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硅为王?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127回复:363喜欢:200

当前光伏行业的主流逻辑认为硅料价格未来的大概率下跌及硅片产能的大规模投放带动产业链价值下移,带动电池及组件环节盈利修复,甚至组件是明年最舒服的环节。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调查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观点存在一定的误区,逻辑如下:

1.价值链思考的范围应该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而不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忽视电站环节在制造端成本下行环境下的盈利回升(今年电站端对过低IRR的忍受必然在制造端成本下移的过程中强势反弹),会错误的将该部分价值转移到组件端或电池端。

2.忽略了库存周期对产业链价值的影响,大量的高价组件在产业链价格下行情况下的争相降价出货一方面会削弱组件端盈利能力,一方面会削弱组件端面向下游的议价能力。事实上,今年高库存策略不仅扰动了一体化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了一体化公司的存货升值效应;也扰动了硅片端高库存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和毛利率,原理同上。而明年有极大可能是如上效应的一个逆向过程,不可不察。

3.忽略了硅片环节的结构性差异,随着硅片尺寸大型化的进行,不同尺寸之间的竞争格局更加分化,笼统的总量分析显然无法准确描述硅片的竞争格局。同样的,囤积高价硅料以及硅片存货的公司与低库存高周转公司之间的分化明年也将显著呈现。

组件环节的三季度库存数据显示高库存的格局已经非常明显,各家略有不同,隆基约200亿存货、天合约100亿存货,通过三季报数据可以验证分析。

库存周期对光伏行业格局的扰动效应到底如何?大潮退去谁在裸泳?以硅片环节为首,我们进行了最新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数据根据11月当前情况推算,不完全准确但不影响逻辑):


数据显示,对应组件端的高库存情况,主流厂商包括隆基等一体化(经测算隆基开工率约50)以及中环等第三方公司都主动调低了硅片开工率,这是高价硅料向下传导受阻后(受阻的一大表征就是组件库存的堆积)的正常逆反馈,硅料供需格局随着下游开工率下降及新产能投放极大可能出现逆转。

值得注意的是上机,维持了高的开工率而产销率仅略高于50,大批的高价182、166硅片正在仓库中快速堆积,数据统计,上机目前库存占其月产量的比例将高达近80%!而另外两家硅片龙头隆基、中环仅19%、11%作为硅片市占率不超过10%的厂商,上机的硅片库存已经高达全行业库存的20%以上。显然,上机买高价料,开高产出,垒高库存的策略在产业链价格畸高的状态下明年将面临极大风险。我们推测与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融资需求有关,希望推高开工率降低单片的折旧成本推单位高毛利率,然而高库存只是将原本在利润表中列支的折旧成本塞进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并且存货堆积如山后必然反噬开工率,典型的不可持续。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从库存的产品结构看,大尺寸中的210部分与182部分明显差异(166及其他尺寸快速淘汰已经必然不予讨论),182部分库存在除中环外的其他厂商占比均较高。这显示出大量166转产及宣称上马210的硅片新势力由于技术方面的学习曲线还远未走完,无法在经济条件下大量产出210被迫转产182;明年182的竞争格局将极大可能趋于激烈,赛道拥挤;210的格局由于新厂商增产速度不达预期则有极大可能继续呈现供不应求格局。

综上,我们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工率低迷组件库存高企的情况下,硅料价格却为何还能高位盘整?答案是有趣的,尽管下游公司及电站端都苦高价料久已,但组件堆积如山的公司们却并不盼着硅料快速下跌,奥秘在于只要高价料旗子不倒,高价库存组件价格就有一线生机在目前组件价格下逃出生天,和时间赛跑而已。当然,被资本市场融资需求绑架的公司更是如此了,毕竟报表经不起大规模减值计提。

然而,僵局终究可以维持到天下太平吗?堰塞湖真的可以不断注水吗?我们不做猜测。但作为投资我们可以打开来看,库存高水位公司明年出现业绩大幅不达预期的概率是不能排除的,而高周转低库存公司明年的竞争优势将会非常明显,并极有可能主动带动产业链价格回归理性,引爆堰塞湖。$中环股份(SZ002129)$ $隆基股份(SH601012)$ $上机数控(SH603185)$

