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小生说 | 强势反击!市场风格转变悄然来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上周市场

上周市场全面反弹、上涨,尤其是周五三大指数全部大涨,让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周末。

回顾一周,科技、医药、消费等前期跌幅大的行业上涨显著。

外资机构开始频频唱多。国内经济数据展现出良好增长势头,让外资机构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复苏,进而看涨大A。很多知名机构纷纷对指数进行增持。他们判断,随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股票回购、长线资金参与等有利因素不断涌现, 大A上行潜力不容小觑。

A股整体估值处于低位,特别是剔除掉某些维稳指数的大蓝筹之后,其它绝大多数股票的整体估值已经来到接近历史最低估的程度,其中蕴含的丰富投资机会显而易见。

除了A股,上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讨论最多的可能是港美“中概股”,中概互联网指数ETF(KWEB)本周涨幅达到了12.90%,这是自2022年11月以来涨幅最大的一周。

恒生指数表现也很强劲,其涨幅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佳单周表现,累计上涨8.8%。

在海外流动性、美元资产强势、市场风险偏好、政策风险等因素影响下,港股一直受困于外资的流出,导致港股持续被低估,港股性价比凸显。

近期,利好港股的政策相继出台,先是双柜台交易,后是五项措施,都在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港股,港股的交易情绪开始转变,甚至有不少投资者直呼:“离开的资金又回来了。”

港股的大涨,表面上看是有利好政策出台,根本原因还是港股确实很便宜了。现在港股还处在明显的低位。

全球估值洼地,不是瞎吹的。价值回归是必然的大趋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还会高度关注港股中存在的显著机会。

总结上周市场的表现,最大特点莫过于前期跌幅较大的板块出现“逆袭”,股市不再是高分红概念的独角戏。

为何逆袭?

一方面,政策层面,《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诸多细则文件相继出台。这些细则更加精准,直指港股、科技企业等重点扶持的板块,给市场释放了明确又积极的信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资金在高分红概念股上打转,对于港股或创业型企业避之不及。政策出台确实有利于人们关注到这些跌幅巨大的细分板块。

另一方面,随着年报和一季度报的陆续公布,许多优秀企业证明了自身的成长能力,部分处于低潮期的行业也开始环比复苏,逐渐解除了市场对于中小市值成长股的忧虑。

与此相反的是,高分红概念股成长性差、分红比例不及预期的弊端开始显现,让市场重新衡量到底哪些股票更具有性价比。

过去一年多,市场上对于高股息很是偏爱,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股息公司利润很难维持,证伪只是时间问题。过去一年多高股息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也并非股息,而是市场偏好的变化,我们需要明白,市场偏好变化带来的收益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我们而言,单一年份的股息率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公司未来持续分红的能力、管理层分红的意愿以及未来分红规则的稳定性。

事实上,业绩长期增长,分红规则清晰明确的公司是极度稀少的。当然,极度稀少不代表没有,用心挖掘还是可以找到。

上周操作

上周没有操作。

上周我们组合中的公司表现不错。我们持有的股票陆续发布了2024年一季报,大多数公司的经营数据超出预期,特别是医药行业的公司普遍触底反弹,逐步从经营层面上改善抗疫、集采、反腐带来的影响。

有的医药类公司,连续两三年表现不佳,其股价经历了一个典型的戴维斯双杀的过程。在经营上,这些公司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集采落实+医疗反腐的影响和限制。这些看起来是负面的因素,给我们带来极低的建仓价格。如果用动态的眼光观察,当这些因素开始转变时,又会成为股价上涨的助推力。

跌了三年,也许几个月上涨就能几乎抹平过去三年全部的“亏损”。

这就是我们反复提醒不要在意市场短期的涨跌、投资组合短期的浮盈浮亏数据之根本原因所在。

我坚信,多少年后回头再看,我们应该感谢这两年难得的上车良机。

对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所有的熊市,都不应该浪费。

当前市场的矛盾,在于市场里大家对经济复苏预期的分歧,以及当前现实仍然处在衰退到复苏之间的过渡。现实的经济数据已经逐渐好转,但是市场中对经济复苏的持续性仍有疑虑,如果未来经济数据真的继续向好,则市场中的谨慎心态可能出现彻底转变。

