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百年声誉护航,同济房产为什么还是翻船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来源: 风财讯

始建于1907年的上海同济大学,至今已有117年历史。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

上海同济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房产”),上海唯一一个以知名大学命名的房企,与同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曾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留下过不少精品项目。

然而就在最近,系出名门的同济房产,却陷入销售失利、口碑翻车的尴尬境地。

母公司同济科技被指“伪科技”

同济房产成立于1993年,母公司上海同济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科技”)于1993年11月由同济大学旗下企业改制创立,1994年3月“同济科技”在A股上市,截至6月21日收盘,同济科技(股票代码:600846)报收于7.26元,当前总市值为45.36亿元。

2021年,上海推进校企改革,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同济科技股权划转至上海同杨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同杨实业”),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浦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曾任杨浦区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区集资委主任,一级调研员的余翔,如今是同济科技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

按照官网简介,同济科技是一家城乡建设领域价值提升综合服务企业,也一直致力于成为一家“科技”类企业,但从成立至今,同济科技的主营业务依然是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

同济科技年报,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6.73亿元,其中工程建设及监理咨询贡献营收30.72亿元,房地产为22.37亿元,两项合计占总营收的95%左右。

作为同济科技的命脉产业,房地产业务的低迷也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22.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73 亿元,同济科技给出减少的主要原因为“本期新增房产开发项目资金支出增加”。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同济科技各项财务指标一路走低。

同济科技2023年一季度财报(未经审计),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96亿元,同比下降1.33%;归母净利润7481.65万元,同比下降8.92%;扣非净利润7399.26万元,同比增长0.2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1亿元,上年同期为-1.79亿元。

虽然本质上是一家国资企业,但同济科技内部大股东同杨实业、二股东量鼎实业之间却素有“内斗”传闻。

去年6月,同济科技股东大会17份议案全部被否决,引起市场热议与监管关注;同年10月,同济科技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此前未获通过的17项议案,以及二股东量鼎实业提名两位非独立董事的议案。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大会现场火药味十足,4项被否的议案中,包括量鼎实业提名两位非独立董事的临时议案。

公开信息显示,同济科技大股东、二股东之间的“矛盾点”,主要在于公司业绩波动、战略方向不明,以及公司科技属性不强等方面。

今年的6月25日,同济科技又将召开2023年度股东大会,不知届时的现场还会不会更有戏剧性?

“未来,我们要促进房产业务的转型,由房产开发商向房产运营商转变。” 在去年7月召开的交流会上,同济科技高管对上市公司过去两年经营情况,以及未来战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介绍。

公司董事、总经理骆君君说,公司未来将全面介入杨浦滨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包括杨浦的大创智板块,公司将延续“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包括空间载体的开发建设运营。

虽然一直致力于向高科技转型,然而同济旗下的维权项目业主依然暗讽其为“伪科技公司”。

楼盘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发的口碑危机

从去年开始,同济房产在松江交付的楼盘同济晶萃一期、二期,遭遇了业主的差评,大量业主在社交网络、政府留言板上反馈其“装修货不对板、物业(同科物业)不作为、漏水、积水” 等,还有业主反映同济晶萃“买了车位连充电桩都不给装,说是电表箱没接电”。

在本站的此前报道中,也有许多同济业主留言控诉同济楼盘的减配和服务水平。

一系列的口碑舆情直间影响了同济房产新楼盘的销售情况。

今年6月7日,同济房产全新盘蟠龙里摇号开盘,截至6月21日,项目开盘两周仅售出26套房,去化率9.2%。

如今,在蟠龙里的楼盘测评帖子之下,还有许多松江同济晶萃的业主评论“同济开发商和物业都极烂,买了就等着维权吧”,舆论危机的持续发酵,不仅让开发商的口碑急速下滑,也影响了客户对同济房产新项目下定的决心。

有网友点评称,同济蟠龙里属于“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确,坐拥大虹桥较为核心的位置,距离地铁17号线蟠龙路站和诸光路站都不远,还有蟠龙天地已经成熟的商业加持,按理说蟠龙里拥有这么好的先天优势,不至于沦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