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公民|香港兴业国际林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负责任地营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来源: 风财讯

编者按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企业的“第二张财报”,它描绘了单一财务成绩之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员工、供应商、用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展示企业更多的“柔性面”。但同时监管层对ESG要求将越来越“硬性”,近日港交所强制要求上市与拟上市企业披露ESG相关信息,沪深交易所正研究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ESG建设可谓大势所趋。

当不动产步入新周期,ESG作为衡量“企业长期发展价值”的综合指标被提至空前地位,激发着各界新思考、新想法。凤凰网风财讯ESG频道“2023《企业新公民》ESG系列策划”特邀企业代表和领域专家分享真知灼见,共襄可持续发展思潮。

香港兴业国际自2016年开始制定、发布ESG报告,并特别设立董事会为集团企业管治体系的最高决策者,确保ESG理念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融合落实。过去7年,香港兴业国际对ESG事业的持续践行,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2022年4月29日,香港兴业国际与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商业银行签署首份五年期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总额24亿港元。

香港兴业国际是如何将ESG融入主营业务和具体项目之中,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近日,凤凰网风财讯对话香港兴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拓展及市务总经理林红,以ESG理念在具体项目上的实践为出发点,深入探讨香港兴业国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实践,为市场带来关于企业ESG建设的更多思考。

以下为ESG采访实录:

凤凰网风财讯: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ESG上发力。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真正将ESG融入主营业务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 香港兴业国际推进ESG建设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林红:首先,企业的长期规划与战略决策中需要有ESG的理念。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会将当地人居文化融入项目,尊重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与地脉。这是集团 “尊人重土”企业价值观的表达,也是我们ESG理念的核心。

其次,企业需要将ESG因素纳入业务决策的各个层面,逐步完善运营体系与架构。例如,我们内部就特别设立董事会为集团企业管治体系的最高决策者,以及“环境、社会与管治委员会”与“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小组”,确保集团ESG事务在有序推进下,相关策略与政策能够准确落实。

鼓励员工的加入也是落实的关键。对个人而言,ESG理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点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举办各色活动等方式,让大家清楚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同时也潜移默化培养ESG意识。

每年的地球一小时、世界微笑日等公众活动日就是很好的契机。香港兴业国际每年都会响应号召,在集团内部,甚至向社会公众发起行动邀约,通过实际行动鼓励大家培养有益身心、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此外,集团于2005年便成立企业义工队「兴业心连心」,通过探访长者、回收食品和工艺工作坊等义工和捐赠活动,携手员工一起为当地社区服务,向有需要的人士伸出援手。

作为地产集团,建立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文化进入社区也是方式之一。在社区活动中,我们会关注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培育。例如,我们的旗舰项目绿色小镇“愉景湾”,不仅每月会定期开展 “地球一小时”活动,还特别推出「愉景湾小农夫计划」,由长者居民通过耕种活动向幼童和年青的 Green DBers 宣扬保护环境、善用资源及惜食等教育讯息,汇集各位环保爱好者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关怀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氛围。

最后,就品牌建设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确保供应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也至关重要。因此,香港兴业国际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估供应商的重要部分,制定了相关的行为守则,也在招标合约中列明条款,以期持续推动供应链的绿色化。

长期来讲,企业推进ESG建设的目标一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包括对社会和环境创造积极影响,以及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经营永续性。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负责任地营运,并为业务所在地的环境和社区作出积极贡献。

凤凰网风财讯:企业在ESG治理和内部协调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林红:内部来看,最大的挑战来源于ESG治理中的“在地性”。我们的业务范围涉及中国香港、内地以及海外地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同地区对ESG存在不同解读,每个地区的环境也全然不同,如何应对文化差异,并关注到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需求变化,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守“尊人重土”的价值观,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保持审慎发展的步伐。

外部而言,自“3060”目标提出以来,社会在稳步向低碳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严格的政策和法律要求,以及对可持续替代技术的需求,我们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并将继续筹备,随时将可持续替代方案纳入业务,以避免风险,抓住ESG带来的机遇。

在内部推进阶段,当企业真正将ESG理念融入规划发展时,在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下,员工本身也会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能够自主自觉地推行相关倡议,与集团共同推进ESG理念的落地,而不是单纯成为“执行者”的角色。