我们看到,自开年以来,股市在矛盾之中反复拉扯。年初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对今年经济到底是否会走复苏的逻辑深表怀疑。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多人在22、23年被几次短暂的复苏假象欺骗过,因此失去信心、小心翼翼。

但是当市场进一步演变,大量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各种最新的经济数据不断更新,一些铁唱空的声音也逐渐感觉到了变化。两周之前微盘股的崩盘不但没有带动指数下杀,反而给多头入场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从细节之中可以看到,目前股市的多空力量对比和去年已经有天壤之别。

上周我们谈到市场对于“国九条”政策的曲解,谈到未来市场机会并不在“高分红”概念股,而在被市场抛弃的优质成长股上。“分红”毫无疑问是今年市场中的焦点词语,这个词与价值投资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想对“分红”做一些更加深度的探讨。

本周我们先来细细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市场追捧的“分红”。

国内股市历来是偏向概念或政策引导的市场。虽然长期来看,企业基本面引导了股票价格,但对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而言,游戏规则就是不停的寻找投机炒作的题材。加上A股本身估值水平非常高,分红率似乎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指标。

为什么当前“分红”这个词会成为市场热点呢?

1、分红成为焦点体现的是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向的悲观情绪。

当人们对未来信心不足时,就会把注意力放下当下,与其看长期增长,不如实实在在拿分红。

关注分红本是回归投资本质的行为,但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关注分红似乎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不断强化为一种病态的市场逻辑。

2、分红是国家完善股市制度的立足点。

从制度建设来说,关注分红显然是正确的立足点。对于一个投机氛围严重的市场来说,保护投资者就需要从根本上引导投资行为。如果更多的人回归基本面投资,定价错误将会大大减少。

不过巧合的是,国家出于制度建设为目的倡导的“分红”和市场悲观预期被动关注的“分红”在当下恰好重合,从而造成了似乎从官方到市场都在为分红发声的现象。其实每个主体的立场并不相同。

3、分红是某些炒作者的新“题材”,也是某些机构抱团的新“方向”。

在上面两个条件的支持下,市场中一些投机者和机构开始抱团炒作分红。

在一季报陆续公布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基金和游资大幅加仓分红概念股。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炒作,是因为大幅加仓行为发生在分红概念股已经大幅上涨之后的高估阶段、而并不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低估阶段。如果是真的为了高分红买入,那么两三年前股价在低位时,分红率显然比当前要高出许多。

为什么不在当时大幅加仓,而选择现在大幅加仓呢?

现在买入,唯一解释是这些高分红概念股在过去几年展现出了赚钱效应,投机者和抱团机构试图借助赚钱效应吹大泡沫,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来接盘。

我们在过去文章中反复写到,当下市场对高分红概念的追捧,本质是借着“投资”外衣伪装起来的投机炒作行为。和前几年机构抱团新能源、抱团白酒,去年游资炒作AI概念,是完全一样的行为。

投资和投机本就是复杂的综合体,但在某个阶段,主导市场的资金属性又确实并不相同。

例如当高分红股股价处于低位时,市场关注度很低,股性相对来说也不活跃,无法吸引大量炒作者参与其中,那这个阶段买入的很多资金是真正以高分红为目的的“投资者”。当高分红股股价已经完成几倍涨幅后,再高的分红率也已经被高股价稀释,这个价格对于真正想拿分红的人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机构资金再度成为助推泡沫的帮凶。机构资金不去引领市场发掘价值洼地,反而跟随市场进行抱团炒作,这会给投资人带来长期不可逆的伤害。过去几年在新能源、锂电等等“赛道股”上发生的悲剧,未来很可能又会在高分红概念股上演了。

本周再次详细探讨了当前市场对分红追捧的原因和危险性,下周我们将讨论分红对于价值投资的意义、是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高分红、分红是不是判断企业优劣的“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