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旗下,三家公司同日被罚!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来源: 证券时报

5月17日,平安集团三大子公司同时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的罚单。

其中平安银行被罚没6723.98万元(总行6073.98万元,分支机构650万元);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被罚款555万元;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被罚款595万元(总公司515万元,分支机构80万元)。

平安银行对收到的大额罚单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称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

平安银行大额罚单涉及五年前五大原因

平安银行被开大额罚单,原因涉及五大方面:

一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包括:个别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职,同一股东实质提名董事超比例,部分岗位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比例低于监管要求,未按监管规定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等。

二是信贷业务方面。包括: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用途不合规,授信责任认定后问责不到位等。

三是同业业务方面。包括:违规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分支机构承担非标投资信用风险,通过同业投资掩盖资产损失、延缓风险暴露、提供土地储备融资,违规垫付某产品赎回资金,同业非标投资业务未计足风险加权资产,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等。

四是理财业务方面。包括:违规向理财产品提供融资、虚构风险缓释品、未计提风险加权资产,代客理财资金用于本行自营业务,理财产品相互交易,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理财投资“名股实债”类资产未计入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统计,结构性存款业务实质是“假结构”等。

五是其他方面。包括:部分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于贷款资金,未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等。

对于此次被罚,平安银行方面对券商中国记者回应称,该行于2019年接受原银保监会检查,近日收到了金融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行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处罚。

平安银行表示:“五年来,我行认真落实监管检查各项要求,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我行将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建立常态化合规检视与排查机制,强化合规文化理念和制度机制建设。同时,我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践行金融高质量发展。”

监管重拳出击,贷款违规是“重灾区”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释放金融强监管、严监管信号,陆续公布了对多家金融机构的罚单,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被罚机构数量增多,大额罚单增多,释放了金融监管部门加大力度推动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决心。

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在已公布的大额罚单中,2023年3家银行被金融监管总局处以亿元级以上罚单,其中中信银行被罚2.24亿元,建设银行被罚1.99亿元,民生银行3张大额罚单合计被罚1.97亿元。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对上海银行罚款合计达9854.4万元;原北京银保监局对北京银行罚款合计483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银行罚款合计达3702万元。

2024年以来,金融监管持续高压,罚单数量进一步增加。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共收到近3200张罚单,合计被罚约6亿元;一季度罚款金额前三的银行分别是邮储银行齐鲁银行中国银行,分别被处以1778万元、1575万元和1416万元罚款。

其中,齐鲁银行在1月初领到今年以来首张千万元级别的银行大额罚单。具体违法违规事实包括关联交易贷款、小微企业划型、流动资金贷款、房地产贷款、个人贷款和同业投资等业务管理不到位,以信贷资金购买本行不良资产、承兑汇票业务管理和内控管理不到位等15项违规行为,被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处以罚款合计1495.13万元。

整体梳理看来,这些银行的违规行为涉及了金融行业的多个方面,包括账户管理、反洗钱、风险控制、信息披露、贷款业务管理等。其中,最为普遍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贷款违规、反洗钱问题、内部控制不足、违规掩盖不良贷款和未依法履职尽责等。

例如,以贷款违规为例,具体包括房地产相关贷款违规、贷款被挪用、违规发放贷款、贷款管理不到位;包括按揭贷款资金未直接支付至预售资金监管账户、办理虚假按揭贷款、购房按揭贷款首付款管理不尽职等。此外,也有一些信贷资金违规流入限制性领域,如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或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