全部讨论

2021-11-21 09:31

高周转的组件厂将主动引爆这个堰塞湖,隆基反而是最不希望硅料降价的企业,这么多库存
产业链条应该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而不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硅料下跌,最受益的应该是电站,而不是卖方研报里的组件环节。组件销售除了对C的户用光伏,绝大部分是对B的电站,订单以招投标进行。价格,质量,才是最关键的一环。那么,假设在硅料下跌后,低库存高周转的企业将主动引爆这个堰塞湖,高库存的组件厂,降价将面临天量库存计提,维持价格将被其他企业蚕食市场份额,腹背受敌。最好的行业格局还是在上游硅料,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硅片端。$隆基股份(SH601012)$ $中环股份(SZ002129)$

2021-11-20 19:25

康美的案子一落地,我看很多企业这几季度都要出跌碎眼镜的财报😁等着看好戏

2021-11-20 15:39

值得注意的是上机,维持了高的开工率而产销率仅略高于50,大批的高价182、166硅片正在仓库中快速堆积

2021-11-21 10:18

情况属实。补充如下:一是文章拥硅为王特指硅片、组件端口,硅料端暂无实质影响,有料还是爷。二是个别硅片,组件公司选择高库存策略有其战略意义,拖时间换生机,若需求端因政策引导必须放量,这类公司就赌赢了,同时也搞死了一大批有产能,无实力,作壁上观的硅片、组件企业。光伏行业本身就具备豪赌的基因,上机这类企业这么搞,隆基、中环也是乐的其见的,可以有效限制其他玩家进入,他自身依靠业内地位低库存高运转风险很低,稳坐钓鱼台坐收渔翁之利。三是今年装机不达预期,最后2个月大概率会放量。博弈如果只是经济就简单的多,加上政治,加上全球就非常复杂了。四是上机一类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硅料大幅度降价,明年硅料产能增量主要集中在二季度以后,6个月左右的生死战极为关键。五是推测未来格局为硅料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机喜见,隆基中环也愿意维持这种竞争优势,随着电价上涨成为常态,逼迫着需求端只能妥协接受较高的组件价格。当维持到年底左右,因硅料产能拉升较多,硅料价格相对回落较大,隆基中环上机等已占据了近两年的竞争优势,后来者已固投低效空转了较长时间,大势去矣。六是最大的短期获利者是大全,特变,通威。长期获利者是隆基和中环之类,搏命的上机一类生死未卜,赢了帮别人做嫁衣,自己喝口汤,输了鲸落做花肥。

2021-11-20 23:06

大神个毛线扯蛋博眼球的玩意儿!数据不真实,纯属扯蛋,麻烦证明下数据的真实性?

2021-11-20 17:03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88.88,也推荐给你。

2021-11-20 15:15

1.价值链思考的范围应该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而不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忽视电站环节在制造端成本下行环境下的盈利回升(今年电站端对过低IRR的忍受必然在制造端成本下移的过程中强势反弹),会错误的将该部分价值转移到组件端或电池端

上机的硅片库存是本文论点的重要依据。请作者务必补充说明数据来源以备检验真实性。一般仅从财务数据无法倒推出库存的究竟是原料还是成品。一般来说,中游制造业只会库存原料,成品都是根据订单排产。单纯从摊销成本角度扩大产品库存是危险而短视的,一般企业不会这样做。企业已经上市了,后续融资需求更多是企业从内在发展需要推动,单纯资本推动的融资需求不会是主导或绑架。如果真是那样,这个企业的底层逻辑就变质了,然而真到这种程度,它可以选择用各种不消耗成本的利润调节手段融资,而不需要耗费真实成本和经营风险去推高成品库存。再者,硅料价格的盘整不下落并不取决于高库存的组件厂商(它们已经丧失持续购买力了)。所以,本文的逻辑推导是有明显瑕疵的。

2021-11-20 21:45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是总价值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分配,分配的原则是没有技术难度和壁垒的环节盈利少,越是没有技术难度和壁垒的环节竞争越激烈,越依靠规模经济。光伏产业链只有硅料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难度和壁垒比较高,硅料要求精度非常高。其他环节都是加工和一般制造,自然竞争激烈。当终端市场需求加大,产业链需求旺盛的时候,只有硅料具有提价的能力,其他环节因为竞争,不得不低价竞争。

2021-11-20 19:07

逻辑清晰,资本市场狂炒组件商的猫腻就在库存与硅料价格的平衡里,都在走钢丝,都在燃烧现金,做梦想挂吃碳达峰的大红利,把终端电站们当成肺头,亲手把风电们推上旺销网红。最后的收场估计会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