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6喜欢:1
集采让中国药企成了韭菜!?
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被国外药企并购,越来越多的国内创新药卖给或授权给外企。为什么?
灵魂砍价、计划定价等集采的愚蠢野蛮操作,让国内药企难以收回应得的效益。
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成立了专门执行国家政策的机构。该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部门利益诸求,也就是发生了目标漂移。于是,这些机构以“国家利益”为旗号来追求部门利益。
对于医药集采,国家利益追求肯定是既要降低老百姓的用药成本,又要促进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但是到了部门利益层面,(1)对于降低用药成本的目标,是可以通过灵魂砍价的方式来实现,集采工作的付出与回报是直接而明确的,既有利于彰显部门的政绩和社会影响力,又有利于体现集采工作人员的“努力”,便于个人晋升和“亲民”形象的打造。
(2)对于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集采工作的付出与回报则不明显。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了既可以归功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归功于其他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可能明确归功于集采工作。同样,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下降了也会由多个部门责任共担,难以明确归因于集采工作。何况,医药创新能力实质性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来呈现,让归因难度更大。
于是,集采部门的利益诉求逐步集中于第一个目标上,难以有效兼顾国家利益诉求的第二个目标。
而且,在加大集采力度的过程中,该部门会发现:集采范围越广,砍价力度越大,老百姓会以为自己受益越大于是呼声越高,部门的爱民形象越凸显。而且,集采力度越大,药企就越害怕,于是该部门在药企中地位越高,也越受尊重,为部门工作人员谋取私利或真接寻租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构建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闭环:集采力度越大,部门和工作人员越名利兼收,工作积极性越高,集采力度越大……
由此,部门利益诉求越来越多集中于“通过灵魂砍价加大集采力度,降低用药成本”的单一目标上,对于药企创新发展的目标则越来越淡化。结果就是,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不可持续,短期内,貌似不错的创新成果其实是在吃老本,未来不具有可持续性。另一结果就是,医疗领域的反腐主战场会发生转移。
若干年后,除了国外药企,我们没有一个赢家。老百姓会发现能真正治病的药不便宜,便宜的药不管用。医保支出压力很大,却换不来老百姓的健康。药企没有创新能力,集中在产业链低端,靠生产仿制药低端药苟延残喘,生物医药产业被发达国家卡脖子。某些部门的职能被弱化,大量工作人员被处理。届时,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似乎大家都很尽责,都很努力,短期内似乎走对了路,不知道为什么会演化成这样的结果,分析其原因,也许国外药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他们耍了阴谋!$恒瑞医药(SH600276)$ $长春高新(SZ000661)$ $安图生物(SH603658)$集采让中国药企成了韭菜!?<b集采让中国药企成了韭菜!?<b集采让中国药企成了韭菜!?<b

全部讨论

04-09 20:57

中国的医药公司快被中美夹头搞si了

04-15 11:35

炒股炒傻了?

能决定集采的领dao,不会吃国产药。

04-09 17:03

有点道理

04-09 10:42

将国内创新药连根拔起,最终只能吃国外高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