就没有问题。A股市场财务造假,欺诈等问题,也真是积弊已久。这种毒瘤不除,股票市场很难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径。

以前我们经常批评:市场长期偏爱炒小炒新炒差,这才让很多小市值的公司无论好坏,都泡沫巨大。现在市场下跌最厉害的,也是这些小市值股票。

当然,仅仅看到小市值的风险,也是片面的观点。过去几个月中,我们在周评中不断提示大家,现在市场的最大机会,也藏在被错杀的中小市值成长股中。

那么,和年初小微盘股的股灾相比,上周的杀跌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上周小盘股出现的中等幅度的波动,虽然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相较于股灾、熔断等真正的惊涛骇浪,这波动只能算是暗潮汹涌。

当前对于小市值公司的排斥,似乎已经成了市场共识,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看空小市值公司的观点,理由包括价值萎缩、估值长期虚高、利润整体下滑、上市公司退市成为常态等等。

事实证明,2016年小市值风格最为鼎盛时,看空小市值风格的投资者可以称为先知;去年量化基金狂怼小市值公司时,警惕流动性风险的投资者可以称为理性;在经历了一月份小市值公司暴跌以及近期的下跌之后,再去强调小市值公司的风险,意义可能没有那么大了,至少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当一个观点被市场上大多数的投资者所接受的时候,就是这个观点失效的时候。

当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知道红利股、资源股、绩优股的投资价值,也都知道小盘股、微盘股的投资风险,距离市场风格逆转的时间,可能已经不远了。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上周小微股票的下跌与年初已经略有不同。

年初小微盘股的下跌几乎是无差别杀跌,不管公司本身基本面如何,只要市值小,都会遭遇市场的抛售,而且抛售带有显著的恐慌性。

但上周的下跌,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展现出理性的一面。一些优质的成长股没有跟随指数杀跌,走出了独立的抗跌形态;而另一些优质小盘股在出现比较大的阴线之后,又会以大阳线收复失地,展现出比较强的接盘力量。

这种分化说明,优质中小盘成长股的机会正在被越来越多战略资金看到,并利用市场情绪不断建仓买入。

这种差异在我们基金净值上也有所体现。

年初的无差别杀跌对净值影响很大,但在市场逐步恢复理性后,基金净值虽然也在波动,但已经不再跟随微盘股指数的脚步,而是更加缓和。

这是因为我们的基金持仓大多是优质企业,这些股票越来越展现出抗跌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股票的独立性还会更加显著的展现出来。

对于投资者而言,就当前来说,相对于强调小市值公司的风险,更有价值的工作是寻找其中被错杀的机会。那些经营能力强、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壁垒,业绩增长迅速的中小盘股,应该值得关注和介入。

不过,这是个极为艰难的事情。首先小市值公司数量太多,会消耗较多投研资源;其次,小市值公司波动性比较大,给人带来的持仓体验不似大市值股票那般稳定。许多人就算买到了好公司,但不能坚持持有,最终也很难兑现出超额收益。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筛选的办法,选择一批符合自己选股要求的小市值公司,以较为分散的方式,整体做配置。

所以,我们始终保持分散投资。

一方面,分散资产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收益来源多样化。

从战术的角度看,目前的A股处于明显的底部区域。

买的越便宜,潜在的投资收益越大。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

所以发生在市场低位处的下跌,通常都是机会,而不是陷阱。

这一点,在以往的投资实践中被反复证明。

买后产生浮亏也是完全有可能。哪怕巴芒持有几十年的公司,重回十年、二十年前进行投资,也可能遭遇多次的大幅回调,跌幅超过50%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想要成为股票市场的长青树,只有想尽千方百计穿越波动。

静下心,拭目以待。

上周讨论了创新药企的机会和风险,接下来两周我们进一步探讨创新药企的投资方法论

创新药企的投资逻辑和一般企业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药企的估值体系比较复杂,可能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上市药品销售带来的估值、在研药品隐含的价值、企业的现金流。

其中上市药品销售带来的估值,对于已经盈利和非盈利的企业而言,估值方法又并不相同。比较成熟的大药企更加看重盈利能力,非盈利的企业则看重收入规模。

在研药品隐含的估值:对于上市可能性很大的产品,更看重放量后的销售峰值;对于处于研发早期的管线,则需要综合评判它的价值。

对于创新药企的现金流如何评估,需要特别重视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比较大的企业,现金流就是一种限制盈余,不能作为自由现金流看待。

2、创新药企业的价值标尺不是统一标准。

中国创新药尚且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人才积累,还是产业认同,实则都存在极大缺口。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优势,其实难度极大,也需要投入极高的成本。

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它们从早期的研发型企业发展成为成熟的大药企,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每个公司的发展路径和商业化模式也具有多样性,自主销售、对外授权、引进优秀产品、合作等形式都可能成为企业在特殊时期的选项。

放眼全球来看,创新药发达国家拥有更加完善的价值实现体系。只要产品的创新性足够,就会有大药企主动收购,来补足初创企业商业化能力的短板。

所以衡量创新药企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模不是衡量创新药企价值的唯一标尺,创新药企也不一定需要成为大型制药企业。

3、对于上市初期和在研药品的价值评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预期。因为销售峰值是市场的猜测,随着研发推进和上市销售情况的变化,市场的预期是会不断变化的。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基本面变化速度是很慢的,但市场预期的变化速度可能非常快,这就会导致预期和基本面的背离。这种背离,既可能带来机会,也可能带来风险。

4、创新药的基本模式是前期大量投入研发,小概率成药,然后通过某些重磅药形成盈利。这种先投入、高不确定性的商业模式,对于融资环境相当敏感。所以外界因素也可能给创新药企带来巨大的估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