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随笔 - 卡存在的意义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2喜欢:5

新年第一篇笔记,首先感谢一下出尔反尔的自己。在写上一篇笔记的时候,我们当时已经allin了,因为对几家钟意的公司的未来非常满意。这也是我们第一次allin。

但写完后我就后悔了,觉得自己有点cocky。每当我感觉自己有点骄傲自满的时候,我就会去找几篇币圈的白皮书读读,因为只要读下来,这几个小时就会觉得自己像个sb似的一无所知。

反复无常如我,当时忍痛割爱trim了30%的cash出来,回到了一个让我们感觉非常舒服的cash位置。尽管YTD的return仍是负的,但如果当时没有trim,不敢想象。

这件事也让我们重新遵守自己的原则:no all-in, no short, no leverage.

我觉得很好,毕竟在资本市场里面,活得久很关键。

最近一个月市场确实刺激,但当你以value作为衡量标准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跌都是完全make sense的。就像我们很早前就说过,不破裂的泡沫是对谨慎投资者的抢劫。所以这次的跌相当于是一个对于估值的reset button, which we truly enjoy, just as always.

每当市场大跌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读财报的效率上升了。因为太多公司进入了“可买”的区域,为了决定relative value,总需要读更多的东西才能作为对比的依据。大涨时候,我们反而每天无所事事,毕竟没啥可买的。躺着就好了。

大部分读者应该都知道,我们对于美股的长期是非常看好的。短期的加息和通胀不改变我们未来十年对于美国经济的观点。把我们去年两个观点结合起来就是: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buy America, but stay cautious.

最近这一个月虽然读了很多财报,但这次的笔记我们不想写公司,而是想记录一个哲学性的问题,那就是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咋一看这个问题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细想你会发现这背后的逻辑并不简单,它的答案可以延申至大部分的支付类科技公司。

那让我们一起走进我整理过的草稿纸。

为什么我们要用卡这种媒介来完成支付?

digital dollar,digital wallet,crypto,etc. 它们和卡是什么关系?有了它们后,卡存在的意义是不是被削弱?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digital二维码支付的国家,而美国却用卡?那以后美国会变成像中国这样吗?digital wallet gonna wipe out card?

商户接收卡和其他digital payment的逻辑是什么?trade-off在哪?

Marqeta为什么发行的是卡而不是其他载体?这个东西会过时吗?Block为什么用卡,而不allin cash app?

先说结论,卡是一种可替代的支付媒介,但不可或缺。未来可能没有卡这一种物理意义上定义的媒介,但和它相同属性的媒介会继续存在。取决于我们叫它卡还是给它一个新名字。

思考过程如下:

中美两国的消费和储蓄习惯决定了中美的支付方式不同。因为储蓄率高,大部分中国的消费是debit而不是credit,而debit card的消费意义远远低于credit card。所以只要用的debit,那对于卡这种物质的需求一下就降低了。因为卡是一个很好承载credit的媒介。而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debit。

一旦你不需要credit,那你就不需要信用卡或者BNPL,那你会更自然的过渡到用p2p来结算,因为都是debit。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你在国内买iphone,无法用微信支付来分期付款,如果你想分期,你就得用花呗或者信用卡。前者是BNPL,后者是卡。而卡是BNPL最自然得传递方式。

Crypto,venmo,cash app和digital dollar,它们都是debit,所以没有以卡这种形式存在的必要。如果美国和中国的存储消费习惯一样的话,我们在美国也应该是早已使用二维码结账了。但是credit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没有健康的credit,growth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而目前看来,BNPL和credit card对于载体是刚需。因为你需要一个媒介储存别人给你的credit。而这个载体目前我们叫它卡。

digital wallet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很自然地里面存放的是被tokenized的卡。很多人搞不清楚的是,其实这个不叫严格意义上的virtual card,而是tokenization。virtual card指的是你打开affirm或者afterpay的app,用app生成卡支付叫virtual card。

digital wallet和tokenization有趣就在于,谁规定了这个东西一定是一张卡呢?其实可以是任何虚拟的媒介,只要能正确记录支付信息和支付逻辑就行了。

你看,这一下,就把卡这个定义模糊了。卡只是tokenization之后的一种特定已知的载体。特别是用手机支付,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名字而已。

在中国用微信支付是一个debit app,在美国用apple/google pay支付却是debit+credit。所以debit app如venmo/cash app可以完全避开卡避开交易网络,只要没有credit。

目前所有的支付生态里面,block依靠cash app和square是唯一一家联通线下线上支付这个闭环的(带着偏见说,感觉paypal有点fintech IBM的样子)。

移动设备带来的支付窗口主要服务于线下场景,那就是square+cash app。而走线上支付的时候,cash app+afterpay又可以作为另一个消费者的入口。商家永远是跟着消费者走的,这就是为什么各个merchant会嵌入不同的支付方式。

所以如果支付的线下线上是debit,那么cash app和venmo或者cash app上新加的lightening bitcoin将是非常稳如狗的入口,对于商家的成本也会降低。但如果是credit,信用卡和大部分BNPL都需要卡或者某种tokenization的载体。而对于发卡机公司例如marqeta,它们其实发的就是一个载体而已。如果我们的理解正确的话,发卡公司不会受netwotk的影响,因为可以通过api接入不同的network来发行新的token。

而目前另一家有可能获得线下闭环支付权力的就是apple了,依靠tap to pay+apple wallet+apple pay。但对于block,不会形成本质上的威胁。太长的原因不想写了,一句话概括就是square卖的的生态,it is like an OS for merchants.

很有意思。支付领域一直是我们关注且还算懂的行业,以后有新的insights会继续分享。

我知道自己这篇笔记写的极其杂乱无章,但anyway,自己的笔记无所谓啦。

BOE Research disclaimer: 新年快乐

全部讨论

2022-05-31 10:37

偶然翻到,学到了很多。
卡存在的意义,围绕着是背后在各个场景都能识别和路由的卡号,是v/m那些网络下那些场景。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于实体卡需求不高,但他们又联合经由emvco发行了一套token规则,对卡号的编码和解码权力放在自己手里。
也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出现了“数字钱包”这个角色,将原先发卡-转接清算-收单的链路细分了,在发卡测变成发卡-数字钱包-转接清算,但只要这个链路中用到了卡号,无论是debit还是credit,都会给vm付费,这里面有市场形成的均衡,也可能有规则保护(不太清楚)
卡对着卡号,数字钱包对着是人或账户,一个人会有好多资金来源。数字钱包的运营者,其实有机会也有动力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充值和消费流程切开而绕过vm
有两个小点:
1、Square(Block)相比PayPal的路径差异关键在什么地方?我感觉后面会越来越像
2、像苹果这样有潜力做闭环的公司,也是成为这个行业里不可忽视的力量,就看它们什么时候想要切入,比如现在苹果除了pay外,也有credit、debit产品,未来也会有pay in 4产品,收购mobeewave也能切入的商户端。

2022-02-16 12:07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