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卖还是不卖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前言

27 号洋河难看的年报出来后,我本以为只是持股中艰难一年的小插曲,没想到老唐因为管理层诚信问题决定在股价 100 元以上清仓洋河,从而引发我的思考。老唐还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他的价值理论是我目前能理解且认为可行和可复制的,真诚的感谢老唐的指引。

结论

我会以高股息股票方式继续持有洋河,但包括分红内不再追加。卖点 115*30=3450 亿股价 230 元。

2023 年分析

不足之处

1.管理层是一大扣分项。业绩不理想,可以直面问题,但管理层还是官话连连,歌功颂德,去年年报报告时给的也是基本完成年度目标。

2.老唐提示首次出现预缴消费税 2.2 亿和预缴其他税费 0.15 亿,说明宿迁政府经济真的难。而且结合去年网传的小作文时间,说明当地政府对规则的不太尊重。这也是一项扣分项。

3.广告促销费增加了 10 亿,同比增加 43%。但营收只增加了 30 亿,同比增加 10%,说明公司真的遇到困难了,努力了但还是业绩还是不理想。但在当前这个经济情况下也可以理解,反而是同行炸裂的业绩实在不理解,简直是两个世界的。

4.四季度亏损,这是上市以来第一次出现。

5.销量减少 3 吨,同比减少 15%。但营收增长,这是产品结构调整导致的。中高档酒同比增加 8.82%,说明发展阻力还是比较大,难怪今年走真年份这步险棋。

6.省内毛利率上升 2.37%,说明是产品结构上移。省外毛利率下降-0.95%,而且经销商数量增加了 568,说明公司重点还是在全国化,但拉到增长的还是偏普通产品。

7.生产人员增加了近 1000 人,但销售人数没有变动,实在不明白在销售不利的情况下增加这么多生产人员作用是什么,不是要先增加销售人员吗,难道用来生产手工班吗

8.合同负债 111 亿,同比减少 26 亿。其中预收货款 75 亿,同比减少 18 亿。

9.2024 年目标是力争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5%-10%。侧面说明了公司经营面临的困难。

亮点

1.分红增加,每股分红 4.66 元,股息将近 5%。 2.恒大信托收回了 0.8 亿,剩余 0.4 亿未收获,这当成获取 8%利息的代价也挺好的。可惜现在减少理财,放着大把的现金在账号。

估值

以2023年净利润100亿,按5%增加,2027年净利润预计115亿,按25市盈率计算,公司合理估值2800亿,理想买点1400亿股价93元,仓位最多15%(目前仓位22%)。

老唐梳理的白酒特性

首先,虽然都叫白酒,但并非完全同质化产品,存在着口味、香型和情感认同的差异,因此行业内几乎看不见恶性价格竞争(尤其是高端),市场参与者更多的利用产品差异性吸引消费者,从而整体性获得高毛利率;

其次,作为社交辅助产品,餐桌上饮用什么酒,要么由聚会中身份地位较高者(往往也是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的口味决定,要么由饭局买单者的钱包承受力上限决定,天然具有消费升级的拉动效应;

然后,由于人有味蕾记忆,加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本性,人们的白酒消费历程就是伴随着年龄、地位和收入的增长,从被影响到自主引用,再到影响别人的完整过程;

再次,伴随产品的使用,人体对酒精的耐受度缓慢提高,达到相同的陶醉度所需产品总量也会慢慢提高,天然具有增量属性。想想美剧《大西洋帝国》描写的1920-1933年美国禁酒令期间,人们挖空心思,冒着坐牢风险购买酒精饮品,冒着生命风险饮用无法保证安全的私酒,庞大的利益甚至引发黑帮之间的厮杀,便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生意;

最后,很奇妙的一点,白酒库存没有过期之说,反而“酒是陈的香”。这意味着企业具有很大的腾挪空间,在市场消费量波动的周期低谷,企业居然可以“改行”从事白酒收藏获取投资升值。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行业性产品特质。

洋河的优势

1.产能优势 洋河募集资金上市以后连续三年提升产能,而且每年都会留存一部分名优基酒进行存储,尤其是 10 年到 13 年,储酒量增长迅速,从 10 年到现在已经 15 年。 目前洋河已拥有名优窖池 7 万多口, 1000 多个酿酒班组、年原酒产能超过 16 万吨,年成品产能超过 21 万吨,成为酿造规模世界第一的固态酒发酵基地,为老酒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全国化品牌打造已完成

3.三三股权目前看已经失效

4.独特营销模式目前看已经不算优势

跟进老唐清仓?

1.所有白酒投资者的持有成本都是茅台,可惜现在的我买茅台还是比较吃力,而且茅台目前在合理估值上沿。其他股票都已经买到目标仓位了,所以我的持有成本是沪深 300.相较于沪深 300,我还是偏向于低估的洋河

2.洋河估值目前在理想买点附近,而且股息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