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持有等于买入”,这大概是鉴定真价投和伪夹头的好用标准(之一)。我估摸主要可能有两个能获得大多数认可的例子:
①买入后上涨到“模糊的合理估值区”,认为可以持有,但不应该买入,所以此时持有不等于买入。逻辑是有了合理的利润垫,可以安心持有,但预期收益不足,从收益预期的角度不能买入;
②买入后打骨折腰斩脚踝斩,但是再买入信心不足担心越买越套,又认为已经跌了这么多,长期持有总有一天会“价值回归”、“困境反转”、“估值修复”。所以此时只能持有,不敢买入。
为了避免特例,讨论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特例:
1)交易摩擦成本相对占比较高,应纳入成本考量;2)有杠杆,交易后买不回来相同金额的股票;
根据all cash is equal,无论任何品类的持有不限于股票的资产,都有着相同的机会成本,因此也有着相同的风险和收益预期的考量。在成熟的价投逻辑体系内,应该一直在比较,买入的价格是在买入的时间点 对比“买入的收益预期”和 持有现金或其他股票或其他资产的收益预期,觉得前者大于后者的一个定量衡量的指标。在买入后,买入价格除了用来回顾修复自己投资决策和投资体系时计算自己的收益率,不应该对买入或卖出决策具有任何心理锚点的作用。
对于①,单只股票的利润垫和投资的利润垫,有什么区别?就像两根金条,哪根高尚?哪根~?如果需要利润垫才能安心持仓,是投资体系的问题;模糊的正确胜于精准的错误,是在能力圈不够支撑判断的一种妥协,就像解不了方程,用数值解替代解析解,是权宜不是答案。
对于②,好公司,股票下跌提升回报率,如果不是因为风控有个股仓位限制(我的能力不够,所以有仓位限制,但这是我能力的问题,并不是仓位限制是正确的),下跌不是不买入的理由。所以问题出在,对公司的认知不合适,或者对自己对公司认知的认知不合适。
写于$长江电力(SH600900)$ $宁沪高速(SH600377)$ 屡创新高之际,虽未窥见真理之全貌,尝试辨识谬误之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