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就像跑马拉松,跑过“疲劳点”至关重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最近几年,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地全国各地举办。跑马拉松与投资有很多共通之处,成功的投资就像参加一场马拉松,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科学的准备,才能顺利完赛。

跑前:充分准备,知己知彼

在参加马拉松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充分做好准备,最好有跑过30公里以上的经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跑速和跑步节奏。此外,我们需要对即将参加的全马赛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些赛道可能桥多、坡多或者弯路多,这些因素都对我们能否完赛具有重要影响。

投资同样需要“知己知彼”。第一,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产品。第二,了解投资的期限,选择合适的产品,比如权益市场短期波动可能较为剧烈,更适合长期投资资金。第三,了解产品的风险属性,权益类产品虽然可能短期波动剧烈,但长期预期收益相对较高;而债券型基金整体波动较低,长期预期收益也相对较低,更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不管是马拉松还是投资,我们都要做好心理准备,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不会遇上传说中的“墙”呢?

跑中:跑过“疲劳点”是关键

在跑全马的过程中,很多跑友都尝试过“撞墙”的滋味。通常在赛程进行到30公里的时候,“撞墙”之前我们可能觉得自己身轻如燕,经过一段时间突然如同撞上一堵无形的墙,身体极度疲劳,好像再也跑不动了,无力甚至怀疑人生。

为什么会“撞墙”呢?我们身体储备的糖原在30-35公里左右基本上消耗差不多了,接下来只能依靠消耗脂肪来提供能量,但脂肪的供能效率明显低于糖原,就可能出现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

遇上“撞墙”怎么办?不要慌,先稳定心态,知道这种“疲劳点”是非常正常的反应。然后,及时补充能量胶和电解质饮料。适当降低配速,让心率降下来,找到能够坚持下去的节奏。但也需要注意,宁可慢、不要停,哪怕保持小碎步慢跑也行。相信适当调整后,就能重新进入舒适的稳定跑步状态,跑过终点线。

投资也一样有“第30公里”。我们有时候在牛市行情中入场,开始时是赚钱的,投资心态也比较好。但是,市场牛熊周期的更迭是不变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投资舒适区后,市场进入震荡下行区间,我们可能进入“恐慌期”,尤其在经历了持续的亏损后。痛苦反思、自我怀疑、想要放弃,种种感受和“撞墙”非常相似。

这个时候一样不用慌张,市场的上涨与下跌就像一年四季更替一样,周而复始。在“均值回归”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当市场出现超跌的时候,就会有反弹的动力。

我们可以做的是,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适时调整投资策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市场的下跌也为我们在低位收集便宜筹码提供了机会。通过在低位布局,当市场反弹时可以更快实现回本盈利,收获投资的微笑曲线。

跑后:全面调整,越来越强

在跑完全马后,我们首先要慢慢的走半小时,让肌肉从竞技状态回归到平静状态,然后进行全方位的拉伸。拉伸后,可以选择冰水泡脚,快速缓解肌肉疲劳,同时还要及时补充能量。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恢复调整,才能在赛后快速恢复,越跑越强。

在经历了一轮牛熊周期之后,我们对市场有了更深的认知,同时因为市场的变化,我们的资产配置比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此时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调整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准备迎接新一轮周期的来临。通过动态的调整资产配置比例,才能让投资越来越好。

恢复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下次如何不“撞墙”?

马拉松需要长期、耐心和细致的准备。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耐力训练,提高身体的糖原储存量,从而降低撞墙风险。其次,优化补给方案,提前、科学补给是无伤完赛的重要保障。第三,合理分配体力也非常重要,赛事初期控制好速度,不要过度消耗;中间找到舒适的节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后半程也需要保留一定体力,避免在最后关头体力透支无法完成。

投资,同样需要具备长期、耐心和良好的心态。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持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投资能力都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冷静、理性,基于充分的研究分析,寻找投资机会并谨慎决策,努力实现长期稳健回报。

最后,已经跑完30多公里了,坚持一下,终点就在前方。

风险提示:本材料中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东方红资产管理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东方红资产管理不对任何依赖于本材料任何内容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本材料所载信息截至2024年7月31日有效,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本材料知识产权归东方红资产管理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发、转载、截取或完整使用本材料所载内容。 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