凤凰网风财讯:如何平衡ESG治理成本与利润、规模,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在ESG建设上有哪些成果和规划可以分享?(可以结合具体项目来说)

林红:这一点,我想先以愉景湾项目为例。它发展了40余年,至今仍然只有0.16的容积率,是集团最早的可持续发展项目。1970年代末,为避免香港最大面积的私人开发土地落入外商手中,集团创始人查济民博士倾囊而出购下香港大屿山愉景湾业权,查氏家族自此与地产行业正式结缘。当时,为了合理开发这块“荒地”,我们邀请了香港本地及海外包括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物业管理、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业界精英,让这支团队先后前往美国多个城市及法国东南部蔚蓝海岸的Port Grimaud等世界各地考察取经。基于深入的考察,确定了完备的计划与共识:要把愉景湾建构成当时香港从未出现过的绿色综合住宅社区。因此,愉景湾在建造过程中便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绿色造镇的开发理念。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超前,且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往后的营运过程中,这一理念也得到充分应用。例如,我们参与了特区政府主导的厨余分类先导计划,收集上万公斤级的厨余,运往有机资源回收中心转化为再生能源;限制私家车进入,只可使用污染较少的电动高尔夫球车和穿梭巴士,并逐步按计划以符合欧盟六期标准的新车型取代旧款巴士;增设发泡胶压缩机代替商用发泡胶箱,帮助清洁公司减低碳排放等等。

在提到ESG时,企业不能将其视作独立的成本负担,应充分考量它与利润间的平衡。ESG一定是长期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企业设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在实现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与社会的新需求匹配。作为上市公司,香港兴业国际ESG天平的两边分别是股东价值的创造,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建立。“赚钱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指标,而不是目的,对事业成败的责任和如何使事业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这是香港兴业国际的创始人查济民博士留下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的“解题思路”。对于项目开发,集团执行主席查懋成先生也将此“长期主义”的理念传承,提到“追求在外面‘看不见’的内在,是一个项目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举一个近期的例子来说,我们在嘉兴的“明星楼盘”星逸园,它位于南湖新区核心区域,周边有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容积率仅为1.8,历时四年打造,最近开盘即售罄。这得益于大家对我们的信任,是决定集团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反过来促使我们要时刻将ESG理念贯彻在业务发展中。事实上,依山傍水、树影婆娑的优质自然环境一直是我们住宅项目的建立标准。集团在内地的住宅项目,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区域,选址要求周边拥有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系资源及绿化环境,同时在设计上,也要保证社区内绿化覆盖率高,容积率则保持相对较低。

凤凰网风财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会对财务、投资、发债等产生哪些实际性影响?

林红:ESG对环境的关注,尽管短期上会有成本投入,但能够推动企业提升能源使用效应,减少排放和浪费,长期下来,会对降低能源和资源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当然,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当企业持续以真心践行ESG事业,更多的收获是不可量化的。

长远来看,对ESG的建设还包含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不仅降低了在排放和污染上潜在的赔偿风险,亦能让企业有足够韧性把握投资机会。此外,还有助于建立一个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平等和尊重的工作环境,从而通过充分发挥员工和供应链的潜力,使业务营运受益。

凤凰网风财讯:近日,港交所发文要求IPO企业在招股书中披露ESG风险,并强制要求已上市企业披露ESG气候信息;沪深交易所也正在研究中国版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您认为,三大交易此番举动传递了什么信号?上市公司是否已进入ESG强制披露期?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林红: 在“双碳”政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线轨道中,ESG是重要的价值杠杆,它的披露几乎成为满足企业、股东、投资者、公众等相关利益方的必要需求,促使越来越多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并不断提升披露水平。作为非财务信息,ESG信息传递着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及未来发展机遇,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当然,这也反过来敦促企业更好地遵守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助推社会绿色转型。

去年,国资委就提出要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3年全部实现ESG信息披露,而相关的指引也即将出台。监管趋严,可以预见内地上市企业强制披露将成为下一步。但这些对香港兴业国际而言,并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我们早在2016年开始就制定、发布ESG报告,披露是年集团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面的成就。

对企业来说,加强ESG实践水平并准备好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是关键的一步。这需要企业首先将ESG纳入其业务战略中,强调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拥有披露ESG信息的内生动力,在当前披露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是企业最重要的筹备工作。

(文/陈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